分享

新媒介时代的“诱拐”与“反诱拐”

 nizijun 2015-07-14

  “我们互加微信吧。”“来,我们扫一扫。”这已经成为当下人们见面时的招牌动作。

      “扫一扫”是扫微信的二维码。一旦互加了微信,你就可能在朋友圈里看到所有朋友的行踪,以及他们的原创文字、图片作品和转发的有趣或无趣的东西。当你被拉进各种各样的微信群后,这样的文字与图片就更让你目不暇接了。

  几乎人人都在使用的微信催生了一大批信息转手和原创作家。昨天,新快报用4个版介绍了微信朋友圈“爆屏”文章是如何生成的。

  微信本来是一个局限于“朋友圈”传播的封闭式社交媒体,但从报道中我们看到,依附于这个封闭式媒体的一些微信公众号,其粉丝可以突破20万,平均阅读率可以达到9万左右。

  微信不听行政命令的使唤,暂时亦没有像博客和微博那样的后台强势推荐。要把信息转到圈子之外,内容与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些粉丝多、阅读率高的微信公号,从标题、形式到内容,都在追逐新奇、有趣、想象、角度、观点、地气等等。他们甚至用心研究传播的时段——在不同时段发布不同的内容。

  媒体人常把新闻的嗅觉与狗的嗅觉做类比。这些操作微信公号的自媒体人的嗅觉比传统媒体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目光炯炯,时时都在捕捉用户的兴趣与爱好,并做出适时的调整。

  在蜡烛照明以及纸质传播时代,阅读是静态的,没有太多的干扰。我们不难想象,匡衡在凿壁偷来的一线光束下阅读,他的注意力将会怎样的集中。但在网络时代,阅读是动态的,面临来自多方的干扰而无法聚焦,视线常常被诱拐而一去不复返。

  无法聚焦的阅读造成一个新的传播语境,可能被忽略和随时中断的传播,要求在传播的开端就要抓人眼球,在传播的中端还要环环相扣,随时给受众上紧注意力的发条。常被诱拐的注意力逼使作者不断提高信息的张力,同时提高叙述和形式的诱惑力。

  几乎无死角的网络快速传播,令现实中任何奇葩人物与雷人事件都得到直播,让人感到现实比戏剧更具戏剧性,比传奇更有传奇性。这使受众对信息有了新的期待,对推送提出新的要求。

  如果说阅读印刷作品是单向度的话,那么阅读网络作品则是多向度的对话: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之间都可以隔空对话。这决定了网络创作要具备即时性、话题性与参与性。

  网络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诱拐与反诱拐的过程。“打拐”的过程实际上是追捕注意力的过程。为了让用户一见钟情,网络“标题党”应运而生。像《二货遇到二逼,不笑你打死我》、《妹子在办公室这样玩,笑疯!要火的节奏啊》、《老爸应酬太多,女儿发飙教育老爸,太萌了~~哈哈哈哈哈哈》、《宋小宝最新爆笑小品<抢劫>,快笑出腹肌了!》、《敢看完的都是真男人,有能耐你挺10秒别笑!》这样的标题,会让一些传统媒体人感到“三观尽毁”。

  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习惯不习惯,新媒体时代就是这么任性地在潮卷着我们。我们如果还像过去那样用宣传灌输的方式强推政策号令、思想观念和新闻信息,那么推力越大,后坐力也越大,其结果一定是把受众推向相反的方向……

  (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何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