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椿萱”与“桑梓”

 静静的风儿 2015-07-14

宋宗祧

“椿萱”,父母的代称。“椿”,指父亲;“萱”,指母亲。

椿是一种多年生落叶乔木,古代传说大椿长寿,庄子曾经说过“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可见它有多么长寿。因此古人就拿它来比喻父亲,盼望父亲像大椿一样长生不老。后来为一切男性长辈祝寿,都尊称对方为“椿寿”。又因为当年孔子的儿子孔鲤怕打扰父亲思考问题,“趋庭而过”,快步走过自家的庭院,因此古人就把“椿”和“庭”合起来,称父亲为“椿庭”。一般而言,古人很少单独把父亲称“椿”,而是称“椿庭”,因为“椿”毕竟是一种树。

萱草,即黄花菜,一种草本植物。古代传说萱草可以使人忘忧,出自《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同‘萱’)草,言树之背?”毛传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意思是我到哪里去弄到一棵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唐朝诗人孟郊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游子出门远行的时候,常常要在母亲居住的北堂台阶下种上几株萱草,以免母亲惦念游子,同时让母亲忘记忧愁。后来就将母亲的居处称为“萱堂”。再后来,为女性长辈祝寿,都称“萱寿”。

将“椿”、“萱”合称“椿萱”即代指父母,父母都健在称为“椿萱并茂”。例如,唐代牟融《送徐浩》中的“知君此去情偏急,堂上椿萱雪满头”;明代汤显祖《牡丹亭·闹殇》中的“当今生花开一红,愿来生把萱椿再奉”等。

“桑梓”,指家乡、故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诗经·小雅·小牟》记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见了桑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起恭敬之心。所以,东汉以来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如汉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旧里焉。”蔡琰《胡笳十八拍》:“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东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上》:“中国者,先王之桑梓也。”唐代诗人柳宗元的《闻黄骊》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在我国为数众多的树种中,人们为什么偏偏会选中桑、梓这两种树来指称故乡呢?

 

原来,在我国古代,桑、梓是与人们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树。桑树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而梓树的嫩叶可食,皮是一种中药,名为梓白皮,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棺材的美材。此外,梓树是速生树种,在古代还常作为薪炭用材。大理学家朱熹说:“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的衣、食、住、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经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并且古人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梓往往心怀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