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村落急剧消失意味着什么?(1)

 良贵村倌 2015-07-14

  【关注传统村落】

  日前,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国家保护名录,并指出“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现存不到5000个”。传统村落,这个急剧消失的文化遗产再次进入公众视线。什么是传统村落?它的消失意味着什么?

  采访人:光明日报记者 方 莉

  受访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胡彬彬

  记者:什么是传统村落?它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进程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作用与功能?

  胡彬彬: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在历史演变中,由“聚族而居”这一基本族群聚居模式发展起来的稳定的社会单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时空中悠久和稳定的坐落。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多样、文化成分多元,蕴含着丰富而又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其原住民的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特质,承载了中国久远悠长的文明历史,因而极具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传承性;村落成员的生产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有形或无形的文化形态,从表面化一般形式的呈现,到隐性化深层次的内在文化秩序与结构、内涵,代表着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体现着“社会人”由单一的个体到家庭、家族,进而到氏族,最后归属于国家、民族文化的范畴。村落成员间通过其互相关联、内在互动,不断传承内部文化、发挥社会功能,成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文理想的文化依托,是我国传统社会乃至现代社会品质、正统文化及政治精神的基本载体和驱动力之一,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记者:传统村落的现状如何?

  胡彬彬:随着工业文明的深入,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强势推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正在被快速淘汰,与此同时,传统村落因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或夷为平地,被扩张的城市所吞噬;或因原住居民大量进城务工而成为“空心村”,在经历常年缺乏修缮的苟延残喘的痛苦之后,轰然坍塌于某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或因一些地方官员政绩工程的需要,而被拆得七零八落,“被”“旧貌变新颜”;或因“土地财政”的驱动,急功近利的商业模式运作下的过度开发,传统村落被恣意肢解,而变得面目全非……与此伴生的是,传统村落原来所具有的代代相继、传承至今的文化形态正在发生急剧裂变,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也面临着支离破碎的危险。

  我所在的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的田野调查发现,在长江、黄河流域,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到2010年锐减至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大批传统村落由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类的文化遗产,一夜之间,成为了永远的文化遗憾。

  记者:传统村落的急剧消失,意味着什么?

  胡彬彬:从某种意义上说,毁掉了传统村落,就有毁灭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危险。清末龚自珍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如果具有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文化消亡,那么这个国家人心也必将涣散,最终“国将不国”。世界史上曾出现过的“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中国的历史没有断绝?就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良好的传承性,这使得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

  当然,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文化信息被大量地记载于历史经典文献中,但又不仅仅局限于经典文献。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历史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被代以相继地保存下来。传统村落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文化载体,相对于经典文献和地下挖掘出来的古物史料,传统村落所承载的有关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信息更具鲜活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实证”,是中华文明渊源有自的“活证”。我认为,它比文字、古物更能真实地反映中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生产生活方式、道德伦理观念,以及民族习俗风情。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

[责任编辑:王宏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