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选材的“新”与构思的“奇”

 江山携手 2015-07-14

谈选材的“新”与构思的“奇”

许华伟

文贵新奇,这种“新”和“奇”,不仅表现在文章立意方面,同样也体现在文章的选材和构思上。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就选材来说,学生的作文选材面比较狭窄,选材内容比较陈旧,有的作文甚至虚构杜撰,缺乏真情实感。就构思来说,一部分学生作文构思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缺乏曲折离奇之感。下面,我从“新”、“奇”两个方面谈一谈对选材和构思的几点看法。

一、先谈一谈选材的“新”。

1、要紧扣“时代脉搏”。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作文要紧扣时代脉搏,要具有时代气息。学生写作不能死读书本,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关注社会热点,要着眼社会变革。将时代内容融入作文之中,用新时代的题材表达思想情感,用新时代的观点分析生活现象,这样的作文才会有新意,才会具备感染人和打动人的魅力。

2、要关注“独特视角”。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在看待一种事物或评说一种观点时,往往有独具“自我”的态度和评价。比如,面对天上明月,古人多吟咏伤怀,写尽离人悲苦情感,但我可以写月光如师之教诲,温柔且无私无悔;同样是面对朋友分别,世人多写两眼垂泪,依依不舍,但我可以写豪情满怀,分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也就是说,作文要表达一种主题,要有自己独特的选材视角,要写别人所未写。这样的作文才能让人耳目一线,眼睛为之一亮。

3、要学会“翻陈出新”。在平时的写作中,有的同学苦于无材料可写。这里不妨介绍一种“旧瓶装新酒”的方法,就是在旧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新的思想内涵,从而翻陈出新,写出新意。举例来说,有一篇《赤兔之死》的作文,作者就是经过对《三国演义》中关羽故事的加工整合,写出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道理。在旧的历史题材的基础上,合理地延伸和发挥,材料虽然似曾相识,但内容已经全新,这样去选材,就会收到到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

二、再说一说构思的“奇”。

1、变换人称角度。很多同学在作文时,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谋篇布局,表情立意。这样写给人一种真情实感,当然值得提倡。但如果我们试着改换一种角度,比如用第三人称去写,却能创造出更广阔的写作空间,会产生豁然开朗之感。有一篇写“母爱”的作文,作者没有站在“我”的角度去写,而是选择了“母亲”的视角,从自己孩子的出生,上学,到参加工作,处处是母亲的表白和体验。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构思习惯,更感受到了“母爱”的真实。

2、写出曲折变化。苏东坡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在指导学生构思一篇作文时,要具有整体看“山”,高低各不同的方法和境界。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构思要切忌平铺直叙,一条线走到黑。为实现这种曲折不平的构思效果,在平时作文中,我经常进行一种叫“欲扬先抑之法”的指导比如写自己最后的坚强,要先写自己的软弱;写对伟大父爱的诠释,要先写对父爱的误解……通过作者对人、事、观点的先后变化和对照,作文整体上自然会给人一种跌宕起伏之感。当然,教无定法,像悬念设置法、场景连缀法、正文前加题记法等等,教师要适度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打破传统模式造成的视觉疲劳,自然会给人一种新鲜视觉的冲击。

3、突破传统视点。同选材一样,构思也要新颖独特。想别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突破大众化的传统写作思维,这也是作文构思所追求的。怎样突破呢?比如有一个半命题作文的题目:老师,你怎么这么      。很多同学顺理成章,起的题目是:老师,你怎么这么可爱;老师,你怎么这么伟大;老师,你怎么这么优秀……这些作文都是站在传统的角度去构思的。而有一个同学的作文题目却是:老师,你怎么这么傻,文章中写到了老师做过的一些“傻”事,从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老师“傻”得可爱,“傻”得伟大。同样是赞美老师的文章,因对传统写作视点的突破,作文便有了新奇之意。

作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不断用创新的思维去探索,只要你有创新的作文教学,学生便一定会有“新”、“奇”作文的诞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