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山水临名画之南宋马远《对月图》

 东方竹马 2015-07-15

《对月图》,宋代,马远,绢本水墨,纵149.7厘米,画心横78.2厘米,全幅横11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对月图》与马远作品风格


《对月图》描绘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岭间邀月共饮的场景。笔线粗重而带颤动,树石皴法采用侧笔直刷浓淡一笔而成的画法,树干瘦硬如屈铁,树枝斜拖而长,水作勾勒回纹,构图布局尤喜作半边一角之景,遂有“马一角”绰号。用特重烘染的手法来制造出月夜朦胧的景色,给人一种境界高简、意象幽邃的趣味,发人深思。此图充分发挥了他的特点,是南宋象征主义作品的代表。

明代曹昭所著《格古要录》中就马远的山水画概括道:“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决壁而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这样的构图安排可以将观者的视线集中到局部物象上来,细细体会山石、泉林低低细语,感受来去无息的行云烟岚,与全景式山水相比更为典雅而亲切。马远近景多布置以巨石、老树及枯藤;中景画面点缀 湾秋水;远景渲染以缥缈的烟云,点景人物穿插其中,笔墨手法上运实于虚,虚实相间,下笔遒劲严峻,设色清润。



二、《对月图》细节欣赏

画面上半部,山峰崔巍,山头布满茂密的林木,虽然少见画家惯用的斧劈皴,但是那痛快淋漓的侧笔直刷,由浓及淡的墨色,密集的苔点,让峻峭的山形多了几分雄浑。↓↓↓


天空中悬挂着一轮满月,月亮下面是瘦削的远山,远山空勾几近无皴,只做淡淡的晕染,与近山在质感上区别开来。这种“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的布景,也是马远典型的画山方法。↓↓↓


画面下半部,左侧崖石间伸出几棵虬曲的老松和杂树,茂密的松枝垂挂着藤蔓。松荫底下,一位高人抬头望月,举杯邀饮,神态狂放不羁,旁边侍立着一位端酒壶的童子,人物造形简练而写意,符合高人遗世独立的气质。↓↓↓



高人前面,下去是深不见底的沟崖,悬崖边又是一棵斜拖着枝杈的老松。画家常用向下斜拖的笔法画树枝,这样的画法使树显得虬劲曲折而又富有古意。最近处的岩石用焦墨斧劈,显出特写的效果。↓↓↓


山高谷深,皓月当空,松荫蔽天,这些布景都围绕着那位坐在悬崖边举杯邀月的高人,他是整幅画的重心。此画表现的是古代文化人那种清雅脱俗而又孤高寂寞的审美情调。↓↓↓


画面留有五方钤印,其中的两方“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是乾隆皇帝的印章。↓↓↓


《对月图》中也可见到少量斧劈皴,但大多用侧笔平刷塑造山石,构图布局也比较满。虽然技法有所差异,但此画表现出的清雅峻秀的风格,与马远一贯的画风一脉相承。有明代学者提出,《对月图》并非马远真迹,而是后人仿马远画风之作。↓↓↓


三、《对月图》临摹分步解析

画用染旧矾纸。临摹用矾纸,如用白纸不必染黄色。


第一步:勾勒

此图景物偏重左侧,从左中到右下角,近景几乎为一大三角形。其上为主山,右侧下为较低远山,上角一月。马远画树“硬为屈铁”,转折多硬角,山石梭角突出,石质坚硬。先用木炭条分割块面,上边留天,勾出山形树势。后以极淡墨勾出结构,树加浓墨,山石不勾浓墨,如有把握,淡墨亦不勾,直接皴即可。↓↓↓

第二步:皴、擦

马远发展李唐大斧劈,用墨浓重,对比强烈。侧锋运笔,如斧劈石,由浓而淡,由湿而干,由钉头而飞白,最淡处用清水笔接染,即拖泥带水皴。这种一笔下来包含勾、逡、擦、染诸多技法的画法,被认为是“北宗”特色,对后世,尤其是明代浙派影响极大。树皮用圈、点结合皴出纹理。↓↓↓

第三步:点、染

松叶扁圆开,上半由外向中心行笔,下半由中心向外收笔,外转不出虚尖。点叶散笔细点,夹叶一种如菊花形,一种介乎圆与三角形之间。松叶用浓墨,点叶稍淡,突出松树,松有垂藤。最后用淡墨染,用一蘸墨、一清水(极少水分)两次笔,以墨从暗处染起,继而以清水笔接染,不留墨渍,即黑——白——灰无级过渡。↓↓↓

第四步:设色

夜景以蓝灰色调为主,山石大部墨青,亮部淡赭。树枝干和人脸染赭石。松叶、苔草墨青。三角夹叶淡朱磦,菊形夹叶草绿。远山淡墨青,天空更淡墨青,托出白色月亮。主人黑头巾白衣,如果是画在白纸上,留白勾赭线即可,如果画在染旧的纸上,衣服染白粉。僮儿朱磦衣,抱白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