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注”之难,难于上青天

 梅竹君 2015-07-15


前几天我看到了这幅图,印象很深刻。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通讯工具、社交方式也发生了巨变。从寻呼机到移动电话,从电子邮件的诞生到博客的兴起,再到微博、微信等的势不可当,这一切仅仅用了二三十年。但看看图中曲线上的点所对应的横坐标,你就会明白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各种“干扰”无数次地中断我们的注意力,并且两次“中断”之间的时间正在趋近于零。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晚上坐在书桌前准备好好看本书,刚把书摆正手就习惯性拿过手机,对了,今天的微博还没看呢,先花几分钟刷完吧。不知不觉快一个小时过去了,你感到不妙,凭着顽强的意志力放下手机开始看书;没看两页,突然觉得很口渴,于是只得起身去倒杯水喝;喝完舒坦了刚坐下,手机突然频频震动,一看原来是班级微信群聊得火热呢,你心想我可不闲聊,对了,把订阅的文章看一看,可不想错过任何重要信息!看着看着你忽然打了个哈欠,唉!时间已经不早了,今天就先睡吧,明天早起再好好看书!

我们的大脑需要一段充分的“预热”时间才能集中精力,沉浸到学习材料中进行高效地理解、思考和记忆。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用一个名词——心流(flow)来描述这种状态:精神力完全投注到某种活动中,伴随着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甚至浑然忘却了时间流逝。而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干扰”使我们的大脑远没有充分“预热”就已经切换到别的事情上去了,导致效率十分低下。



没有进入专注的状态,努力永远不过是“努力”的样子罢了。那么究竟该如何获得专注力呢,有三点建议也许能给你带来启发。

1
独处时间
想要专注地把事情做好,我们需要不被打扰的独处时间。极客们心中最“酷”的互联网应用公司37Signals在工作中有一条规定:一天中一半的时间作为独处时间,任何人都不可以和别人谈话。“如果你有很长时间没有被打扰,你就能渐入佳境。”CEO弗里德在《Getting Real》中写到。很多人有同样的感受——在清晨或者深夜工作、学习特别高效,应当也是这个道理。
2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小孩子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都是极其专注的,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不无深情地写到:“我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其实长大后,虽然有种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但是对于我们内心真正热爱的事情,我们依然更容易静下心来,投入进去。
3
训练
当然除了喜欢做的事情之外,我们必将面对更多自己不那么喜欢,但却能在未来带给我们巨大回报的事情(比如背单词、读原版书、锻炼身体),此时应该如何获得并提升专注力呢?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理念让人茅塞顿开:“Nothing is beyond the training.(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靠训练提高的。)” 专注力,其实也像肌肉一样可以训练,困难在于我们肉眼无法看见它的增长或衰退(想象下健身人士对着镜子训练时的无穷动力),所以我们必须时常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把每一次背单词的任务,每一篇英语新闻的阅读,甚至每一次房间的打扫都当作是对自己专注力的一次训练,久之养成专注的思维习惯。如禅宗慧海禅师所言:“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 即使中途遇到干扰,亦或阻力太大心生痛苦,也千万不能放弃,因为这一次选择放弃绝不仅仅作用于当下,而是会对未来无数次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记住,“Everything in life is a test!”
能否“专注”其实不仅仅关系到我们是否可以达到“心流”状态,在更宏观的时间尺度下,它更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习得某种技能或者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脑科学家们(brain scientists)的研究成果表明: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并不需要你天赋异禀,而是靠“长期专注的深入训练”。所谓“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却正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所欠缺的,究其原因多半是回避困难而痴迷于寻找捷径。
“急于求成”是每个人的天性。当我们用一本参考书备考时,往往没做一小半就会听别人推荐而启用另一本参考书;当我们用一种背单词软件背单词时,往往没背几天就忍不住想换个软件尝试一下。因为我们更愿意相信那样能更快更容易地达成我们的目标,如此周而复始耗费大量时间却难有进展。其实任何一条相对靠谱的路径,都能引领你到达目的地,也都要经历必要的辛苦。所以我们的主要精力不应该耗费在寻找出“最短路线”上(因为实际情况很可能是,谁也无法判断究竟哪一条才是“捷径”(如下图)),而应该专注于当前道路坚持走下去,到达目的地,切勿本末倒置。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也曾谈到,如果一个人在森林中迷了路,如果他不断地调换方向,那么很可能永远走不出这片森林,但是如果始终坚持朝着一个方向前进,那么他一定能走出这片森林。

作者:你永远不会独行 来源:扇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