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耀智 生与死,是个严肃的话题。过于严肃了,我们常常不想。日子就像铁轨上的列车按惯性一日日滑过去。我们偶尔抱怨生活过于平静了,无波无澜,有也是小欢乐小悲哀。突然,在某个瞬间,列车脱轨而出。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在庞大的死亡面前,我们无法平静。死亡,提醒我们生之脆弱,生之珍贵。终于承认,对死亡我们知道太少,对人生我们知道太少。终于拿起那些抗拒已久的书本,开始阅读,开始面对,既然死亡本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祈望能在其中找到帮助别人和自己的方法。等待破茧而出的那一刻,等待成为蝴蝶的那一刻。 ——1—— 一片叶子落下来 作者: [美] 利奥·帕斯卡尔利亚 翻译: 任溶溶 出版社: 南海出版社 推荐理由:生离死别,是一个连大人都未必能承受的沉重话题,又如何向天真的孩子解释那巨大的失去与空白?幸好还有这样一本专门为所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孩子与不知该如何解释生死的大人而写的书。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一片叫做弗雷迪的叶子与它的伙伴们经历了四季的变化,度过了它们短暂的一生。在这一生中,费雷迪也无忧无虑过,也曾疑惑、恐惧过,但在朋友丹尼尔的帮助下,它逐渐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给别人带来快乐;明白了死亡并不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当某个清晨,风将它最后一个从树枝上带走的时候,它不再害怕,安静地落下来。这个发人深省的童话,配上表现四季变化的照片和绘画,更温馨、动人。 关于作者:利奥·帕斯卡尔利亚博士是世界著名的作家、演说家,曾任美国南加州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率先在大学里开设了“爱”的课程,受到广泛欢迎。他一生致力于推展广义的“爱”,美国的大众传播界称他为“拥抱博士”,他的书籍几乎变成了爱的圣经,他的演讲几乎成了爱的传道。其主要作品有《彼此相爱》、《生活、爱、学习》、《爱》、《通往天堂的9路巴士》、《为爱而生》等。《一片叶子落下来》是他唯一的一部绘本作品。在其25年的写作生涯中,有过5本书同时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纪录。他的著作已被译为17种语言,发行量超过1800万册。 ——2—— 致山姆的信 作者: [美] 丹尼尔·戈特利布 翻译: 洪友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推荐理由:迷惘的时候,我们希望有人能够给我们引导,但是常常没有。现在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给他的孙子山姆写了这么一本书。当小山姆长到14个月时,医生诊断他患了孤独症。于是这位外公开始给山姆写信,期盼通过书信,向山姆道出自己的生活洞见和人生感悟。这位外公想象孙子将要面临的与普通人不一样的世界,教他如何应对将来的现实:告诉他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爱、有一对身心脆弱的双亲意味着什么,让他了解学校,懂得朋友的意义,告诉他与毒品、性、浪漫爱情、工作、金钱以及所有与人生、生命的意义有关的一切。此书不仅仅是丹尼尔写给外孙山姆的,也是写给一切孤独、迷惘的“山姆”的,对家长尤其具有指导意义。 关于作者:丹尼尔·戈特利布博士是美国知名心理学家、一位在轮椅上度过了20个春秋的家庭心理咨询大师、费城“家庭之声”电台节目主持人、《费城询者报》专栏作家。《致山姆的信》英文版2006年出版后,随即位居美国各大书店畅销书榜,跻身巴诺书店畅销书榜前10名。许多语种的版权已经售出。作者将此书的版税捐赠给美国自闭症及时康复中心。 ——3—— 相约星期二 作者: [美] 米奇·阿尔博姆 翻译: 吴洪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推荐理由:如果说《一片叶子落下来》是写给儿童的,《致山姆的信》是写给青少年的,那么《相约星期二》则是写过中年人的。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事业有成的中年人却经常感觉失落,他无意中得知自己最尊敬的教授莫里身患绝症,便前往探视,并相约每周二探讨人生。在以后的14个星期里,作者每周二飞越700英里到老人那儿上课。在这14个星期里,他们聊到了如何面对他人、爱、恐惧、家庭、感情、婚姻、金钱、文化、衰老、死亡等问题,最后一课是老人的葬礼。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不啻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审视人生的机会,作者从中得到了启迪,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本书由这14堂课的笔记构成,它震撼着作者,也藉由作者的妙笔,感动了世界。 关于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电台主持、电视评论员、活跃的慈善活动家,迄今已出版9部畅销书,其中纪实作品《相约星期二》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4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31种文字,全球累计销量超过1100万册。2003年,阿尔博姆六年磨一剑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延续了“星期二神话”,迄今已累计售出800万册,成为当年唯一能与《达芬奇密码》比肩的作品。2006年,阿尔博姆推出最新小说《一日重生》,再度以奇巧动人的构思和轻盈感性的文字征服全球读者,目前长居美国的各大排行榜前五位不坠。 ——4—— 当绿叶缓缓落下 作者:[美]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大卫·凯思乐 译者:张美惠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 本书为国际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临终前写的最后一本书,她在本书出版一个多月后便撒手寰尘。伊丽莎白早在40年前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中,就提出了临终五阶段: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帮助人们学会接受死亡。本书进一步把这一理论应用于生者面对亲友离世时如何走出(悲伤、萦绕的记忆、梦境、孤立、孩子、治疗乃至性生活等方面的)悲痛。 伊丽莎白在她生命的最后9年为身体瘫痪所苦,她在书中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悲伤经历,体悟生命的脆弱及坚韧。另一位作者在成长里也经历不少亲人离世的悲伤,所以本书不只是一本理论书,也是一本安慰其他心灵悲痛的书,让悲伤者知道在这世上确实有人完全明白他们的失落心情,并指出悲伤具有治疗心灵创伤的力量,尽管有些事已经永远改变,生者仍然可以带着亲人的爱活下去。 关于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1926-2004),生于瑞士,医学博士、精神病学家、国际知名的生死学大师,她曾协助无数濒死病患安详面对死亡,晚年更致力于艾滋病感染儿的关怀与照料,是安宁照护运动最有影响力的成员之一。她改变了数百万人处理死亡、面对临终病患的方式,其 40年前在《死亡与临终》所提出的临终心理研究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临床医学及心理辅导方面。著作包括《论死亡与临终》、《死亡与临终的问与答》、《直到我们说再见》、《了解死亡与临终》、《AIDS》、《论死后的世界》、《天使走过人间》、《用心去活》、《当绿叶缓缓落下》等。 大卫·凯思乐是探讨悲伤与失落情绪的权威,演员安东尼·柏金斯、迈可·蓝登、伊丽莎白·泰勒、杰米·李·寇蒂斯、知名作家玛丽安·威廉森等人本人或于亲友临终前,均曾求助过他。凯思乐将自身经验转化为演说内容,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受到感动与激励。其著作《临终的需求》(The Needs of the Dying)深获特蕾莎修女赞赏。曾与伊丽莎白合著《用心去活》,能与伊丽莎白合作完成她最后的两本书,凯思乐备感荣幸。 点击阅读原文,还可查看“如何避免被潜意识控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