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与中医的缘份,得先自我介绍一下。 我现在奔五了,通信专业,文学基础很差,因为我是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指导思想下长大的,所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几乎为零;更关键的一点是我是地道现代教育的产物:直线思维!脑子里潜移默化很多非黑即白的规则,久之难免偏执狭隘! 与中医的缘份,一定要从“病秧子”的我接触、了解、学习中医说起…… 年轻的时候以能吃冰棍儿得意,饭后8根冰棍,零花钱唯一去处就是买冰棍。当时觉得自己的脾胃那叫一个牛,不管吃啥,所有的人拉肚子都轮不到我。人呀,哪有穷作不到头的,欠的债早晚要还呀! 怀孕第一胎自然流产没保住,到了第二胎一发现就开始每天打两种激素,持续了两个月,那时候整个人基本处于痴呆状态。后来陪小孩一起去同仁堂看中医,老中医问我(当时33岁)是不是脚软。现在大家都知道那是肾虚,而我现在才知道那是激素惹的祸…… 月子里爸爸怕我像我妈一样得乳腺炎(老爸学化学的,当然的直线思维),盯着我吃了一个月的青霉素,那是寒凉入血呀,一路伤到心神,结果得了产后抑郁…… 范老师讲过,结婚一开始还是二人世界,孩子的出现就开始了老少三代同堂,那我自然就成了受气的小媳妇、两个家庭的夹心,能不肝郁吗……在家里找不到寄托,自然把精力转移到工作上玩命:评高工、读MBA,处理完孩子的事儿便都是我的工作时间,凌晨3、4点还在处理邮件。每年都有若干个通宵工作,想想当时耗掉了自己多少精血啊!狂吃不睡,整个神儿都在单位的事儿上,脾胃终于有一天也罢工了…… 39岁体检查出子宫肌瘤,同事们都觉得不是个事儿。因为大部分人的概念是普遍问题就不算病。其实那时已经持续了一年月经淋漓不尽,直到后来大出血才跑去看中医,现在知道那是严重气亏阳虚气逆,精血都收不住了。当时身心都严重处于焦虑状态。 没有遇到中医前的我,完全是范老师课上说的现代人活得特别粗糙的典型代表。当我觉得自己快要活不下去时,心底深处产生自救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在种种善缘的引导下,我开始自省什么会让自己快乐?我的余生要做什么才没有白来一次?最终我决定学习中医,希望带给家人、朋友、自己,更多的人身心健康。 终遇明师学习地道中医,原来学中医必须有中医思维。 从2013年元旦到2015年中参加过很多中医学习课程,归结起来无非三大类,一是操作类课程,动手是第一步;二是中医药大学的课程体系,从不同维度展开客观地呈现了全面的中医体系,适合我们这种读书出来的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三是范老师的中医心法和伤寒课程。他完美的弥补和升华了前两类课程的内容,让我们临证时心中坦然有章法! 下面就讲讲我在学习中的解惑历程: 在范师的中医心法和桂林古本伤寒课程点拨下我才恍然大悟,中医心法强调的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 曾经与那位做私募的朋友在思维方式上产生共鸣!股票的买卖有至少60%以上心理驱动的结果。其本质就是希望人避免带着个人的主观臆测,能够尽量客观地认识你所研究的对象。 那么中医也一样要客观、在阴阳中守中道,中医的阴阳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状态,这种阴阳关系在身体上无处不在,阳多了阴病、阴多了阳病,所以老师说人可以“作”的空间真的非常小;这个中道是因人而异,是个性化的,不能以西医的指标来衡量的,就是范老师经常说的,张飞和林黛玉两人的指标不可比,要有“同身寸”的思维习惯!
范老师给我们一个立体全方位中医,理法方药针灸,从气机到各种辨证体系、从伤寒到温病、从五运六气到八字体质,有了全面的认识你才能不偏不倚,才打下了可以趋于客观的基础! 用范师的话来说:要用高维次空间的思维治疗低维次空间的病。你所处的高度决定了你能看到多远的风景。 最后说说“行”——范师经常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我自己买了那么多书,却一本都没看完。原因很多,根本问题心是散的,每天那么多繁杂的事物,眼花缭乱;另外,成年人没人管着,懒散;最关键是,写书的脉络与你的认知不见得是一回事儿,抓不住重点。 最早没在正安的上课前,一位中医师父推荐我看书,看不到前面三十页后面的一定看不下去了,好多名词都不知道代表啥,就更谈不上它们之间的联系。所以不得不去上课约束一下自己的心性。但是上课和上课还真不一样的。上范老师的课,感受到的是老师的恩威并施,在感动与约束中不知不觉地提升。 范老师上课是因材施教、步步递进,让我们认识原滋原味的中医,传授各种方便记忆法门。“理解是记忆之母,重复是记忆之父”,像我这种上学时不爱背书的学生,快五十了能记住种种中医词汇,真真是意外! 我学中医的意愿是发自最心底的声音,是这个世界上实现自己愿望的唯一载体,结果不重要,过程会不同。我快五十了,我父母公婆更老了,让我很有紧迫感。我遇到好老师好医生,带着一种求知如饥似渴的心态。因为老师、医生是人,有时间性和个人意愿,抓住好老师千万别放过。我求学心切,上范老师课的时候就像踩准股市涨跌的节奏赚了钱的感觉,老师看了那么多的书,十多年的经验归结出来,把捷径告诉我们,是多么幸运的事儿啊! 我更有幸遇到的是挚爱中医并且有传承使命感老师和同学,感受到那种跨时代的正能量,我所学习的何止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状态,感恩我的各位老师、感恩正安搭建传递正能量的平台! |
|
来自: zhangshengli86 > 《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