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语:“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现在的高中生甚至是大学生,大脑里装的几乎都是数理化常识,能感知的仅仅是课本上的几篇文言文。所以,如果没有师父引领,哪怕是博士生,鸡恐怕永远也捉不到。 古时的秀才从小到大都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他们科场不利时,往往转而学医,所以很容易上手。朱丹溪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中医与儒学、道学、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甚至是武术太极、琴棋书画等都有关系。即使是目不识丁的老爷老太,他们储备的养生知识、愈病知识都比现在的大学生、博士生强,往往几把草药就能把感冒、呕吐、肚子痛治好,而现在,这些病都得到医院各个科室折腾半天。 古时的秀才学医轻而易举,而我们现在中医学院学了5年的本科生,有辨证施治能力的却寥寥无几。何故?没有建立中医思维也,没有可建立中医思维的土壤也。我们从幼儿园开始接受的教育就是,感冒发烧了去打针,而不是泡脚出汗喝姜水或刮痧、推拿按摩或喝中药。有位中医科主任告诉我,他1984年在湖北中医学院上学时,班上有几位同学退学了,原因就是觉得老师讲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是胡说八道,是封建迷信。 如果我们大脑里装的都是数理化这种线性思维,我们怎能再接受中医的阴阳思维呢?这时,唯有把之前的知识打包存放,清空大脑,虔诚、低位地接受师父传授的中医知识、文化知识、临床经验,才有可能踏进中医的门槛。 ————————————————编者 徐丹娜 中医师承之二:师承的过程就是 中医思维的安装过程 中医是中国人独有的知识体系,它有自己的思维模型、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有自己的实践方法,凝聚着中国人对于天道的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认识世界的人文规律模型,根据这种认识规律的人文模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用自己独特的智慧理解天道、感悟生命、实践人生。因此,就有了对天道的认识以及对其规律的内容规定和显现,就有了自己的参照物,就有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民族的本性也从中反映出来。在中医所要涉及的知识体系中,几乎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思维的所有特征。所以,当说到中医的时候,它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概念,医学的概念,而是我们民族独立于其他民族的一个标志性的学术体系、人文体系、知识体系。所以说,学习中医不只是学习一门技能,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创建。 传统文化,主要是讲一种文化精神,这种精神通过一定的物质形体和行为来展现出来。已经形成的物质形体如瓷器、服装、字画等其形体已经固化,它本身不再有活力。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因为它没有可固化的东西,虽然有一定的思维模式,但它的行为方式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变,所以它最能反映文化的精髓,通过中医的诊疗活动,把这种精髓不断的展示出来,人们可以亲临其境的感受到它的展示过程,同时也可以体验它的展示结果,这是中医能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独到之处。 在没有学中医之前,学生不会中医,跟老师学医,学会什么呢?作为老师,就是要把中医的这套思维方式安装进学生的脑子里,通过观摩、模仿老师的操作,学生根据老师的教导,亲自感应、感知、感觉,形成自己的感觉材料,从本源处形成对生命和疾病的原始信息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形成原始的对病症的发现和研究能力,形成原始的临床实践和辨证施治的创新能力,形成按中医的思维方式认知、理解、处理问题的能力。 师承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就是中医思维的安装过程、形成过程,就是个人经验的积累和认知过程,老师和学生共处在全息的、立体的临床环境中,老师教学生如何观察,如何实践,学生观察老师的临床过程,通过多次的感觉重复、积累,并通过实践的不断校正,并有成功的或失败的案例启发,获得相应的思维方法和临床经验,并形成中医认识世界、认识疾病、理解生命的方法论,完成四诊能力、辨证能力、施治能力的塑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