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对联(漫话·漫画) 发布时间: 2006/11/23 14:35:07 被阅览数: 604 次 中国的字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书法家写一个字,也可以作为艺术品。用于语言,除写文章和写诗以外,还常写成对联,那是对仗的两个诗句正如相声《对春联》里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古时文人常用对联逗孩子,但碰上聪明有才的,反而会吃亏。在明代就有于谦的故事。于谦年幼时他母亲把他头发梳成双髻。他在上学路上遇到名叫蓝古春的和尚,和尚戏他道:牛头喜得生龙角。于谦应道:狗嘴何曾出象牙。 人常用对联作讽刺。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三年河北、陕西、浙江灾荒严重,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正值李鸿章主政,翁同龢任户部尚书。一个宰相,一个司农,都在贪图富贵,无视民瘼,朝野怨声载道。恰好这两人一是合肥人,一是常熟人。于是有人撰联道: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亲友去世也用挽联以示哀悼。如蔡元培挽梁启超的挽联: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 上联说的是梁启超助蔡锷(松坡)推翻袁世凯帝制一事;下联则是在引进西方文化这一方面表扬梁启超。蔡元培是北大校长,因此着重在文化方面立论而提到康南海(康有为)。 京剧大师梅兰芳给演员写的对联很有趣: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我国有深厚文化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很普遍。老百姓就会用对联讽刺出气。清朝初年北京某街住着不少亲王及太监,秽闻丑事也不少。街口有座土地庙,内有土地公、土地婆。夜里有人于庙门两侧贴上一联:这一街许多笑话;我二老从不做声。 抗日战争期间我在四川,过年时,在乐山县就见过许多人家门上贴着很有趣的春联,记得有:夫人莫抹摩登红,谨防特务打主意;老爷不要刮胡子,免得保长拉壮丁。 清代流传一个故事,说的是山东潍坊县令郑板桥除夕微服出访,见一户人家的破旧大门上贴了一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又是一年”。他一想就明白:上联缺一,下联缺十,暗示缺衣(一)少食(十)的意思。 作对联有许多巧妙技法。今以相声为例。请看《对春联》中的滑稽对联: 乙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甲 五台山后五层台,台、台、台。(学打小锣的声音)。 乙 他又开戏啦:大妈妈大模大样骑大马。 甲 老姥姥老夫老妻赶老羊。 乙 姥姥喝酪酪落姥姥捞酪。(落读酪音) 甲 舅舅架鸠鸠飞舅舅揪鸠。 乙 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 甲 妞妞轰牛牛拧妞妞拧牛。(前面拧字读去声) 这可能就是文化程度并不高的相声艺人编的。中国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和语言文字进化的特色,有利于民间文化的发展和流行。这一点从对联的普遍流行可证。由此我深深感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和美好。 作者: 方成 编辑:管理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