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油观察家】吴理达:低油价时代来临时沙特的战略考量

 美莲社 2015-07-16
?
点击上方石油观察可订阅哦!

欢迎添加微信oilobserver
加入石油观察家私享会俱乐部!

作者:吴理达
中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


2014年12月下旬,WTI原油跌破55美元/桶,相比2011年5月的最高点(115美元/桶)已经腰斩。原油价格跌至5年半以来的最低水平。特别是2014年6月以来,跌速加快,半年内跌幅超过50%,综合分析,目前跌势未止。

决定原油价格走势的因素错综复杂,但最终都要回归到实际的供需关系和对未来供需的预期。其中,需求侧很难人为在短期内干预和改变,而作为天平另一端的供应侧,却往往能因市场相对集中的主供方的策略调整而短期奏效。此番油价下跌归根结底是供应过剩所致,更具体说,是原油从刚性需求为主转进一个需求弹性更大的时期,同时需求增速小于供应增速,长期的累积导致供应大幅过剩。

尽管油价已经大幅下滑,面对明显供应过剩的市场状况,作为石油储量占世界77%、供应量占40%的欧佩克却视若无睹,在2014年11月27日的会议中仍然做出不减产的决定,主要由沙特等海湾国家主导,与其2008年积极减产拯救油价的做法截然不同,该组织的策略从维持油价转向捍卫市场份额。2014年12月底,沙特石油部长再次表示,不管油价跌到什么程度,减产都是不符合该组织成员国利益的做法,进一步强化了不减产的决心,石油储量占世界77%、供应量占40%的其中缘由引起各界的纷纷猜测和解读。

媒体的主流解读版本有两个,一是来自欧佩克的“马首”沙特的官方解释:通过拉低油价,借机打压美国页岩油产业的发展,消灭美国的页岩油和页岩气能源革命,重新夺回自己原有的市场份额。另一个是所谓的政治阴谋论:美国联合沙特,通过增加石油产量来压低油价,从而打击俄罗斯经济,迫使其在乌克兰等问题上让步。该手法已在20世纪90年代打压前苏联解体的战略中取得成功。

然而深入剖析后,笔者认为上述2个解读都只是沙特和其他欧佩克成员国真正意图的一部分,是表面文章,其背后隐含着更深层次的考量和远虑。

1 沙特打压美国页岩油革命的解读不合情理

首先,从沙特石油的历史沿革来看,沙特国家石油产业归沙特阿美石油公司。该公司发源于1933年,当时美国美孚石油公司与沙特签署协定,获得在沙特进行石油勘探、开采、加工和销售66年的特权,公司独揽了沙特的石油资源。1976年,沙特政府通过协议付费完成对该公司资产的赎买,全面接管该公司。可以说,阿美石油传承的是美国石油的文化和基因,沙特与美国持续保持着血浓于水的关系,行动的一致性展现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沙特对抗美国的说法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第二,从商战角度看,沙特此次放任油价下跌是为了与美国页岩油决战也不符合逻辑。

要打压该产业的最好时机应该是在其孵化期和起步期,不会等到整个产业羽翼丰满了才动手,而且十几年前沙特对美国原油供应量的萎缩就已开始。美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在2001年达到历史最高的266.4万桶/日,占进口总量的28.6%,之后逐年下降至2010年的18.5%,其原因主要是受到美国的页岩油开采技术(水平井和多级水力压裂)的飞速发展,促使美国原油产量提高了30%,进口量下降了50%。这期间对欧佩克原油出口量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沙特并未对此表示出太多的担忧。近年来美国原油每月平均日进口量见下图。


当然,油价的持续下跌,对页岩油产业的打击也是实实在在的。据摩根士丹利估算,在美国18个页岩油生产地区中,有14个地区的原油价格损益平衡点均在60美元/桶以下。因此,目前油价水平开始对页岩油生产商形成压力,一些小规模厂商已开始削减资本支出。但是,笔者认为打压美国页岩油来夺回市场份额并非沙特主旨,其解读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官方说法。

2 迎合美国实现打击俄罗斯的政治目的,也只是沙特的顺水人情

沙特做出不减产的决定,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是为了夺回包括俄罗斯在内的非欧佩克产油国占领的市场份额。只是在这特定的时期迎合了美国等利益集团的政治意图,可以算作顺水人情。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坚持,俄罗斯经济快速恶化,卢布对美元汇率暴跌了40%,5年期CDS(信用违约掉期)已经高达450个基点,但也只能哑巴吃黄连。

3 沙特真正的战略考量

作为聪明的阿拉伯商人,其实他们只要在这特定的时期按兵不动,牺牲一点短期利益,就能一举多得,实现长远利益。


3.1 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

现任欧佩克秘书长此前曾明确表示:近年来,非欧佩克国家原油产量增加了600万桶/日,加上市场的投机引发了价格的下跌。也就是说,将供应的增加归责于非欧佩克国家的增产,认为其争抢市场份额,并引发了此轮价格的下跌。在吸取2008年因减产保价而失去市场份额的教训后,欧佩克成员国此次将改变策略继续坚持低价,保住并夺回失去的市场。


3.2 遏制和拖延石油替代能源产业的发展

这是最重要、最深远的战略,也是关乎沙特乃至所有欧佩克成员国的命脉的考量。在石油被替代能源取代,变得一文不值之前,把蕴藏于地下的财富尽量变现。推断出沙特有如此担忧主要基于如下事实。


1)替代能源飞速发展带来的威胁

2011年,美国政府在发布的《能源安全未来蓝图》和《2011年战略规划》中指出:美国要全面减少对石油的过度依赖,首先要在美国本土寻找和生产更多的油气,其次通过新能源等更清洁的替代燃料和更高的能源效率途径。

奥巴马明确表示:要在未来十余年内把美国的石油进口量削减1/3,提高美国能源的独立性,同时批准在美国近海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打破了美国政府执行20多年的近海采油禁令,也释放出这个第一用油大国不再担忧石油危机的信号。

加上近几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对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鼓励和支持,市场对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电动汽车的倍加青睐。又如此前消息,西班牙某公司研发的一种石墨烯聚合材料电池,充电时间不用10分钟就能供电动车行驶达1 000千米,而且使用寿命是传统氢化电池的4倍。这些新材料、新技术的发现和发明似乎预示着石油作为主要动力燃料时代的动摇。

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新能源的研发方面已取得实质性成果,甚至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带来石油能源时代的终结。而这恰恰是作为严重依赖石油收入的欧佩克国家最大的担忧。


2)沙特本土似乎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油气资源

以谢巴赫油田(Shaybah oilfiel)为例,2008年日均产量高达75万桶,而整个油田看不到一个“磕头机”(采油泵),也没有数量庞大的大型开采和处理的设施、设备,所有油井都是自喷井。该油田已经这样自喷了60多年,产量至今未降。据油田负责人介绍,这样的产量再开采60~100年都没问题。最重要的是开采成本仅为5~6美元/桶,相当于美国页岩油开采成本的1/10。

拥有如此富饶的资源、如此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哪怕油价进一步下跌到40美元/桶、20美元/桶,又何惧之有?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延长世界经济对石油能源的依赖期,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沙特必将联手其他欧佩克成员国,借助合适的时期,以牺牲短期利益为代价,发起石油能源时代保卫战。而2014年就是他们亮剑的时刻,剑指非欧佩克产油国,剑指替代能源产业。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非欧佩克产油国主动减产之前,在西方主要国家对替代能源产业的投资收缩之前,将进入低油价时代。(原载《当代石油石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