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散之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林散之年谱》(二)

 看见就非常 2015-07-16

一九二三年    民国十二年    癸亥    二十六岁

    4月,为曾梓亭作《老木水牛图》,塾师庆承铭刻于竹上。

    8月,在上海《神州吉光集》第五期发表书画作品和书画润例及小传。

书画润例:“书润  堂幅三尺二元,四尺四元,五尺六元。楹联同上,屏条减半,扇册每件一元。山水人物照书润加倍计算,馀件另议。”

    小传:“林霖字雨林,亦字散之,江苏江浦人,年廿六,性沈静,嗜书工画。书攻六朝,画擅长山水人物。山水宗烟客、耕烟,人物法老莲、瘿瓢,均虚和雅健,观其平素工夫,骏骏乎有目无古人之概。耳患聋,语云:‘一聋三痴’,故自号三痴生,非特取意于斯,盖慕黄大痴、王二痴两家精妙,隐隐有继起之志焉。乌江范培开撰。”

着手编纂《山水类编》。

 

一九二四年    民国十三年    甲子    二十七岁

    绘有人物四条屏,保存至今。(1.仿任伯年笔意2.仿方兰坻笔意3.仿展子虔笔意4.仿王小梅笔意)(收入《林散之书画集》,文物出版社出版。)

11月,在上海《神州吉光集》第七期刊登山水画和书画润例:“画润  山水

五尺十六元,四尺十二元,三尺八元。屏条每张照上六折,扇册每件三元。书例照画润减半计算,馀件另议墨费加一。”

    二女荇若出生。

    书画署名“散之”、“林霖”。印章“三痴”、“林氏霖印”、“散之”、“林林印”。

 

一九二五年    民国十四年    乙丑    二十八岁

    将“散木山房”稍加修葺,易名为“江上草堂”。

    设塾课徒。

 

一九二六年    民国十五年    丙寅    二十九岁

4月,完成《山水类编》28卷,另编《序目》一卷,共29卷,21册,35万字。清稿时,由大姐夫范期仁之女范培贞代抄部分。时年范培贞十七岁,在家从林散之读书,既慧且贤,字体清秀,颇似林散之当时字体(藏“林散之艺术馆”)。

 

一九二七年    民国十六年    丁卯    三十岁

     秋8月,校补《山水类编》。

三女芷若出生。

 

一九二八年    民国十七年    戊辰    三十一岁

    11月,在乌江街范家药房用一幅画换得龙尾金星砚璞一方。

    长子昌午出生。

 

一九二九年    民国十八年    己巳    三十二岁

    春,经张栗庵介绍,从师黄宾虹(1865—1955)函授书画。

    秋7月,重校《山水类编》。

    10月,寄《山水类编》给黄宾虹。

    12月,经黄宾虹介绍加入“中华艺术学会”。

    二子昌庚出生。

 

一九三○年    民国十九年    庚午    三十三岁

春,辞退范期锟家教书工作。赴沪赁居黄宾虹住处西门路169号(西成里17号)对面西门路178号西门里(石库门)小亭子间,从师黄宾虹习画。

襄助黄师编纂《画史编年表》。

[按]:

    2007年3月23日,笔者赴上海,在同乡滕宏平的陪同下,25日去市区自忠路355号(座南朝北)寻找当年黄宾虹寓所。在马当路(座西朝东)278弄l一94号处,找到了当年的西成里。西成里东西二头相通,西头为淡水路207—209号。当年黄宾虹进出走后门(今自忠路355号后门)西成里,故门牌号由西成里编号为“西成里17号”。

    王中秀《黄宾虹年谱》云:“1929年(年底)黄宾虹迁西门路西成里169号张善孖寓二楼。”这里的“西门路西成里169号”是以西门路编号,即“西门路169号”,也就是今自忠路355号。

    林散之当年客居在西门路169号对面西门路178号西门里亭子间,即今自忠路座北朝南的“华府天地”。

 

一九三一年    民国二十年    辛未    三十四岁

     思乡心切,作山水一幅。题诗:“岁月去悠悠,江声日夜流。乡思归未得,惆怅秣陵舟。辛未春日漫题并画,散之。(收入《林散之书画集》文物出版社出版)

     迫于生计,从上海归。

    长江发生了特大洪水,江潮猛涨,沿江圩田受淹。

 

一九三二年    民国二十一年    壬申    三十五岁

春,家乡因水灾造成饿殍载道、居无定所。先生乃挺身而出,义务担任“圩董”,向政府申领救济面粉,以工代赈,抢修圩田,救济灾民。

 

一九三三年    民国二十二年    癸酉    三十六岁

    春,历阳唐一斋(林散之姨夫)、夏伯周(1887—1954)到草堂相聚数日,绘画作诗。

    成立“求声”读书社。在先生的倡议下,与邵子退、许朴庵、章敬夫诸友成立了一个读书社。根据《诗经》“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名其社曰“求声”。其中有含山张伯禧(?—1948)、全椒鲁默生(1890—1934)、合肥六中张汝舟,还有和县刁蔚农、合肥卫仲璠(1906—1989),有“皖东九友”之说。

是年在上海的书画价目:“山水  五尺  三十元”。

 

一九三四年    民国二十三年    甲戊    三十七岁

    为师造化,孤身作万里游。自3月离家,11月始归。历时8个月,经苏、皖、鲁、晋、豫、陕、川、湘、鄂、赣十省,行程16000馀里,得画800馀幅、诗164首(自《江上诗存·卷五1934年》“滁州早发”诗开始至《江上诗存·卷九1937年》“归来三首”、“又二首”结束)。游记50000馀言。

     四女采若出生。

书画署名“散之”、“林散之”。

 

一九三五年    民国二十四年    乙亥    三十八岁

    春,患背痈,屡月不愈。作《病居示子退二首》诗(《江上诗存·卷九1937—1938》)。

    暑期请来许朴庵、邵子退,共商结庐缑山之大业。

秋,偕至友邵子退、学生林秋泉(1914—1976)同游九华山和黄山,得纪游诗十六首(《江上诗存·卷九》),画稿若干幅。

    11、12月,上海《旅行杂志》第九卷第十一号、第十二号连载《漫游小记》。

    五女杜若出生。

[按]:

    是年林散之写信给黄宾虹:“拟月杪改作黄山小游也。信到千万祈师作复,以慰下怀,区区不尽意。”(信藏浙江省博物馆)结果未等黄宾虹回复,即开始了黄山之游。

他们三人由乌江驻马河口乘船沿长江溯流而上至铜陵县大通镇,再由大通乘舟至青阳童埠,由童埠循青通河(青通河是流经青阳的一条河流,发源于九华山脉。)经元桥到达青阳蓉城登岸,在蓉城稍作修整,即奔九华而去,“迤逦青阳来,修途骋健足”。游玩九华山,再寻道上黄山。上山以后,他们以文殊院为落脚点,早出晚归,踏遍四周的峰峦溪谷。“杖履所至,笔歌墨舞。”情之所钟,化而为诗。

    黄山归来后,林散之收到黄宾虹(1935年10月4日)的回信:“黄山宜及早,若迟至秋后已大冷,非御重裘不可,急由大通或芜湖进也。”(《黄宾虹文集·书信编》)

    时邵子退四子邵先健已出生,取名“黄生”,以此纪念当年游黄山。故每每记得林散之常呼“黄子”和“客子”(邵子退五子邵先俦,抗战期间,客居他村所生)。

    林秋泉《黄山云海三十五幅》序文:“余在二十岁时即公元一九三四年秋日从林老散师、邵先生子退同游黄山,得写生画稿三十五幅,游记若干首,已无存了。人生易老,岁月蹉跎,现林邵二老已逾古稀,余年五十九矣,忆昔抚今能不有怆恨云尔。时在一九七三年五月一日,秋泉识”这里林秋泉将1935年误记为1934年,相差1年时间,在情理之中。

 

一九三六年    民国二十五年    丙子    三十九岁

    2、3、7月,上海《旅行杂志》第十卷第二号、第三号、第七号连载《漫游小记》。记述成都以后行程的书稿,因抗日事起,稿件散佚,杂志未及发表。

    书画署名“林散之”、“散之”。印章“林三之”。

 

一九三七年    民国二十六年    丁丑    四十岁

作《闻惊》:“无端风雨又东来,惊喜都从报纸猜。昨日得逢故人子,始知敌已下丰台。”(《江上诗存·卷九》)

    冬,日机轰炸乌江,先生几次遭遇危险,其母吴氏口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书画署名“林散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