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医院二甲评审-临床类别医师考核试题

 lufu1118 2015-07-17

1阴阳学说的基本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邪气的总称。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2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

24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5中医“治未病”包括哪几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答案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

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功用:补血活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4补阳还五汤: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

5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热入血室。

6血府逐瘀汤:生地黄、桃仁、红花、当归、甘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胡、川芎、牛膝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7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8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豆豉、薄荷、生甘草、桔梗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9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

10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方歌:

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

镇咳化痰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11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    

功用:益气健牌。    

主治:脾胃气虚证。

12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及、连翘、莱菔子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

13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14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

15玉屏风:生黄芪、白术、防风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16小蓟饮子:生地黄、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山栀子、炙甘草    

功用:凉血止血 利水通淋。  

主治:血淋、尿血。

方歌: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黄,

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

17理中丸: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功用:温中散寒 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

18酸枣仁汤: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

功用:养血安神 清热除烦。

主治:虚烦不眠证。

19清胃散:生地黄 当归身、牡丹皮、升麻、黄连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

20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功用:清热解毒 消散疔疮。    

主治:疔疮初起 发热恶寒 疮形如栗 坚硬根深 状如铁钉 以及痈疡疖肿 红肿热痛。    

答案参照《方剂学》主编段富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