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击上面的 《与子同袍》汉服宣传片 《不能以商业化否定汉服的文化意义》 近日,某知名主持人因在某节目中调侃一群身着汉服表演的年轻人,称是“哪个洗浴中心的”而遭到批评,认为其不尊重汉服。作词人方文山在微博中指责该主持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清华大学教授、学者肖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汉服热”不过是能够带来商机的“汉服秀”,是精神空洞、生机倒退的文化表现。可见,舆论对于汉服的态度存在着明显分歧。
服饰是一个国家、社会和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春秋左传正义》一书中说:“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在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汉服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为民族认同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这是理论界的共识,也是普通百姓的切身体验。在一定意义上,汉服已经不仅仅是单指服饰,而是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寄托而存在的。
当下的“汉服热”中确实存在商业化、表层化甚至功利化的东西。这种现象的出现恰恰需要我们努力来纠偏,需要我们用正确的、能被更多数人接受的方式来宣扬包括汉服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而非一闻商业味就大加讨伐。否定是容易的,但否定要立足于本原目的,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
总之,“汉服热”是当代中国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涉及服装、民族、历史、信仰、礼仪等许多方面。站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社会应宽容和支持“汉服热”中暂时的商业味和功利目的,因为“汉服热”本身就是民众朴素心愿的反映,至少它折射了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依恋与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