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中国小学教师对当今世界教育的看法(中)

 真友书屋 2015-07-17

【编者按】

关于《教育作为当今世界文化重建的途径》一文的第一部分已发布,仍陆续收到一些朋友的反馈意见。有的朋友认为太空洞,不具体。有位中科院的老朋友则直接批评道:逻辑混乱,思想肤浅,不知所云。很感谢朋友们的批评:)这篇文章不是在提供一个多么正确的教育改革方案,而只是一个小学老师阶段性的学习和实践心得。如果这些心得能引发更多人的批评和讨论,那是我乐于见到的。所以,待整篇文章发布完之后,我也准备将一些朋友的反馈意见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今天发布的是这篇长文的第二部分,在三天前发布的第一部分内容中,主要是提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问题。李辛大夫刚从巴黎回来,他提到关于中医和易经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必将进入、也正在进入的领域。”他的这句表达是有力量的。昨日在武当山和南山的老师们参加杨硕诚老师的禅修课,杨老师最后提到“改命”的问题。他说,改变命运似乎很难,但实际上也很容易,只要我们改变对命运的看法,就能有力地帮助我们改变自己的命运。教育就是改命的工作,所以真的不是我这样的德行不够的人能胡乱判定的,但我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也愿意承担由此而带来的业力。


教育作为当今世界文化重建的途径:

一位中国小学教师的视角


(接续)


教师的基本素质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种途径,而不是唯一的途径。科学的局限十分明显,因为通过科学的途径,采取客观的观察和研究的态度,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有隔阂的,无法做到内在和外在的真正对应。我们不反对科学,而是要充分认识到科学主义对教育的危害。欧洲的一些教育家,比如奥地利人鲁道夫·斯坦纳博士,认识到物质主义对孩子的伤害,但对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的危害可能认识不足。这情有可原,因为他们就生长在两千多年的理性主义传统当中。

如果我们把教育作为当今世界文化重建的途径,那么教师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我想,摆在第一位的是信仰。作为孩子的人生导师,他应当有敬畏之心。他有没有宗教信仰,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需要承认人类的智慧是有限的,承认有一个超越人类的更高的、不变的存在。我们都要向它学习,从而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若没有这个信仰,这个人不能当孩子的老师;他可以作为专家,向成人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二、未来的教师需要建立非线性的、中庸的思维方式。非线性数学在上世纪科学研究领域已经有了广泛应用,但仍然属于形而上的思辨。孔子在解释《易经》时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庸的思维方式里,“道”“器”不可分。所有的学问都要靠自己的体证,否则不能通达。比如,中医的思维方式就是典型的中庸的思维方式。

今天,有很多人不了解中医,在中国甚至有许多人厌恶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是江湖骗术。14世纪,意大利人薄迦丘创作了著名的《十日谈》,对基督教会的罪恶,教士修女的虚伪、淫乱,极尽讥讽之能事。20世纪,中国也有一位类似的、非常有才华的作家,对几千年中国历史的黑暗,中医的无能、读书人的迂腐,进行了同样无情的鞭挞。这位作家的笔名叫做鲁迅。

我们回到中庸之道,就懂得不能讲过头话。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但要收放自如,否则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利。鲁迅言辞刻薄,伤人也伤己,在上海病逝时年仅55岁。中国古人把治理天下和个人修身看成是同样重要的事情。如果用两个字来表达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除了“和”,还有“中”,内中外和,内刚外柔,这是几千年来谦谦君子的中国人的写照。

中庸的思维方式,其源头还是《易经》。它有三个特点:第一点,中国人认为世界是“变易”的,永远都在变化。从这一点来看,中国人从不保守,而是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第二点,中国人认为世界是“不易”的,尽管世界总在变化,但有亘久不变的东西存在,万变不离其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就是因为有这份坚信。无论时代怎么变,相信不变的真理永远存在。第三点,中国人认为世界是“简易”的,社会现实再复杂,也可以从根本问题入手,以不变应万变。作为一个孩子的人生导师,面对世界上所有复杂的问题,应有明朗的态度,而不能回避。能做到这一点,与追根溯源、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有关。

谈到这里,可能有朋友已经不耐烦了,心想:这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了吧,怎么可能实现呢?

其实,中国几千年来的读书人都是按照这个要求来培养的。有的外国朋友可能知道19世纪末,有一位活跃的中国学者,他的英文名字叫做Tomson。他精通9门语言,获过13个博士学位。他把《论语》《大学》和《中庸》都译成了英文。1915年,他的著作《春秋大义》的德文版面世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了轰动。在这部著作中,他向外国读者指出:中国自古以来,不像欧洲有教堂,中国人的学校和祠堂就相当于你们的教堂。因此,中国人的老师就相当于你们心目中的神父。教授知识和技能不是老师最重要的任务,老师最主要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超越者(注:本文中的“超越者”的说法,是借鉴马斯洛对自我超越者的定义,不是尼采提出的“超人”,也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或领袖),一个有向道之心的人。

孩子是谁?课程设计的依据

当前,许多人接受“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强调要多给孩子赏识与尊重,教师要善于激发孩子学习的乐趣,学校要重视教育过程而非结果,教育要将孩子的权利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在这方面,芬兰据说做得很成功。

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与不顾及孩子感受、强行灌输、鼓励竞争的教育观念相比,显然要好得多。老师和父母都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在孩子面前放下了骄傲的姿态,这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价值观在教育当中的具体落实。然而,老师和父母给予孩子适度的空间,这个适度如何把握?还是完全放任,由其自由生长?

1921年,在距离伦敦100英里的一个小镇上,教育家尼尔和他的妻子创办了一所主张完全自由的学校。尼尔有一句名言:“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他认为:“孩子应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而不是根据望子成龙的父母或自以为是的教育家的看法来生活,家长与教师的关心和指导只会造就一些机器人。”在这所学校里,没有人必须上课!孩子们自己制定规则!成年人不能对他们呼来喝去!这个地方让所有听说过的孩子和渴望自由的父母激动不已。这所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名字叫做夏山学校。

在我们对夏山学校进行褒贬之前,我们需要来看看:孩子到底是谁?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又是人类整个命运共同体的一员。脱离整体,只观察个体生命的成长,就像我们眼中只有一棵树,而忽略了整片森林。人类这个命运共同体,不仅指的是在今天这个所谓“全球化”的时代,面对共同的生存困境而不得不如此看待,而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像源源不断的河流一样,从来就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每个人,包括我们的孩子,都是这条生命河流中的一滴水。

“天命之谓性。”每一个人的独特是天赋的,如此高贵。《易经》里面说,“天道下济而光明。”意思是说,上天的智慧降临到每个人心中,由内往外,绽放出光明。中国人的这个表达是惊世骇俗的,它相当于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天的孩子,就像耶稣、佛陀和孔子一样高贵;我们通过努力,不仅可以成为超越者,甚至可以进入到圣者的行列。同时,我们每个人面对上天,又是如此卑微和渺小。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微不足道,但我们有一种自觉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量。因此,《易经》里说了另一句话:“地道卑而上行。”意思是说,我们虽然像大地一样卑微,但有着奋发向上的精神。

我们尊重孩子,同时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因为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一样,都有天赋的人格,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我们的人格既高贵,又卑微。请注意,这是中庸的表达。中国人很容易跳脱二元对立,把看似对立的两个事物统合起来。台湾的王镇华先生有一个非常精彩的表达,他说:“孩子,是如此简单,又如此丰富;而我们成人呢,是如此复杂,又如此单调。”

孩子是谁?孩子就是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超越者。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有没有尽到责任,把他引向超越?还是因为我们的自暴自弃、甘愿平庸,从而阻碍了孩子的成长。我们放弃了老师和父母应尽的职责,还美其名曰,是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快乐。关于这个问题,人们认识如此不同,实际上涉及到教育当中的一个关键词——“志向”。佛陀很重视立志,佛经里的表达是“发心”或“发愿”。佛陀甚至说,要想成就为一个觉悟者,“发心”是前提;没有“发心”,后面所做的努力都是白费工夫。鲁道夫·斯坦纳博士也非常强调“愿力”在教育中的作用,他说,假如有下一世的话,“愿力”是将你带往下一世的主要力量。这意味着,一个人此生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与他上一世的“愿力”有关。

如果我们接受这个说法,即孩子是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超越者,那么我们的课程设计将以此为主轴。

“家”的观念和对家长的要求

在具体探讨学校课程设计之前,我们不得不费些口舌,来探讨家长的责任。所有从事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恐怕都承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方向一致,是多么重要。

然而,当今世界,“家”的观念已经十分破碎了,中国社会的变化更明显。据德国媒体报道,过去几十年中国离婚率呈迅速上升趋势。上世纪70年代离婚率为2%左右,90年代已经上升到14%,而2013年的离婚率高约27%。据中国官方数据,2012年的离婚率增幅首次超过结婚率的增幅。有人在对100名少年犯进行的抽样检查中发现,有60%的人来自离异家庭,父母的出轨、争吵,是造成他们暴力冷漠性格的主要原因。

“家,不再像个家了!”这是今日中国许多年长者的感叹。对此,有些年轻人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离婚率高,是中国人追求高质量婚姻的另一种体现。因为大家都渴望幸福的婚姻,单纯为降低离婚率去强求破镜重圆,对婚姻和生活有害无益。

现代人崇尚爱情至上,所以认为“家”应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爱情没有了,就可以散伙。而前文曾提到: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认为亲情比爱情更重要,因为爱情有排他性,不容易长久,而亲情更稳定,并且可以传递给更多的人。因此,中国人传统的“家”建立在亲情基础上。每年,到了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前后,会出现一道特别的风景:上亿人次的中国人乘坐火车旅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回家”。

可见,尽管中国传统的大家庭纷纷瓦解了,但中国人的潜意识当中,认为回家过年,还应当回到父母的家,那个“家”才是人们心灵的故乡。

中国人孝敬父母、尊敬长者、敬重祖先的“家”文化源远流长,这与中庸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孔子说:“父母其顺矣乎。”意思是说,孝敬父母顺应人类生命发展的脉络。因为,没有父母,你不可能来到人世间。无论你比你父母的本领再高,你的父母永远是你的父母,这个事实无法改变。我们对这个事实应当心存感激,并且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尽赡养父母的责任。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这件事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问题,而是必须。中国人认为,孝则顺,不孝的儿女,人生不可能和顺。

父子情深,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里,也有对父母的感恩,只不过可能不像中国人这样把孝敬父母和“齐家”(让家庭和谐)作为超越者的必修功课。在孔子的引导下,家,成为了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教堂。

当今世界,社会养老是一个大难题。世界上一些国家包括中国、日本,有专门的政策鼓励家庭养老。而未来中国一定是靠大家回归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而不仅是靠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俗语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嫌弃父母的人是可耻的,他也不可能教育好他的子女。今天,中国的一些民营企业开始给员工发放一笔特殊的工资——“孝工资”,每月发放薪金的同时,有一笔钱会汇到该员工的父母的银行账户。尽管这笔钱不多,可能只有三五百元,但有深意。一方面,企业借此表达对员工父母的感谢,感谢他们把孩子培养成才,造福社会;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员工一种善意的提醒,成绩的取得并不只是你个人奋斗的结果,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没有眼前的一切。

物有本末,饮水思源。一个家庭的和谐稳定,一个家庭崇尚怎样的价值观(中国人称之为“家风”),对孩子的影响深远。中国传统社会注重祠堂、家谱和家训。所谓《家训》,就是家长对儿女的期许,希望孩子长大具备怎样的人格。各家有各家的《家训》,但无论这些《家训》怎么表达,我们都能从中找出共同的、最核心的三个字:“勤”、“朴”、“和”。

这三个字代表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永远不过时。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天道酬勤”,“勤”这个字背后是“天”的精神。《易经》里面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勤劳、勤奋、自强不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相信也是人类的优良传统。不同的民族,尽管留下的足迹不同,但都经历过深重的苦难,也都有筚路蓝缕、浴火重生的心灵史。人类的祖先,若没有勤劳、勤奋、自强不息的精神,人类文明史不可能延续。

其次,“朴”这个字背后则是“地”的精神。大地如此卑微,被我们踩在脚下,却承载着万物。《易经》里面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朴实、简朴、厚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也是当前中国社会最为缺失的基本道德。“天地有大美”。每个人心中都渴望真、善、美,但最美的莫过于自然之美。当今世界光怪陆离的各种时尚,与这个“大美”相形见绌,不仅不那么美,有的其实很造作、很丑。

最后,“和”代表一个人谦让、谦和的言行。《易经》的64卦中的“谦卦”很特别,它说,一个人无论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只要能做到谦和,就不会犯错误。卦辞里说:“亨,君子有终”。今天,有许多人曾经做出过不少成绩,但晚节不保,不能善终,就是因为不能遵循“和”这个字背后的“谦道”啊。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觉得自己有实力,就满世界教训人,别人不听话,就打别人,这就违背了“谦道”。这样的国家只能称霸一时,不可能长治久安。

出生前的准备

成家立业,是人生大事。很多年轻人没有什么思想准备,就成为孩子的父母了。而实际上,教育孩子的准备不仅要放在孩子出生之前,还要放在成家之前。

两个人为什么要结合,成立一个新家庭?有人说是爱神丘比特的箭射中了他俩。这个理由是必要的,但不充分。两情相悦,可以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未必要组成家庭。一旦决定成家,就意味着要担负承上启下、延续生命的责任。

2000年,美国佛蒙特州州长霍华德·迪安签署法律,允许同性伙伴之间的“公民结合”,佛蒙特成为美国第一个认可同性婚姻的州。可见,目前“家”的含义已经界定为法律认可的两个公民的结合。需要再次提醒的是,合乎法律的,未必合乎正义。而不合乎正义,指的是人的行为偏离了天道。

听到这里,有人肯定会很反感,甚至开始要扔皮鞋和臭鸡蛋了。他们会很恼怒地说:“你以为你是谁?时代在变,还说这些道貌岸然的东西?现在已经是多元社会了,各人有各人自己的活法,由不得你来说三道四!”

我要说的是,生命无常道有常,无论时代怎么变,有的东西永远不变。关于道德的绝对性,中国的老子表达得最为直接,也最为充分。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不是乱来,而是完美的和谐。

现代人强调“人权”,却忽略了更为本质的“人格”。强调“男女平等”,在肯定“人人平等”的同时,却忽略了“男女有别”。《中庸》写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孔子把“男女”之别和“天地”之别相提并论,这是很高的智慧。男子有阳刚之美,女子有柔顺之美,这合乎自然之道。因此,在家里,父亲代表天,有“阳”的属性,母亲代表地,有“阴”的属性,共同引导和支持孩子的成长。如果母亲过于强势,父亲唯唯诺诺,那么女孩长大之后,有两种可能:要么很强悍,要么很懦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长大的男孩呢,将来只有一种可能,是没有主见、不敢承担的人。

婴幼儿阶段(自然养育)

中医最重要的经典《黄帝内经》谈到人有成长周期,女孩以七岁为一个周期,男孩以八岁为一个周期。而“换牙”和女孩来月经、男孩遗精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标志。鲁道夫·斯坦纳博士虽然没有把男孩、女孩分别对待,但他也发现了成长周期。在他看来,人生以七年为一个发展阶段,一直到告别人世。他认为换牙结束,孩子才可以开始正式的学习,否则对健康不利。斯坦纳博士于1919年在德国创办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1925年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同事们才开始创办了第一所华德福幼儿园。

斯坦纳博士和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一样,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他在《童年的王国》一书中写道:“今日我们不敢说我们对人类有何了解。我们自然会觉得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必须要改进。没错,但是如果你完全不了解人类,你要如何去改进呢?所以,这些长久以来有最佳动机的教育改革理念都是在缺乏对人类了解的知识下完成的。如果你在儿童这个年龄段,塞给他们一大堆智识性的教材,孩子将来就会有血管及循环系统的疾病。我们必须一再地重复这一点,你一定要随时注意到,儿童是肉体、灵魂及灵性合一的一个整体。”

斯坦纳博士说这番话,是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16世纪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宣布了“知识就是力量”,现代欧洲的教育在这面旗帜指引下,逐渐开始以智识教育为主导,一直影响至今。华德福教育正是看到片面注重智识教育的恶果,提出教育应当以人的精神发展为主导。斯坦纳和蒙特梭利基于对生命本身的洞察,提出幼儿阶段重点在于养育,而非教育。

蒙特梭利说:“幼儿教育,是助其‘内发生成’,而非以一套方法外加、塑造。教师要懂得生命,真懂了,才能为生命而工作。”她认为,孩子人格的开展有一个自然的过程,这时成人太想塞东西给孩子,就成了“爱的干扰”。而且,蒙特梭利很反对过早让孩子学习外语,她说这意味着让孩子戴上了两幅假牙,会造成孩子的困扰。

由于现代人的自以为是,我们在孩子的婴幼儿阶段犯了许多错误,以至于又要找华德福教育之类的灵性教育,来疗愈孩子,帮助他们回归健康。这种自以为是,不仅发生在教育领域,而是在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

201569日,中国的贵州省毕节市的一个乡村发生了4名留守儿童自杀身亡事件。四个孩子一兄三妹,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5岁。这场悲剧不仅揭示了当前中国乡村教育、乡村治理的失败,更是对全球第三次城市化浪潮敲响了警钟。当我们在工作坊里探讨精致的灵性教育的同时,在拉美、印度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无数儿童得不到正常的照顾。同体大悲,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从这些儿童的立场来看,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方向有严重偏差。

0-7岁的孩子需要什么?他们需要的不是高楼大厦,不是互联网和手机,不是股票和期货,而是泥土、树林和小鸟的鸣叫。他们需要的不是乘飞机旅行,不是商场里的喧闹,不是高铁的快捷,而是平静的、稳定的生活节奏。他们需要的不是时装秀和演唱会,不是卡通片,不是芭比娃娃,而是值得模仿的成人的言行。

有人说,孩子是天使。我赞同这样的表达。蒙特梭利说:“婴幼儿,是上帝的选民。”我想补充的是,我们每个成人像天真的孩子一样,也曾经是天使。我们看着孩子纯真无邪的眼睛,真的要悔过。我们已经把这个世界糟蹋得不像样子了,难道还要执迷不悟,继续狂热的淘金梦吗?

我们应倡导“自然养育”的婴幼儿教育观念,从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为孩子提供亲近自然的环境;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行为习惯;我们应亲自动手去劳作,耕地、缝纫、做饭,从而让孩子相信,热爱劳动是人的天性,而不是强迫。

中国有近14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觉悟,主动回归田园,带着孩子重新过上耕读生活,那么就是这个世界的福音。我们不反对高科技,而是不允许高科技对我们的伤害。我们居住在平静的乡村,同样关心天下大事,积极促进社会的变革。这场变革,不是砸烂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而是通过我们自觉的行动,逐步帮助人类回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上来。如果中国继续在物质主义、科学主义的高速公路上狂奔,那么不仅是孩子们的噩梦,也是整个世界的灾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