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贝太厨房

 dogdogma 2015-07-18

大暑将至 冬病夏治

2015-07-17 贝太厨房

冬天阴寒落下的隐疾病痛,反倒要在阳气生发的盛夏时节治疗,才能事半功倍。这种相互克制的哲学和医理,正是中医学上最具特色的防治疾病方法——冬病夏治。大暑将至,除了消夏避暑,攫取清凉,我们不妨也抓住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的千金一刻,内服外用,退散寒邪,急急如律令!

长夏胜冬,克制宿疾

“冬病夏治”究竟是什么?正如 《黄帝内经·素问》 中所说的“春夏养阳”、“长夏胜冬”,即助长夏天的旺盛阳气,来克制和驱散冬天阴寒之邪,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由于冬季气候阴盛阳衰,加上病者身体素来阳气不足等缘由,使得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易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肩周炎、膝关节冷痛等。不但反复发作,还会逐年加重;“夏治”则是指在夏天最炎热的“三伏天”里,值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方法驱散寒邪。那为什么不当即进行“冬治”?因为冬季治疗只能治标,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而在夏季,疾病虽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不仅从根本上治疗病痛,还能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正是“未病先防”。

除了上述提到的慢病疾病,周身一些常伴左右,却又常被忽略的小伤痛,如咳嗽、鼻炎、胃痛、频繁腹泻、体虚易感冒、冻疮,甚至女人的痛经,说到底都是阳气不足、虚寒疼痛、免疫功能低下类型的疾病。还有畏寒怕冷和遇冷疾病加重的人,也应该学会冬病夏治的方法调理好身体。

三伏贴与艾灸

冬病夏治的中医方法有很多,最常用、有效的便是三伏贴和艾灸了。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中医上认为这是补阳气的最好时机,阳气正了,病痛也就好了。“三伏贴”即中药穴位贴敷,选择在三伏天里施行,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几个不同的穴位治疗,到了秋冬就可以轻松告别一些老毛病。现代研究也证实,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而药物则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发挥了明显的药理效应。

三伏贴的法子源自清朝,如张潞的《张氏医通》 中所记载:“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实际上一夏还不够,贴敷要三年为一疗程。

如今艾灸已经走进了许多美容机构,甚至还产生了现代科技的电子艾灸仪,摇身变为一种养生时尚,但还是要记得,实热体质则是禁用艾灸的。

美食治愈,相得益彰

也许你也注意到了无论是三伏贴中的“姜汁”,还是艾灸中的“姜片”,生姜都是冬病夏治的一大法宝。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生姜入食,尤其适合夏季空调房人士。

大暑这一天,许多地方还有喝羊汤的习俗,又称“喝暑羊”,也是冬病夏治、帮助身体驱寒排毒的食疗好方法。夏天,脾胃虚弱,喝上一碗补元阳又补气血的热羊汤,再出上一身汗,也是取温补之意。

另外,大暑正是享受瓜果的好季节。而有冬病需要夏治的人,一般都是体内寒凉所致,却不能多吃西瓜、哈密瓜等性寒凉的消暑圣品,应多吃性温热的桃子、荔枝、凤梨等。闽南和台湾地区就有“大暑吃凤梨”一说,不仅为了养生,还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

如果有中医开具的药方,也不妨选择适合自己的药材,熬熬药粥,或者烹煮像虫草炖老鸭、黄芪乌骨鸡这样的中草药美食,让良药不再苦口。还有大暑时节福建、广东等地都吃的甜品烧仙草,是既有药用又能消暑的美味呢。

点击阅读原文,页面自动跳转到更多具体内容。快来收藏吧!

操作指引:

如果觉得菜谱不错,可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想要看到更多贝太的推送内容,可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查看历史消息

订阅微信: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

搜索微信账号:beitaichufang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