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运的是深夜里能够打扰你

 bindeyi 2015-07-18

作者:陆小墨,一个研究消费者心理学的女研究僧,以前码代码,现在开始码文。没什么远大理想,只梦想成为一辈子用心写文的人。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墨迹人生(moji_rensheng)


昨晚在广州的地铁上,难得没有拥挤的人群,我坐5号线转6号线,看着有些空荡荡的车厢,莫名就想找一个人说话。我环顾了四周,发现大家都是典型的低头族,视线都定在手机上,塞着耳机,无声散发着生人勿近的讯息。

以前我很喜欢交友,也觉得两个陌生人要成为朋友是一件挺简单的事。现在却不敢再这么打保票,甚至慢慢觉得交友是件特别累人的事,有时需要花费很多力气才能去认识了解一个人。

大学那会儿听到身边很多人说起高中时候的死党和闺蜜,也听过那么一句话“再没有遇见像高中时那么纯粹的人儿了”,或是“我那么多的朋友,能让我打扰的人不多,一个手掌也够不着”。

我那时会嘲笑他们的悲观主义,甚至还略带酸味的回说,“大学的死党你就不要了?”可我嘴上说归说,心里却也是认同的。

大学我也有一些玩的很好的朋友,一帮同甘共苦的队友,感情也不错,大家遇事会互帮互助,但总归是感觉少了点东西。我把这东西叫做共鸣。高中那会儿我们只需要读书,你唯一的目标就是考试得高分。而大学后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你可以结交到太多志同道合的人,却少了点革命的战友精神。

我以前还在昆明读书时,每次迷茫不知道方向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拨通家里的电话,而是某个高中闺蜜的电话。然后,两个人会自然而然地煲起电话煲,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

我们聊的内容也是稀松平常,再简单不过的生活琐事,两个人却聊的不亦乐乎。因为有太多共同的回忆,很多时候不需要你多说什么,那个人自然会懂得。有时候心情很难用言语表达的时候,我会很习惯性问她,“我说的这种感觉你能懂吗?”

她的一句“我能懂”,能让我内心充实而又澎湃。

然后也就不需要任何话语了,两个人会不约而同大声笑出声,嘲笑各自的矫情,却又无比喜欢这种矫情。用豆豆的话来说,我们都是矫情的女生,却只矫情给对方看。

我大学时追过一个男孩,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把那段感情圆满完结。那段时间一直很低落,她们会轮番打电话来骚扰我,嘴上说“让姐们看看你死了没”的恶毒话,也会说“天底下男人多的是,不差这么一个”,真让我我哭笑不得。

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安慰别样地更快让我感受到温暖。身边都是一群拘谨、客气而又礼貌的人,而那些能够吐槽你,责怪你和嫌弃你的人,反而会觉得轻松而又感恩。毕竟只有在乎你,才会忍不住苛责你的不好,期待你的成长。

我以前一直觉得手机给我们带来的是更多的沟通和便利,可现在我翻看手机通讯录的次数少的可以,拨打的最多的人不是家人就是同学。那些老朋友的电话号码是一串被封存了很久的数字,很少解开封印。

我打开手机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一些新闻资讯,然后是回复微信上导师和同学的信息。QQ也很少打开,除非班级有通知,很多场合的沟通渐渐用邮件来替代,那个有点冰冷的东西。微信上的工作群和小组群也越来越多,我却渐渐懒得去搭理,活跃了个把星期的群也开始变成一潭死水,唯有紧急事件的时候会复活一下。

人越长大,能够叨唠的人却越来越少。

当初那个幻想长大后成为贤妻良母的女孩,明年元旦也要成为新娘,那一帮在学校后花园许下心愿的姑娘们都已各自成人。一个在重庆,一个在武汉,一个在杭州,一个在绍兴,还有一个在英国。

当初我们许愿以后要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带着孩子参加聚会,去各自的家里串门,做饭聊天。时间却慢慢把我们放在了不同的地方,过着各自的生活。

不过我却不会觉得这是件多么难过的事,因为我始终知道,只要我难过,我能毫不犹豫拨出去的那串数字,一定是你们。

感谢你们,一路陪伴我的青春和年少时光。这个深夜,突然无比想念。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