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恶搞古人”源于文化信仰的迷失

 壮志凌云2016 2015-07-18

  作者:汪昌莲

  近日,喜剧演员贾玲被指在某综艺节目中“恶搞花木兰”,有报道称贾玲“将巾帼英雄花木兰塑造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引发争议。其实近年来,“恶搞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诗圣”杜甫成为了“插图模特第一人”,包大人也因“黑”被“恶搞”,而屈原更一度成为猪饲料的品牌。(7月14日中国新闻网)

  不可否认,无论是将花木兰演绎成“傻大妞”,还是将杜甫打造为“插图模特第一人”,亦或是将屈原“逆拟人化”成为某品牌猪饲料,均是一种恶搞行为。从表面上看,恶搞古人,让他们再次爆红网络,也是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纪念、解读和膜拜这些历史名人最好的方式之一。然而,一些恶搞者以歪曲、丑化古人形象为乐事,其背后的动机及潜在的消极因素,值得探究。

  坦率地说,对于愈演愈烈的恶搞现象,笔者自始至终是感到厌恶的。尽管支持者为其大唱赞歌,认为“恶搞是人民冷嘲热讽的解构姿态,恶搞是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批评,恶搞是人民平凡有趣的精神追求”。殊不知,“恶”是表示不好的,凶狠的,对人和事的厌恶态度;任何一个字与其组成词语,立马就会变得更“恶”,如“恶劣”、“罪恶”等等。所以,就是给恶搞贴上再多的溢美之词,其也改变不了“恶”的本性。

  事实上,恶搞再怎么“善意”,再怎么“幽默”,再怎么“艺术”,都是以篡改、丑化个体形象为前提的,尽管可以逗众人一乐,甚至可以将被恶搞者“搞红”,但其最终是以侵犯人的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私权为代价的。可见,恶搞活着的人,势必会影响到其现实生活及今后的人生;而恶搞逝去的人,也势必会让其灵魂在九泉之下得不到安生;至于恶搞花木兰、杜甫、包公、屈原等,无疑是对古人的不尊,更是对中国古老文明的一种亵渎。

  更重要的是,恶搞古人,源于当今社会物欲观念尘嚣直上,更源于文化信仰的迷失。不可否认,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文精神的缺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造成人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悟减弱;精神的物质化和文化的沙漠化,不但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也反过来影响了现代人,及当代文化艺术本身。

  因此,在物质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受到伤害的不仅是传统文化,还有现代文明。我们常能看到狂欢和恶搞,看到利益化和娱乐化;再也看不到悲剧精神,只能看到娱乐至上。可以说,恶搞古人,最终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费品,但由此表现出来的泛物质化的思潮,以及功利化的浮躁心态,严重削弱了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向往和追求,值得当今社会反思。纪念古人,更应关注其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更应体念其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追求的精神,而不是去进行低俗的恶搞。否则,让一个被曲解的历史名人传世,将会误导子孙后代,也将会把自己变成历史的罪人。(汪昌莲)

[责任编辑:刘冰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