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laobeigong (2006年)3月30日,我携妻子早早来到戚家岭脚(诸暨市北门外),去给已经过世近七十一年的母亲上坟,人们不禁要问:你多大啊?老妈去世这么多年了。 告诉你,母亲去世那年,我才三虚岁(二岁二个月),还不记事,她的许多故事、包括姓名、容貌、为人,是我懂事后,从三位姑姑那里听到的;也许有人会说:你真孝顺,偌大年纪了还没有忘记去看看老人的坟,说来惭愧,快六十年了,正儿八经的在清明时节给老人家扫墓,还是第一次,因为,五十年代我没有回过家(我是1950年离开诸暨),而在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个列入“可教育好子女” 队伍里的人,怎么能回家去扫墓呢。 记得我妈的棺椁原先安放在北门外去戚家岭的路边,一口“老井”附近,白墙黑瓦,东南朝向,以前(1948年以前)每当清明节,总是由我去祭奠的。大概六十年代初,浙赣铁路改造、(改道)因家中无人、被当作无主坟,用推土机推掉了,风吹雨淋、抛弃在野外,老家的亲戚,慑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没有人敢出面收拾,后来,难得几位解放前给我家做工的阿哥、(他们是陈孝根、周l保善、、、等)把我母亲的棺材迁移并深埋在戚家岭脚,没有立碑。 八十年代,政策变了,我有心为母亲树一块碑,以示纪念,但因孝根哥哥已经去世,因勿晓得,确切的埋葬地而作罢,这件事成了我终身的遗憾,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到内疚。 母亲俞晓圆,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七日寅时生,是年为丙午年,属马,即公元1906年9月5日,今年正好100岁,因此我们夫妻俩是提前给她过生日去了,我们没有带祭品,也没有烧纸,只带去一份真情,一份思念之情。 戚家岭脚地方不大,方圆八九百米,由左边的 “老鹰山” 和右边的 “县龙山” 形成一个半圆,像一把大藤椅子,既敞亮又背风.景色秀美,倒是个安谥的好區处(解放后烈士陵园就迠在老鹰山半山腰)。在这里,我要再次感谢陈孝根、周保善,、、等阿哥,为我妈找了这样好的一块风水宝地。 那天的祭奠仪式很简单,我们夫妻俩绕戚家岭脚一圈,找准两个不同的方位,行三鞠躬礼,告慰母亲:儿子没有忘记您,带儿媳妇看您来了,安息吧!请保佑子孙们平安、糙道(方言,健康的意思)。 离开时又告诉她:我们会再来看您的。 ******************************************************** 要说的就这么多,可还有许多没有说,因为有的不想说,有的则不能说。声明一点,我并不迷信,也不想在朋友面前做秀,不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故人,特别是对自己的亲生母亲的怀念之情,不能丢。 LAOBEIGONG 写于 2006年4月21日午夜 |
|
来自: 昵称2669729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