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读书亦是一种养生》,看了下,颇有道理。文章不长。从三个方面说明了读书的好处,第一,读书可以养心;第二,读书可以养颜;第三,读书可以祛病。如果上述观点真的能成立,对于我等喜欢翻翻书的人真是莫大的欣慰和鼓励。 读书可以养生,心为人体之君,养生贵为养心。书要读进去,必须心先静。读书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位知己在促膝谈心,心情格外愉悦,一切忧苦烦恼都抛掷九霄云外。同时,开卷有益,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你荡漾期间,与大师对话,与思想同行,可以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滋润灵魂,充实生活,使人生快乐。至于书中健康长寿的经验之谈,日常的保健方法,防病养生的小常识,那更让人受益无穷。 读书可以养心,读书是修心养性、营养心灵最直接最要好的方法。很少受到时空的限制。打开一本是古今中外的文人贤士,你可以随意而入,和他们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探讨人生、辩论是非。在书中,人才是最平等的,抛弃人世的种种地位、虚名,赤诚相待,敞开心扉,让你的人生溶入进去。身居斗室,身心却已走遍世界。一部好书就是尘世的一盏明灯,它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读书是高尚而神圣的,它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丰富和精神的振奋,可以让人活出人生的一大境界。试想,在万籁俱静的夜晚,排除杂念,或半倚床侧,或微伏案边,捧书入静,不也是一种最美的享受吗?
其实,读书是一种心理运动,读书、朗读不仅视觉器官和口腔要运动、思维,也要随着书中的情节感信、哲理、节奏、音韵起伏变化。还要心脑不停地思索,从中获得启迪。在这个过程中,读书就好像服用“超级维生素”可以使大脑、性格、甚至身体充满活力,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达到相对平衡,血液循环加速,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能促进有益于激素和活性物质的分泌,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好的书籍、诗文,因其优美的描写、生动的情节、风趣的文字和叙事伦理的逻辑,对读者的精神产生微妙的影响,能够增加生活情趣,调达情志,淡化郁情,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如果大声朗读,还有扩大肺活量的功效。 读书和阅读,对一个文明社会当中的人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因为我们人类社生活。不是单单是为了吃饭而生活,我们有各种精神需求,人除了温饱还需要视觉听觉和身心的享受,还需要思考人生的意义,干这些事物是构成一个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事务。精神生活是我们人类文明的关键所在。 精神生活当中我认为最简单最重要一个事物就是阅读。我认为阅读是一切精神生活当中最能够了解和接受超大信息量的一种方式,阅读是人与人思想的交流也是对人思想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培根说的求知可以做消遣同时也是对个人素质的装饰,人如果不去阅读,对人类社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尤其是人文知识必然匮乏。这种匮乏带给人的是思想的缺陷,导致我们的思维和必要人文知识储备的缺失。 养生之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神,就是精神,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博大的胸怀。不修身养性,心灵不健康,吃什么东西都没用。我想这也是像钱钟书、冰心这样的文学大师都能长寿的一个主要原因,钱钟书逝世后,夫人杨绛一如既往,闭门谢客,潜心读书,至百岁高龄仍笔耕不辍,这其实就是她修心养性、延年益寿的“秘诀”。 老不必叹,老不必讳。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但“读书莫懈怠,青春到永远”确是箴言。老年人应静下心来,安排适当的时间,认真地读书看报,动笔用脑。活到老,学到老,使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常读书亦养生。打开书本吧!在我看来,读书不仅是一种优雅的休闲方式,是一种高贵的生存状态,也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养生之道。在经典与大师的指引下,让我们这些世俗之人快乐地阅读,诗意地生活,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展现出一片常美常新的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