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的西北角

 闲野之家 2015-07-19
麦加建筑装饰工程公司
“西北角”是天津市内最大的回族社区,占地约1.7平方公里,原有回族人口约2.6万人,约占全市回族人口的1/5。界内有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大寺等6座清真寺。回族群众“围寺而居”,将整个社区整合在一起,深刻地影响着周边区域乃至天津市内回族群众的社会生活。 7 j( G4 `9 Y, Y* l+ c

令人遗憾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危陋平房改造运动,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完全漠视社区的历史文脉,采用“扫荡式”的拆迁方式,使“西北角”原有的“围寺而居”的回族社区生活模式不复存在,社区被解体,严重破坏了当地回族群众强烈的社区认同感和深植于内心的空间归属感,因而遭到强烈抵触。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直到目前西北角社区小伙巷地块仍处在拆迁之后无人开发的荒芜状态。 + U/ u+ ~: u3 l) p( S
因为新建住宅不可能全部用于安置回族群众还迁,可以预见,当地原住的回族群众散居后,会使他们的文化礼俗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支离破碎。同时由于清真寺失去“乡佬”(穆斯林群众),拉大了自身与回族的心理距离,清真寺与回族群众之间的精神和情感上的纽带必将日益弱化。 3 y% A, |4 ^  w! L. p6 U
针对这种局面,作者拟在制订清真大寺保护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西北角回族社区的再生计划,以清真寺为核心,建立回族文化和商业区,确保当地具有回族特色的建筑和生活模式在城市发展中得到保护和发扬,成为现代城市中回族生活的新模式。 . \- u$ Q1 m. A
" ^6 e/ z2 [5 V9 G
一、天津回族社区的产生和发展
4 k+ {+ J( X* ~9 J2 k
回族聚落天津,始自元代,盛于明清,不绝于今。 ( K2 @( @8 w3 p: m1 [
历史上,在天津刚形成聚落点时,就有“回回人”在此定居。据《元史·武宗本纪》卷二十三记载,至大二年(1309年),元武宗海山曾“拨汉军五千,给田十万顷,于直沽[天津]沿海口屯种;又益以康里军两千,立镇守海口屯储亲军都指挥司”。“康里军”是包括大量回回的西域少数民族军队。他们作为军士被蒙古贵族征发拨调到漕运和盐业相当发展的天津来,“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既戍守又屯种,之后就成了当地的农民。 6 ^. C, q" b8 b% }* E
天津在元代是一个海运的终点站和漕运的转口站,通过河道与大都(北京)、中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水运交通,从而引来众多的回回商人、军士和官吏在此定居。 # \; H% F$ r6 F- j {7 N  ]8 \
明代是回族形成、发展和壮大的时期,也是大量回族聚落天津的繁盛时期。据《天津志略》(1931年印行)和《天津市概要》(1934年印行)记载:“津邑清真寺有十五座,以穆家庄清真寺为最古,建于明永乐年间”。 ( j* d4 [) _, C8 k! H; r. R
  `2 ^ R5 G2 s( R* P; {8 ^  \
明代天津回回的另一个来源是内迁定居。从《明实录》等历史资料的记载来看,西域,北方鞑靼、瓦剌地方都有大量回回内迁定居。而这些内迁之“回回”多被安置在京师(北京)顺天府、南京及河北、山东交界等地方。天津地处近畿,部分地区原在顺天府辖域,所以也是安置地方。 明代由南方顺运河北上而停留于天津的回回,也成为现今天津较早的回族居民。天津旧城外西北角一带居住着为数众多的回族,其祖先多是船民。系明代天启年间,通过运河,自安徽、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而来。 - b* X# |5 {0 P( I- }2 {( w# K* a* e

大红桥南北是清朝末年才得以形成的回族社区,这里的回族大多为南来北往的船民,为安顿家小,客居该地。民国初年形成了南开区南门外菜桥子一带、河西区的三义庄一带的回族社区。 : V9 a  g2 G. R$ @9 J1 ~
初刻于光绪十年(1884年)的张焘《津门杂记》记载:“教中人约有六千余户。”若以每户平均5人推算,光绪年间天津回族人口约在3万人上下。据1937年天津警察局的调查,回族人口为37513人。
解放后,因工作调动、毕业分配、投亲靠友、子女顶替等原因,从全国各地进入天津的回族数以万计。1953、1964、1982、2000年等4次人口普查的回族人口数分别为62617、117373和143585、173468人。由于近年来的发展,加上流动人口,估计天津回族总数在20万左右。   R: k$ \% t4 f  N2 A, D$ T

二、西北角回族社区的过去与现在 ! 9 o+ E2 Y* S2 _( k$ g" I! F
: i% q5 u6 f; L1 O; N- z- [) e
天津回族人口的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形式,全市各区县均有回族居住,在每个区县都有一个或几个聚居的核心地带。从全市范围看,回族多聚居在市中心区,占六成以上。市中心区的核心地带则是红桥区的西北角。
西北角回族社区以天津老城厢西北角——清真大寺为轴心,分布在大丰路两侧,大致在大伙巷街、先春园街及春德街界内。1995年时,大伙巷街面积0.7平方公里,回族人数为8199人;先春园街和春德街面积均为0.5平方公里,回族人口均约9000人。社区内原有6座清真寺,清真商店、专柜林立,还设有民族(回族)托幼园所(20所)、小学(7所)、中学(2所)及民族文化宫(为国内最早)、民族医院(2所)。
大丰路是连接着铁路西站和老城厢西北角的城市干道。1970年,天津开始修建地铁。由于大丰路段采用明挖的施工方法,道路断交,露天开挖施工,直到1984年底建成通车,严重干扰了大丰路两侧居民的正常生活。
此后,为体现党的民族政策,满足少数民族生活需要,1985年建成“文昌宫民族食品街”,1988年改建了“大伙巷民族农贸市场”。 * _/ o  r5 r% h* H7 |! i
然而,好景不长。1998年底大丰路以西的“先春园地块”开始拆迁。很多迁往他处的民族食品街和农贸市场的商铺,以在招牌上写“西北角”的字样来表示是老字号。目前,先春园地块的居住用地已建设完毕,入住近5000户、15000余人。因为还迁房不理想,很多原住的回族居民被迫离开;沿大丰路的公建用地正在建设中。
. r9 D- H, |3 M. |: d3 a; Z# ^: j: {  q
2004年至2007年,大丰路以东的“小伙巷地块”,将除清真大寺、民族文化宫与伊斯兰教协会外全部拆除。 8 s: }' `0 p1 ` \
8 }; ~7 M4 E" c  _. _+ s. c" }
拍得此地块的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5月发布公告称:小伙巷地块土地总面积约314881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86798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约550982平方米,公建部分建筑面积约317000平方米。据媒体报道,小伙巷地块将分为中心商务区、地铁商业区、生活休闲区、高档居住区和教育服务区,将建设大型写字楼、商贸餐饮、高档公寓等。项目完工后,将成为天津重要的现代商务商业中心区。
西北角原是一个民族特色鲜明的回族社区,结构紧密、配套齐全。但是这样的一个特征明显的回族社区在城市改造和重建的过程中,却不能被保留下来,最终还是不能避免地走向解体。 7 ~( [+ Z" H9 j5 E1 t
三、西北角回族社区的特点
西北角回族社区同国内其它城市的传统回族社区相似,其总体布局与城市肌理一致,是旧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基于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及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组织形态的不同,又体现出一些特有的空间结构特征。 % n% W; a# Z/ b4 S  k  f) y
寺民共生的空间布局与生活模式
从前述天津回族社区形成的历史来看,先是“因居建寺”,尔后“围寺而居”逐渐发展,体现出一种清真寺和回族居民共生的布局和生活模式,这也是回族居民赖以保存其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主要途径。清真寺一般按社区分布,是本社区内回族日常宗教活动的中心,其日常用度也是由本社区的“乡佬”以“乜贴”(捐助)的形式供养。
西北角社区原有清真寺6座,分别是清真大寺、清真北寺、小杨庄清真寺、大伙巷清真女寺、洋楼清真寺、梁家嘴清真寺。其中清真大寺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坐西朝东,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历经多次修葺,由门厅、礼拜殿、讲堂和沐浴室组成,是天津现存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天津市伊斯兰教活动的中心。2、小型商业为主的经济活动 / F" ^% ?. _+ r2 s, g
  i  {  v7 d6 f& P- H
渔业和运输业是天津回族的早期劳动生产方式,在回族的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 P+ g, u0 E. E8 n( }
明清两代,天津成为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都市。此时,具有经商传统的回族如鱼得水,逢时而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天津开埠后,回族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和民族宗教习惯,练就烹调技艺,开设清真饭庄。为满足回民食用清真屠宰牛羊肉和为清真饭庄提供菜品原料,牛羊业也因此出现。
解放前夕,从天津回族的职业构成看,64%从事饮食业、牛羊业和小商贩,产业工人数目很少。解放后,天津回族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经济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其中饮食业、牛羊业和小型工商业仍占有很大的比重。
西北角社区没有著名的旅游点,社区内部空间商业化并不明显,但是社区周围和区内主要道路两旁,也排满了店铺。尤其是1985年和1988年相继建成的“文昌宫民族食品街”、“大伙巷民族农贸市场”,使得西北角回族社区的空间形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既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为当地回族提供了生计来源,促进了回族社区的开放。
四、西北角回族社区面临的问题
, c0 L4 z/ h6 N" c! J: j  f8 t7 ^
与一般的城市社区不同,对回族社区的改造和再生关系到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牵扯到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 U/ [- d  N0 S0 M
如前文所述,回族社区有着寺民共生的空间布局和生活模式。因此,回族社区的拆迁改造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做到寺民共生而不是寺民分离。一旦清真寺周边的回族不复存在,不仅清真寺的实际作用会逐渐退化,面临逐渐失去“乡佬”和“乜贴”的窘境,出现生存危机。信仰虔诚或参加宗教活动的原住回族居民,不得已要长途跋涉返回故里,其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以及赖以生存的经济活动都会因此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 c( g) S! y7 z* n7 T7 {+ V
   
从保护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角度来说,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在旧城改造中并不具备迁移异地保护的必要性,必须实施原址保护。而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周围的建筑群及市民生活,保证一定范围的“周边环境”,也是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8 l4 E' x5 l* u# @
对于那些没有被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清真寺,天津市常见的做法是异地迁建或就近合并。异地迁建的如清真东寺,虽然建筑设施得到明显提升改善,但新址并不是传统的回族住区,所以恐怕很难维持,存在的只是一个漂亮的空壳。就近合并的例子,如西北角社区的先春园地块,把原清真北寺、小杨庄清真寺、大伙巷清真女寺、洋楼清真寺四寺合并,新建红桥清真大寺,使得西北角社区的清真寺数目由6个缩减为3个。与异地重建的问题类似,因为先春园地块的开发没有考虑原住回族居民的还迁问题,也就没有保持传统回族社区空间特色的考虑,新建小区完全是按现代模式规划建设。所以新旧清真寺的活动和生存同样面临很大的困难。 7 w/ [' Y8 M6 @( y8 z" q4 z5 P
因此,从保护文物建筑的“周边环境”出发,回族社区的改造和再生也必须考虑原住回族居民的还迁问题。 3 J$ {; @6 C# W' o
此外,与北京、西安等地的回族相比,天津回族比较保守封闭,如清真寺从不对非穆斯林开放;回、汉群众之间容易因为缺乏交流而造成误解甚至冲突。这也是天津回族社区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4 p+ }. Z6 t) H, K' l
五、西北角回族社区再生的途径与要点 1 @% E1 ?" w$ n6 t. l( G  A
随着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剧变,传统的生活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的现代化是必然趋势。同时,回族与其它民族的交流日益增加,年轻一代的回族在教育、就业、择偶及文化生活等方面日益开放。因此回族社区的再生,必须在体现回族宗教、民族文化特色、尊重回族生活习俗的同时,提高对回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重视程度,从而在沟通中增进了解、共同发展。 ! n% r, m  R8 b  q! J( n0 X* w; Q0 g% q

目前,西北角回族社区东半部小伙巷地块已全部拆迁完毕,土地已经被整体招拍挂给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而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大寺的存在,为西北角回族社区的再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据点。吸取先春园地块建设的失误,合理运用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街区的相关法律、规范,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划定合理的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清真大寺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创造一个西北角回族社区的核心区,并对新区规划提出建议,以此达到回族社区的再生。
新社区中的回、汉分区 " ~1 I6 h8 _& ?& o$ a. [! u
小伙巷地块的拆迁采取货币补偿的方式。考虑到原住回族居民经济能力限制和新建设区容积率势必提高等问题,建设在传统回族社区地皮上的新社区不可能只供回族还迁,必然形成回、汉杂居的局面,甚至汉族会大大多于回族。因此,如何充分照顾回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减少回、汉群众间的矛盾,是回族社区再生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 f9 Z6 B+ T5 A" {8 P

在新社区根据回、汉族不同的生活习俗进行合理分区,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分区可以住宅单体为单位,也可以租团为单位。作者认为,以物业管理区作为分区单位最为适宜。同时,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配套公共建筑也应考虑回、汉民分设。 0 k# c  _( d6 e  S. z
2、维护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社区空间结构 5 T+ k! V, b7 s: e5 ^3 v' {# X

新社区应保持清真寺的中心地位。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应划定合理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好清真寺的周边环境,如规定周边建筑在高度上不得超过清真寺等。对于既非文物保护单位又非历史建筑的清真寺的改、扩建,也应该充分考虑这一要求,为周边建筑的更新提供更大的发展余地。扩建尺度的适当的集会广场,尊重回族社区特有的空间构成及其方位观。 U=ftM|oY3R   1 Z2 [$ A  D  D4 F, o* q
) k! I' w3 w, T4 `0 t" c7 a
以清真寺及广场为核心,按一定还迁规模,将还迁回族住区设置在其四周。并辅以面向全市服务的相应规模的民族文化和商业活动空间。银行和税务部门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原住回族还迁和外来穆斯林入住、经营。成立有回族背景的物业公司独立管理回族社区的物业。汉族住区则布置在回族社区的外围。回族住区和汉族住区各有通向城市干道的出入口。回、汉住区之间也要有必要的交通联系,促进回、汉族居民之间的交流。 3 D* |4 H- [  O7 H6 e2 O- D" `

3、合理的户型设计
住宅设计应充分考虑回族的生活习俗,采用合理的户型。如根据宗教习惯,抽水马桶及淋浴器应南北向布置,不设浴缸等;考虑回、汉居民饮食习惯的不同,不同户的厨房应避免通视,根据主导风向合理安排厨房的方位,排烟管道应按户独立设置等
4、鼓励回族社区对外开放
: s6 k& U2 x$ e/ m- \5 b! P& U
建设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商业设施,如民族农贸市场、民族食品街等;并借助社区优势,以清真寺建筑、伊斯兰教宗教活动(尤其是宗教节日)和回族日常生活为特色,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同时,以清真寺等历史建筑为核心,开设以民族、宗教内容为专题的小型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开展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促进回、汉及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从而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为回族社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回族社区的活力和吸引力。 ' t' c9 b. `7 m7 U2 y
' m: {' O" [! i' j' {& [4 h
针对小伙巷地块的特点,作者对新社区的规划建设提出如下建议和措施:
(1)对清真大寺文物进行修缮,扩建部分建筑,完善清真寺的使用功能;
(2)部分恢复清真大寺周边已被拆除的街巷,复原周边道路格局; ' N- h: L4 |9 t; w2 |
(3)制定清真大寺文物保护规划,划定合理的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4)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兴建面向全市的回族文化、餐饮等设施; 1 ^, C! ]+ b4 v# t; i. f- R' S6 M
(5)在建设控制地带周边规划适当规模和档次的回族居住组团及配套公共建筑,以优惠政策吸引回族居民入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