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陋室铭:十六字蕴含半百人生

 Anliu365 2015-07-19

[摘要]自己的经历,朋友们的经历,经过几十年的沉淀,让刘禹锡悟到一个道理:有使命感的人,发愤图强的人,不管在哪里,都是“仙”,都是“龙”。

陋室铭:十六字蕴含半百人生

资料图

《陋室铭》:不足一百字却体现出巨大张力

若是在唐朝的文章里精选名句,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绝对是首选,因为这几句话凝聚的文化力量,已经给予中华民族充足的文化自信和人格自信,也给予读书人宽阔的精神空间,高大上的思想境界,从而形成一种无往而不乐观的风采面貌。

这是《陋室铭》在精神上的成功,同时,《陋室铭》在写作上也有巨大的成功,短短不足一百字的文章,要显示一个文化人士的张力,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陋室铭:十六字蕴含半百人生

刘禹锡像 (资料图片)

短短一段文用几十年阅历累积而成

写《陋室铭》的时候,刘禹锡已经是五十二、三岁的人了,而且又遭遇了生命中的一次贬谪,以前贬谪连州的时候还年轻,到贬谪和州时,已经年过半百。

刘禹锡这人的特点,除了有才,有魄力,还有一点就是:乐观。其实,写文章,也是写人品,一篇好的有影响力的文章,得有人品上的长期积累。例如他第一次贬谪之后回长安,调皮地留下一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结果第二度被贬,第二度回来,又调皮地写道:“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受了波折,仍然笑对人生,因此,《陋室铭》里的乐观、大气,都不是为写文章而装的,而是“刘郎”一贯就有的。

写一篇正能量的文章,除了人品上的积攒,还得有经历上的积累,也就是说得有历练、有磨砺,换现代的说法,就是作家要有生活上的体验。就说刘禹锡写《陋室铭》的地方吧,那是在和州。刘禹锡到这后,也不是什么都没干,成天谈笑,“调素琴,阅金经”,也不是成天不办公,“无案牍之劳形”,他在和州是做实事的。他刚来和州时,就看到一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在他的诗歌里这样描述:“比屋惸嫠(qiónglí)辈,连年水旱并。”连年来水旱灾害接连发生,破旧的房屋里住着一个个孤苦无告的人。这触动了刘禹锡的同情心和使命感。因此,刘禹锡在写《陋室铭》前后的那段时间里,不是说在小破屋里什么都没干,而是积极发动救灾,并且上书要求减免租税。

就这件事而言,刘禹锡也是为写文章积攒人品。因此,写文章不只是拼文采、拼修辞,也是在拼人品和历练。

陋室铭:十六字蕴含半百人生

和县陋室公园(资料图片)

每个有使命感的人心中都有“仙”和“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十六个字,形成了一个客观限制和主观成才的反差。按照中国古老的传说,神仙都住在白云深处的高山里;兴风作浪的龙,都应该在大的江流和海洋,才能有腾飞降雨的客观条件,不然水都不够,你怎么做龙呀?

刘禹锡之所以能有反而行之的感悟,是当时他自己和朋友的经历使然。和刘禹锡同时代的柳宗元、韩愈都有过同样的经历。柳宗元从长安到永州、柳州,韩愈从长安到潮州,刘禹锡本人也从长安到连州、和州,其实都相当于神仙离开高山,蛟龙离开大海。然而,柳宗元的善政遍布永州和柳州,韩愈让当地人以命名一条江来纪念他:韩江。刘禹锡除了有善政,还结合当地人们的民歌,创作了一首新的诗歌,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再如柳宗元的永州山水游记,也是中国游记文学上的一座高峰。虽然离开高山,离开大海,仍然不妨碍他们成“仙”成“龙”。

自己的经历,朋友们的经历,经过几十年的沉淀,让刘禹锡悟到一个道理:有使命感的人,发愤图强的人,不管在哪里,都是“仙”,都是“龙”。因此“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话来得可不容易。是大唐一些最优秀的人才集合而成的感悟。

好文章里的一两句话,可能需要几十年时光,几代人的经历,才能提炼出来。

文章要超越 剪裁少不了

丰富的材料和经历,是写作出彩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这当中有一个剪裁的技术。《陋室铭》一文,如果不算标点符号,还不足一百字,如果换成朗诵,估计也不到一分钟,在这极其局促的篇幅内,要表达深厚凝练的内容,不是剪裁高手做不到。

刘禹锡极其善于浓缩,几十年的风雨经历,做人做事心得,本来可以大大地回顾一段,笔墨酣畅地写上一段,然而,读者的耐心是有限的,谁耐烦你叽叽喳喳吐槽。尤其是现在的微文阅读,人们感兴趣的不只是你的经历,更是你经历的提炼,因此,刘禹锡惜墨如金,十六个字提炼了几十年的人生和经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接下来的剪裁,也是见功夫的。刘禹锡是经历过苦难的,但他不对苦难精雕细琢,因为上档次的文化人,不是重复困难和波折,而是显示超越苦难波折的一面。所以,关于负面信息,他只透露一个:“陋室”。接下来,必须显示自己的高大上,于是,笔锋一转:“惟吾德馨。”接下来给读者展现有诗情画意的生活画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且,咱的生活忒有质量保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瞧瞧咱,有音乐、有阅读、不加班,多爽啊。

刘禹锡经历很多的不爽,但他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愉悦的、乐观的形象。好的文章不是以重复困难波折为使命,而是以超越困难波折为使命。读者关注的,不只是你的倾诉,更是你的超越。而要超越,剪裁是少不了的。

阅读心得:

提升文章的格要往名人身上靠

中国古人写诗写文章,有个特点,喜欢引用,这不是缺点,这是提升文章的“格”所必须的。因为所引用的都是圣贤名家,有他们站台,你的文章就高大上多了。

刘禹锡写《陋室铭》,充其量也是穷乐呵,如果停留在这个地步,那境界也难攀升上去。不着急,刘禹锡读的书多,他立即调动已有的知识资源做搜索,从“陋室”这个关键词出发,立即链接到扬雄的子云亭,诸葛亮的茅庐,再进一步搜索,居然搜索到孔子的“何陋之有”。

有扬雄、诸葛亮和孔子撑腰,《陋室铭》顿时高大上了,这就是文化资源的力量,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可不能让这些资源给闲着。

《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文/刘黎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