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蓬勃昂扬家国情--一代诗豪刘禹锡

 看尽人间荒唐 2022-09-09 发布于四川

发表于同舟共进2022年第5期

蓬勃昂扬家国情

--一代诗豪刘禹锡


一个的心胸格局最能体现其人生智慧,决定其生命厚度。在大唐诗人中,被誉为一代“诗豪”的刘禹锡,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他少年成名,刚过20岁即中进士30多位极人臣后半生却坎坷,更两度因桃花诗被赶出京城,一贬就是23但他以其“百折不挠、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雄浑老苍、沉着痛快”的诗歌风格,前半生有柳宗元,后半生有白居易这样的知心好友诗酒唱和,展现了别具天地的人生。

二十年来万事同

大唐帝国经过安史之乱,逐渐走向衰亡。“永贞革新”之后,“元和中兴”看似将国家拉回正轨,朝廷对“二王八司马事件”中的幸存者,同样抱着不信任的态度。刚回到京城才几个月的刘禹锡与柳宗元,再次被贬边远郡州。这次,刘禹锡被贬去播州,柳宗元被贬去柳州。虽然都是去做一方大员的刺史,但播州(贵州遵义)在唐时还是蛮化未开、猛兽横行的荒凉偏僻之地。其时,刘禹锡还要带着80多岁的老母同行。柳宗元想着自己曾经带着年近七旬的母亲,在大雪纷飞的寒冬,一路颠沛到永州,借住破庙时的凄楚,不由得不为好友刘禹锡担忧。他上书朝廷,恳切希望把自己贬去播州,让刘禹锡代替自己去柳州。宪宗皇帝怎肯听一个贬官的建议,好在有深得宪宗信任,并且对刘、柳皆有好感的裴度从中斡旋,刘禹锡改去连州(今属广东清远)。连州也属荒远州郡,但稍好于播州。
刘柳两家,扶老携幼,负书担橐,顶风冒雨,一路同行。两家人相互照顾,途中不时有老友故人迎送酬唱,沦落天涯的他们多少还能有些慰藉。晓行夜宿,终于到了衡阳。
回首过去,刘柳的人生仿佛如影随行。柳宗元比刘禹锡只小一岁,他们都是贞元九年(793)同榜进士及第,先后登博学鸿词科。贞元十八年(802)刘禹锡升迁监察御史与在御史台任职柳宗元再次相遇。当时韩愈也在任监察御史,三人一同工作,来往密切,成为好友。
太子侍读王叔文擅长围棋,深得太子李诵喜爱。王叔文王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关心民间疾苦、积极寻求改革的年轻人,随着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承大统,形成了“二王刘柳集团”的改革派,拉开“永贞革新”帷幕。可惜的是,永贞革新只维持了146天就宣告失败。唐顺宗被迫将帝位交给了自己的长子李纯,即唐宪宗。
唐宪宗即位之后,联合宦官和大臣将维新集团的主要人物王叔文、王伾、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全部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二王八司马”事件。王叔文贬为渝州(重庆)司马,次年赐死,王伾被贬到开州(重庆开县)司马不久后,病死在任上。刘禹锡被贬至连州(广东连县)刺史,在他赶往连州时,又追贬郎州(湖南常德)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湖南永州)司马。苦熬10年,时至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谁曾想次年(816)三月刘柳两人又被驱逐出京。
衡阳歧路,偏东去连洲,偏西去柳州。抵达衡州地界,他们将要从此分道各奔东西,前路茫茫,世事难料,这一对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知何时能再聚首。千言万语难以言表,在此即将临歧分袂之际,两位诗人三次唱和六首诗歌以诉深情。
刘柳衡阳唱别,如泣如诉,情深义重,千古流传。不幸的是,这竟然是他们人生永别。义薄云天的刘禹锡料理完柳宗元后事,不但帮柳宗元把孩子抚养成才,而且搜集整理柳宗元一生著作,一丝不苟完成了柳宗元遗愿。
柳宗元病逝柳州时46岁,刘禹锡在后来艰难岁月里,又生活了23年。刘禹锡和柳宗元同为中唐文学巨星,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位置他们前半生的命运轨迹惊人一致,似乎是重合的两条线正如柳宗元诗中写的那样“二十年来万事同”,他们的人生结局却截然不同。
在险恶的生存环境和苦闷的仕途失意中生活,柳宗元身心俱损。尤如他作品《江雪》中的“渔翁独钓”,宁可遗世独立,照样固执坚韧。也许,这位才华卓绝的文学巨匠,也想寄情于山水,渴望在大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甚至谋求打开人性桎梏但是他生性忧郁,忧愤难平,即使《小石潭记》青葱的树木,清冽的潭水,相互逗乐的游鱼,奇形怪状的石头,蜿蜒曲折的溪流这样美好的景色,他都能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留”。这样的心境,再顽强的生命之火也会很快熄灭。
刘禹锡骨子里有一种不屈的坚强,一种豁达的乐观。他高唱“我本山东人,生平多慷慨”“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始终坦然面对不幸一生乐观豁达他说“浮生谁至百年,倏尔衰暮。富贵穷愁,实其常分,胡为叹惋?”将起起落落看成是人生的一部分,淡然处之。刘禹锡在人生的险流激浪中愈挫愈勇,百折不挠。被贬到巴山楚水凄凉地面对萧瑟的秋天,能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打破“自古文人多悲秋”的论调,出乐观昂扬的精神风貌。
性格忧郁的人,在遭遇打击时,往往愁闷郁结于心而不能发自于外,长此以往,势必伤心伤身,对挫折抵抗力更为减弱,由此陷入恶性循环。而面对困境,能通透达观、随遇而安的人,打不死、压不垮,百折不挠,韧性十足。刘禹锡一生三起三落,仕途不可谓不坎坷,但是他始终斗志昂扬,积极乐观,活到71岁高龄。

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在出生前,其母梦见大禹亲手将一个男孩交给她,所以给儿子取名“禹锡”(古“锡”通“赐”),字梦得。
从繁华京城的高官,到被贬去偏远西南做谪臣,又时值深秋,满目荒凉,青年才子刘禹锡不知道在朗州要生活10年之久。而且,这样的贬谪生活竟然长达23年。他在人生最重要的年华,艰难而不屈地完成了蝶变。
朗州在今天的湖南常德鼎城区,位于洞庭湖西。在唐时属僻远卑湿之地,上连五溪,下临洞庭,地濒沅湘,州治武陵。刚到朗州的刘禹锡,心理落差还是很大。接连给在京都的老上级甚至对手们写信,希望可以得到他们的帮助,但是都没有得到回复。正在有些沮丧的时候,刘禹锡忽然收到在京都做官的白居易寄来的诗稿。刘禹锡和白居易同年,但比白居易早中进士、早入仕途。此时的刘禹锡,虽然被贬谪,不过比白居易声名显赫。忙于政务的白居易,竟然抽得出时间来写这么多诗歌,刘禹锡心中一震。自己虽然还是朝廷官员,但实际上仅为闲职。既然有大把空闲时间,何不用来充实自己。刘禹锡开始怡情山水、吟诗作赋,和素未谋面的白居易唱和诗歌
武陵有桃花源,刘禹锡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逸气节感染,在谪居朗州期间多次出游桃花源,看望慰问留居于此的陶姓人家,并作《桃源行》等名篇。此地至今还有刘禹锡的“桃源佳致”碑刻。刘禹锡不但喜欢寻古探幽,而且喜与高僧交往,在人生苦闷彷徨时从佛教里寻求精神安慰。在西山(今石门县罗坪乡西山垭)的寺院里,刘禹锡与一老和尚相谈甚欢。老和尚从种在禅房后的茶树上,亲自采茶待客。刘禹锡目睹老和尚采摘煎炒,烹煮品饮,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挥笔而就《西山兰若试茶歌》,记录下这种独特的制茶方法。
初来乍到的刘禹锡“不通南音”,想到屈原亦曾在此地流放,虽然感物伤情,但也努力地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朗州当地民俗除了竞渡、赛神之外,还多信巫。每次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在祭祀仪式上由巫师带领演唱的歌曲虽然旋律优美,但歌词却晦涩难懂。刘禹锡仿照屈原写作《九歌》的风格,为他们重新填写歌词。正是从朗州开始,刘禹锡更多关注民俗民情,写出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竹枝词》。
连州地处五岭南麓,比朗州更加偏远。刘禹锡在这里度过了4年多的贬谪生涯。也是在这里,刘禹锡开始思想转折。很多时候,再坚强的人生其实也有着无奈。刘禹锡写下了他众多作品中唯一让人伤感的诗歌《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秋风起,雁南飞,他乡孤客心欲碎,庭前树挂逐臣泪。刘禹锡的失望,堪比秋风扫落叶。
好在这样的感伤,很快被清醒的现实拉回。留连于偏远山区农耕猎狩生活、沉醉在连州少数民族奇风异俗中的刘禹锡再次被调往夔州。唐时夔州远在西蜀,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里有被称为“夔门天下雄”的瞿塘峡,有让人魂牵梦萦的神女峰,有让人提心吊胆的滟滪堆,也留下了中唐诗人刘禹锡的不朽名篇。此时已经是长庆元年(821),刘禹锡一生所历8帝中的第位,即穆宗皇帝。前朝旧事渐被淡忘,刘禹锡的命运慢慢好转。夔州是中州,属今天重庆奉节,从朗州到连州这样的“下州”,再到夔州,刘禹锡属于“上调”。经历了初时被贬的短暂惊惧,刘禹锡已经慢慢适应了贬谪生活。
长庆四年(824)的八月,年过五旬的刘禹锡“浮岷山,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从夔州转任和州(安徽和县)刺史。其时,遭遇百年未遇大旱的和州大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刘禹锡顾不得旅途疲惫,更不管自己年老体衰,马上召集官员了解灾情,走到田间地角指导抗旱,亲自运用多年留心收集的药方为灾民看病,还大胆上表为百姓请旨减免税负、开仓放粮赈灾。
为了鼓励民众抗灾自救,奋发图强,励志图精,刘禹锡不但亲自带领民众挖塘筑坝,疏浚河道,兴修水利,而且自己身体力行,带头勤俭节约。他执意不住府衙,而依土山(今仙山)傍浅池(今龙池)盖了几间茅屋庐舍,自称“陋室”。遭受重灾的和州,在刘禹锡的悉心治理下,农业生产又重现生机。第二年(唐宝历元年,825),刘禹锡在他的《和州刺史厅壁记》中兴奋地写道:“田艺四谷,拳全六扰。庐有旨酒,庖有腴鱼。”和州很快恢复“鱼米之乡”的盛景,刘禹锡的“革新”思想终于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他借“陋室”抒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留下了《陋室铭》这样的千古绝唱。在今天“陋室”大门的迎屏上,和州人为他刻下了“政擢贤良,学通经史,颉韦颃白,卓哉刺史”的赞语,对这位热爱和州山水和民众高人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和深切的怀念。刘禹锡也在这里一展心中郁结,呼出满腹才气,成就诗豪之名。
终于结束贬谪生涯,刘禹锡奉召从和州刺史任上返回洛阳路过六朝古都金陵,眼看曾经繁华的江东古都,已经不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几乎已经荒落似一座空城,刘禹锡有感而发,写下了《金陵怀古》王公贵族曾经醉生梦死的都城,只留下旧时明月凄冷的照耀;王谢权门高大的厅堂,如今却住着寻常百姓人家;昔日莺歌燕舞的华庭,已经长满荒芜的野草;得道高僧说法传道的场所,满目萧瑟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要想洁身自好留清名,只有不慕名利自图强。
刘禹锡就这样从最初的悲愤、叹息,到沉思,最后不再苦闷,而是迸发出一股蓬勃力量,为他的国家殚精竭虑。

刘郎两作桃花诗

在今天西安市雁塔区,有座香火旺盛的大兴善寺。大唐时期,这里是热闹繁华的朱雀大街。大兴善寺旁边就是著名的玄都观。如今玄都观早已荡然无存,但玄都观的桃花,因为刘禹锡在这里写的两首诗,而永远留在世人记忆里。
“家本荥上,籍占洛阳”的刘禹锡,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举家迁往苏州。在江南为官的父亲刘绪,带着少年刘禹锡遍览江南美景,著名诗僧皎然、灵澈亲自指导他吟诗作文。19岁那年,刘禹锡离开江南,游学长安,诗以传名,震动京城。21岁参加科举,两年连登三科,顺利迈入仕途。平步青云、春风得意,随佐杜佑幕,任职御史台,一帆风顺的刘禹锡斗志昂扬,抱着革除弊政、振兴大唐的雄心壮志,积极参与永贞革新。改变人们的既定思维非常不易,何况还要触动守旧势力的既得利益。一群从政经验并不丰富的书生,失败几乎在开始时已经注定。一夜之间,革新失败。33岁的刘禹锡结束神采风扬的前半生,开始人生中的第一次贬谪生涯。
10年之后,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终于回到京城,有希望得到重用,刘禹锡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是内心还是喜不自胜。去大兴善寺烧香游览,当然也会去玄都观看看。大唐帝国佛、道、儒并行,宗教派别兴衰随着治国方略不时变幻。正是春花盛开的季节,草青叶绿,树木葱茏,路上人马喧阗,道观桃花艳丽。刘禹锡睹花思人,不由得想起自己以及朋友们参与革新被贬的历历往事,提笔写下一首改变命运的诗歌《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描写观看桃花的情景和行人都没有问题,说栽桃树也没有问题,但不该说栽桃树的时间。玄都观里的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惹出了大麻烦。朝廷新贵们说刚回京都的刘禹锡是在讽刺他们,于是被贬的命运再次降临。刘禹锡被贬到播洲,后改为连州。此次一并连累了知心好友柳宗元。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再到文宗,大和二年(828)来了,刘禹锡又离京在外谪居14年。过去与自己有纠葛的人很多都已告别人世,但前朝革新事仍旧留下争议。面对空荡荡的玄都观,刘禹锡心中寂寂,感慨万千,压抑不住澎湃的诗兴,再次题写桃花诗《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前的序清楚交待了作诗背景,沿用前次所作“桃花诗”旧体,意思其实更进一步。14年前还有“种桃道士”,如今却不见道士身影,但是,我刘禹锡却站在这里。诙谐幽默中,情不自禁带着志满意得。一如既往的坚守、顽强不屈的斗志、豁达坚贞的品性,跃然纸上。自然,这样的“无所谓”又刺痛了权贵们,刘禹锡最后被赋予闲职,相当于被贬。因为在同一地方作了两首不同的桃花诗,而遭受人生重大转变,也许只有刘禹锡这样的人才如此坚持。

吹尽狂沙始见金

刘禹锡的诗品和人品,一直被白居易敬仰。他们一直诗书不断,探讨问询,相互关心,友谊日深。但年过半百,却从未见面。人间沧桑,世事沉浮,虽在天涯,终有归期。宝历二年(826)十月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回洛阳,白居易结束苏州刺史任也要返朝,他们都要经过扬州,于是约好在这里见第一次面。
同是名满天下,又同是天涯沦落,相见恨晚的两位诗人,唱诗互和半生,今天第一次看见对方的面貌、听见对方的声音。大家仕途受挫,似乎都有些意冷心灰,望着对方满面风尘,彼此对酒而歌。白居易半酣半醉,忍不住用筷子敲击盘子,吟诗一首: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发出悲怆的呐喊:刘兄啊,您满腹才华,执当今文坛牛耳,但命运这东西真是太折磨人了,您这23年过得太惨了,苍天啊,你太不公道了!
刘禹锡虽然与白居易和诗不少,但这样当面即兴赋诗还是第一次,辛酸往事一慕慕在眼前回现,无数沧桑涌上心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初积极推动革新的朋友们一个个离世,自己苦熬到现在,竟然还活着。万千感慨,在刘禹锡心潮奔涌。面对才华横溢、用情深厚的白乐天(白居易),刘禹锡的离愁别恨忽然间变成万丈豪情,刹那间变成一行行诗,倾泻而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巴山楚水确实是凄凉的地方,我在这里生活了23年。人生能有几个23年呢?在这些偏僻贫穷的地方,确实不能成就什么功名。但是,现在的我不是马上就能回到京都洛阳了吗?也许自己就是那个扛着斧头上山砍柴贪看仙童下棋的人,回乡之后同辈的朋友们都一个个离世了。想他们了,只能读一读向秀的《思旧赋》,以疏解心中的悲痛。但是,我们不能一味沉沦,成功还在前面等着我们。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怎样的一种胸怀,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志,这是怎样的一种勇气,刘禹锡的千古名句诠释了他在曲折低谷之中仍然追求光明的坚定志向
刘禹锡从京官到被贬为地方官,一生经历颠沛流离,但他为信仰坚守一生,身处逆境毫不气馁,屡遭挫折从不言败,视功名为粪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随境自适,昂扬向前。他在被贬谪期间,写过一组《浪淘沙》组诗,其中第八首这样写道:“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他的一生正是这样。
刘禹锡知道白居易喜欢鹤,到苏州后想设法弄到一只华亭鹤,寄给白居易。白居易收到鹤后喜出望外,随即写诗感谢刘禹锡,说这只华亭鹤“一只重千金”。刘禹锡知道白居易爱喝酒,又身怀酿酒绝技,就从苏州专门寄来上等糯米。白居易收到米后高兴得手舞足蹈,写道:“惭愧故人怜寂寞,三千里外寄欢来。”白居易废寝忘食,将与刘禹锡唱和的诗歌编撰成《刘白唱和集》其中这样评价刘禹锡“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部诗集成为他们的精神慰藉。
时间一晃来到刘白二人的晚年,白居易的身体不大好,写诗给刘禹锡: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描述了老态龙钟的生活,免不得心生悲凉刘禹锡马上回赠《酬乐天咏老见士》: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安慰白居易人生谁能不老老了之后收紧衣带扎紧束头发带,少看甚至不看书,经常针灸尽力多活几年。我们不能太悲观,因为我们经历事情多见多识广明白事理,一辈子阅人无数让我们看人就像看山川河流一样一目了然。只要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坦然自乐。不要说日薄西山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一代诗豪刘禹锡就是这样,用朴实的语言、富含哲理的诗歌、伟大的人格、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百折不挠的性格展现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蓬勃昂扬的家国情,让今天的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五块石头出品

(文章已做超链接,点击以下字体即可阅读):

有朋自远方来——中共的外籍党员

写在母亲八十冥寿

鸟闹钟

让时代记忆留在真实生活中

策驽励钝,埋头拉车

写作的意义

人生如梦

女中豪杰说史良

中国作家网刊出我对作家王龙的深度访谈

民国最矛盾才女苏雪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