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宽平 || 中唐诗豪刘禹锡,咱洛阳人的骄傲(三)

 艺笋 2022-06-25 发布于河南

中唐诗豪刘禹锡,咱洛阳人的骄傲(三)

作者:郭宽平

引子:作为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的伟大诗人,刘禹锡在其人生的每一个印记中,从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关于这些,都在“他对权贵的蔑视、他对教育的重视、他对母亲的孝顺、他对友情的珍惜、他对民歌的采风、他对国运的忧虑、他对事业的憧憬”的诗文里充分展现出来。

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被贬谪朗州十年后,也就是44岁那年又回到阔别已久的京城长安。当时的朝廷官员中有很多不学无术、拍马溜须、投机钻营升迁者,他与这些人合不来、也看不惯他们的做派。那时,在长安城里有一座非常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里面的道士在此种植了许多桃树。时值春日,桃花芳菲。一天,刘禹锡到玄都观附近散步赏花。当他看见达官贵人们一个个人模狗样、你来我往、摇头晃脑、吟诗作对、附庸风雅、指指点点、争相赏看桃花的情景时,就愤笔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就是这首名噪长安、笔锋犀利的诗作,刘禹锡以千树桃花,比喻十年以来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发得意的朝廷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一起看桃花一样。并向这些新贵们发出了“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讽喻,同时也表达了他绝不妥协的坚定与豪迈!
 
也就是这首诗作,不仅很快在长安流传开来,还让那些曾经打击压迫过刘禹锡的朝中权贵们抓住了口实。他们又以“语涉讥谤、暗讽朝廷”为由,把刘禹锡再度贬谪到更远、更荒凉的播州(今贵州遵义)。此时,刘禹锡的高堂老母已经80多岁,步履蹒跚、风烛残年,老人如果随行,肯定无法承受长途跋涉劳顿之苦。于是,在好友柳宗元和大臣裴度的一再说情下,唐宪宗才勉强答应把刘禹锡改派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在连州任刺史期间,刘禹锡积极深入民间、体验民风、抒发真情,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比如:他在《插田歌并引》一诗中借助俚歌的形式,在歌颂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同时,还对那些爬到小官吏便得意忘形的“计吏”(计吏是指州、县衙门文书、户籍档案管理者)和当朝的腐败现象予以辛辣的嘲讽。诗中,刘禹锡借计吏之口,道出了中唐社会的风气之滥、政治之腐:“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不料想,刘禹锡的战斗精神和姿态又一次引起朝中新贵们对他的不满,在连州任上没几年,就又被贬谪为夔州(仅重庆奉节)刺史,这是后话。
 

在连州任刺史的几年时间里,刘禹锡勤廉守正、兴教重学、亲力亲为、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敬仰如:唐朝时期广东共出进士38名。而在刘禹锡主抓教育的几年时间里,地处偏远的连州竟然共出进士12名。特别是在元和十二年(817年)时,连州开一代先河、出了第一个进士、名叫刘景,为此,刘禹锡欣喜地写下《刘景擢第》赞美诗:“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凌少年让清光。”之后,刘景之子刘瞻又高中进士,后任至唐朝宰相。此后数百年,连州名人辈出,文化教育之辉煌一时凸显岭南大地。据《连州志.名宦传》记载:“吾连文物媲美中州,禹锡振起之力居多。”
 
在连州任刺史的几年时间里,还有两件事给刘禹锡带来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也更加激起了他同当朝新贵们誓死斗争到底的雄心壮志。


第一件事就是元和十四年(819年)的一天,跟着刘禹锡半辈子颠沛流离、长途跋涉、未享啥清福的、80多岁的高堂老母不幸离世。为此,撕心裂肺的刘禹锡跪在母亲的灵前失声痛哭:“母亲,孩儿不孝,让您老人家跟着我受罪了!母亲,您能原谅我吗?母亲!母亲!母亲!”

第二件事就是替母亲守丧并扶灵柩返回洛阳经过衡阳时,突然接到挚友柳宗元去世的消息,当时刘禹锡就昏厥在地。柳宗元和刘禹锡一直是患难与共、并肩战斗的战友。当年,他们再度被贬,二人结伴同行,就是在衡阳分手的。可谁能料到,今又到衡阳,两人却阴阳两隔。在泪水长流和无限的悲思中,刘禹锡写下了《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并引》一诗以表深情厚谊: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故道,帆灭如流电。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处理完母亲的丧事后,按照朝廷旨意,刘禹锡就又赶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上任去了。在夔州的三年时间里,他逐渐走出丧母失友的悲痛,以极大的热情把自己融入到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俚语山歌、山川景物、民俗爱情的生活之中,为后人留下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等诸多千古名句。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曲折地表达了刘禹锡遭受贬谪之后的生活体验和特定心态。(特注:自己年轻时心境浮躁,喜欢照葫芦画瓢,写文常常引用这些名句,但不知是谁所写和出处。今天研读唐诗,方知为刘禹锡)。
 

正当刘禹锡在夔州刺史任上干的起劲卖力时,他的一些诗作又惹恼了当朝新贵,不久就又把他贬谪到和州(今安徽和县)。此时(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已过半百,在去和州途经武昌时,路旁有一老者正在吹笛。许是触景生情吧,刘禹锡借助这位老人抒发出了自己的心声:“气力已微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特注:虽然文字不多,但能量却巨大。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依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刘禹锡身处逆境、那种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思想状态与文学精神)。
 
同样,在从夔州去和州的途中要经过一座名叫“西塞山”的地方,就在此地,刘禹锡诗情勃发、又写下了一首非常霸气的千古名作《西塞山怀古》全诗如下:
 
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特注:这首《西塞山怀古》千百年来,被历代诗家、文学家传视为刘禹锡“咏史怀古”的杰出代表作)。

 
对于已经54岁、客居和州的刘禹锡来说,尽管自己磨难重重、多次被贬,但他依然心系国家、忧患黎民。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在他的名作《乌衣巷》中这样写道: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一时期,刘禹锡还创作了《石头城》《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等,并称为《金陵五题》。诗作借古抒今,告诫当政者不能再重蹈前代的覆辙。尤其在诗里所表达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令人读之动容。
 
826年冬天,刘禹锡在和州两年后,又接到返京的皇命。此时,他已在外被流放长达23年之久。在23年的贬谪岁月和颠沛流离中,刘禹锡有悲哀、有心痛、有凄凉、有苦戚、有愤懑、有绝望,但最终在所有的情感中,他依旧选择了“迎着风雨,达观向上”。
 

826年在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时,刘禹锡竟然遇到了多年不见、因病被免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在一次专门的饭局中,白居易深为刘禹锡被长期贬谪而不平,鉴于两人深厚的诗友关系,便为刘禹锡唱作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才名太盛会招人嫉妒、引来祸端,但这一'折’竟长达23年,人生又有几个23年?朝廷实在是太过、太过、太过了,这样对待刘禹锡公平吗?”白居易既激昂、愤慨,又坦诚、痛心疾首,他为刘禹锡的个人遭遇而大声疾呼。面对老朋友的理解与同情,刘禹锡感激地老泪纵横。相反,他却在唱和中说,人生不可能没有挫折和失败,干事业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我们不要以个人的遭遇而斤斤计较,要着眼于未来。随即,他挥笔写下了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敬回白居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本篇结束语:据资料显示,整个河南现有中国作协会员370人,而洛阳就占据了20余名。我要追问的是,如今又有几人能像刘禹锡那样,写出很有分量、很有文采、很有看点的诗文,名副其实、名冠华夏、名震文坛,成为真正的当今文豪?!
 

 2022.6.25.


【作者简介】郭宽平,中国一拖公司叉车厂工会干事,现已退休。喜欢文学。九十年代初期至2002年,先后发表杂文、小说、散文、论文、报告文学等体裁文章达三十多万字。现有作品散见于各网络平台。

※  ※  ※

编辑:杨来治(河南洛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