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禹锡:夔州刺史唱“竹枝”

 孬张 2019-12-21



    因写作和编辑出版之需,我刻意梳理了一下长江和长江三峡的历史,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历朝历代在长江三峡地域做官的文化名人(青年寇准除外),几乎清一色俱是贬官。欧阳修如是,白居易、刘禹锡……亦如是。

    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禹锡入峡任夔州(今奉节)刺史,在三峡中度过了两年多刺史生涯。

    刘禹锡贬任夔州刺史,其功名政绩无从知晓。他是在三峡地区任官职最长的一位诗人。他与三峡结下深厚情缘,写下了许多三峡诗文,特别是把三峡地区的民间歌曲《竹枝词》推陈出新,使《竹枝词》成为雅俗共赏的诗歌艺术形式。

    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诗写少女初恋时的忐忑心情。《竹枝》原是古巴渝(今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任内写的。

    又如: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三峡人民没有忘记他,因为他的《竹枝词》。

    后辈诗人没有忘记他作出的贡献,尊他为创建三峡新《竹枝词》的一代师宗。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生于772年,卒于842年。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

  刘禹锡耳灞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

    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

王晋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忱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全唐诗》刊有刘禹锡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

    晚年他与白居易酬唱颇多。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称:“彭城刘梦得,诗之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他有写时事之作,如《平齐行》、《城西行》、《平蔡州》等。另外,他感世伤怀、托物寓情之作甚多,如《养鸷词》、《聚蚊谣》、《读张曲江集作》、《有獭吟》、《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等,都反映他虽受打击而气骨桀骜、毫不屈服的精神。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意境深远。如《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等,皆为人们传诵,而尤为后人称道的是他学习民歌的成绩卓著,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一六八。有《刘宾客文集》。

                    

     

    刘禹锡亦曾谪居湖南常德,正好是谪贬之祖屈原流放的地方。刘禹锡感物伤情,不禁也有些伤感。不过刘禹锡却是外向性格,比较能看得开的人,他在朗州这段时间,并没有完全沉浸在伤情感叹中,相反他对这里和中原文化有明显不同的风俗民情很感兴趣,并学习这里的民歌风格创作了《竹枝词》等别具风格的好诗,如: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背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以一种比较明快喜悦地心情欣赏了当时的少数民族的风俗,这和柳宗元对于“共来百越文身地”那种惆怅排斥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刘禹锡这类的诗为数不少,除《竹枝词》的组诗外,还有《杨柳枝词》、《踏歌词》等。这说明刘禹锡是个很容易适应新环境的人,柳宗元没有活到50岁就逝世了,刘禹锡和柳宗元一样地贬谪僻远之地,却得以71岁之长寿。

    刘禹锡在湖南常德一呆就是十年,直到他四十二岁左右才和柳宗元等一起被召回长安。刘禹锡来到长安听安排时,闲着无事,去游玄都观公园玩。到了哪儿看到满树桃花,想起回来后见到朝廷官员中,新提拔起很多他看不惯、合不来的小人,于是就写了这首《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诗中的讽刺之意,当时让当权者十分不高兴。所以随即就贬他们去更远的地方,说来还是刘禹锡惹的祸,没有见话本上常说:“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只因强出头”。但好友柳宗元却没有埋怨他,还考虑到他有八十多岁的老母,请求把派给他柳州的官职跟刘禹锡对调,让他到更偏远的播州去。后来朝廷降职开恩,将刘禹锡改贬到连州(今广东连州)。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4年半。连州人却“因祸得福”。当时的广东连州,是文化落持的蛮荒之地,认字的可能没有多少。作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决定治贫先治愚,于是亲自登台讲学,教化当地的人们,在刘禹锡这样的名师指导下,元和十二年间,连州就出了第一个进士刘景。刘禹锡有贺诗名《刘景擢第》:

   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

   昨日鸿都新上第,五凌少年让清光。

    (注:秦时连州属长沙郡,西汉初置桂阳县)。

   
       

    之后,刘景之子刘瞻又高中进士,后任至唐朝宰相。此后数百年,连州名人辈出,相继有陈拙、张鸿、黄损、邓洵美、孟宾于等十数位诗人名闻于世。刘禹锡看来还是位著名教育家呢。但王叔文曾说,刘禹锡有宰相之才。以宰相之才为连州刺史,是“函牛之鼎烹小鲜”了。对于唐王朝,实在是一个损失,怪不得唐朝气数江河日下。

    刘禹锡在连州呆了一段,他的心情没有见柳宗元那么悲观,反而说“剡溪若问连州事,惟有青山画不如!”,相比柳宗元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肠”的愁苦,心情还是比较乐观的。后来当裴度为相时,刘禹锡重新回到京城,玄都观旧地重游。那里种桃的道士已经死去,观里的桃树也多半枯死了,满地长着燕麦野葵,一片荒凉。寻常人有了上次的教训后,早就“学得一个乌龟法,得缩头时便缩头”。但刘禹锡却不是那等人,顾不得当年写诗惹得祸,就又写下了一首诗,抒发他心里的感慨,诗里说: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结果又惹得朝中那些家伙们的不满,《唐才子传》说“权近闻者,益薄其行”。但得罪了权贵,于是刘禹锡又改贬到和州(安徽和州),在这里刘禹锡写下我们熟知的《陋室铭》一文。

    提起《陋室铭》,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

    刘禹锡被贬作一名小小的通判,据说按级别,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官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失了势的人,就给他小鞋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这个故事未必全是实情,查资料上多说刘禹锡做的是和州的刺史,行政一把手,并非通判。现存的刘禹锡的“陋室”座落在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状,依山傍水,风光秀丽,主室斗拱飞檐,古雅别致,偏屋白墙黑瓦,简朴小巧。也不像故事中说的“只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但人的感受是随着地位环境的变化而来的,像刘禹锡这样本来在京师中为官的,去做个地方一把手自然会觉得委屈了。

    刘禹锡胸怀豪放,白居易称其为“诗豪”,和与关系不错。两人有很多唱和的诗,比较有名的有这首:

      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白居易原诗是: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白诗自是不错,描写细致生动,但刘禹锡更为新颖有韵味。而另一则两人的唱和之作,刘禹锡的作品远胜于白居易: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唱一曲,暂凭樽酒长精神。

   注:宝历六年(826),作者由和州刺史调任洛阳,北返途经扬州,时白居易因病罢苏州刺史回洛阳,二人相遇。白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作者以此诗酬答。诗述巴山楚水,播迁二十三年,旧游零落,人事变迁。然而新旧更替,荣衰代谢,比自然之势,宜以欢喜、豁达视之。诗中抒发了久贬北返的沧桑之感。这里面的“沉舟”、和“病树”是比喻的自己,但是表达了豁达的襟怀。后人也赋之于新意,以致于广为引用。而白居易的诗中“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之类的一味颓丧,比之刘禹锡终逊色一筹。刘禹锡由于胸怀宽广,所以好多怀古的诗写的纵横开阖,酣畅淋漓,苍莽幽远。

如下几首都是深受人们喜欢的: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乌衣巷,在今江苏南京市秦淮河南,其地本吴时乌衣营所在地,营中士兵皆穿乌衣,故名。

      蜀先生庙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刘禹锡被称为诗豪,确是一个很豪爽的人,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刘禹锡就写了这样一诗: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诗中爽朗潇洒之情,在古来诗人中少见,多数人都是“秋风秋雨愁煞人”,而刘禹锡却一反常态,喜欢秋天。

神奇壮美的长江三峡,曾经吸引过历朝历代无数的文化名人涉足其间,他们时代不同、境遇各异,但他们吟诗作赋,或悲或喜,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刘禹锡率先唱响三峡《竹枝词》,功莫大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