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云楼艺术志

 苏迷 2015-07-19
过云楼艺术志
顾承作品
   

 顾麟士作品
  苏州市区人民路上有一条小巷,叫“铁瓶巷”,一百多年前这里有着 一座闻名江南的藏书楼——过云楼。
  过云楼是清同治年间顾文彬所创建的藏书楼,以藏有宋元旧刻、珍秘善本、书画精品而闻名遐迩,享有“江南第一家”之称,更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美誉。
  □唐乃彦

  顾文彬(1811—1889),清元和(今苏州)人,字蔚如,号子山、紫珊,晚号艮盦、一作艮庵,室名过云楼。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官刑部主事,升员外郎,咸丰四年任福建司郎中,咸丰六年任湖北汉阳知府,同治九年任浙江宁绍道台。文彬生平倚声,善操琴,书法唐欧阳询,褚遂良,精于鉴赏,富于收藏。著作有《过云楼诗》、《眉绿楼词》、《百纳琴言》、《过云楼书画记》、《过云楼集贴》、《可自怡斋试贴》、《宦游鸿雪》、《过云楼日记》等。
  1873年顾文彬扩建了铁瓶巷的宅地,两层的小楼,题名为“过云楼”。前一进为三间平屋,即'艮盦’也,'艮盦’是顾文彬的书房。顾文彬在《过云楼书画记》自叙中开宗明义:“书画之于人,子瞻氏目为烟云过眼者也。”意谓历代书画浩如烟海,对喜爱收藏者来说,应学东坡先生那样,视为过眼烟云,持一种平常淡泊,超然物外的态度,这是过云楼从起步时就抱定的胸怀和宗旨。
  晚年时顾文彬精选所藏书画250件,编写《过云楼书画记》十卷,其中书类四卷,画类六卷,合璧者则入画类,此书共收录自藏书画二百四十六件,收止于清初四王吴恽,内颇多传世名迹。
  顾文彬的三子,即主持修建过云楼的顾承(1833—1882),初名廷烈,字承之,号骏叔,又号乐全、乐全逸史。顾承乃顾文彬三子,善画山水,书喜颜真卿、朱友仁,画学董其昌,承父志,精鉴藏,于收藏不遗余力。通音律、善绘画、好玺印,曾集拓新旧印章。后因“十四五岁时得便血之症,终其身未脱体”,到光绪8年(1882年)顾承早逝,时年50岁。
  顾承幼时便与次兄廷熙同好书画,颇受顾文彬器重,此外尤擅鉴赏品鉴。受家风熏陶成长起来的顾承继承家业,成为过云楼收藏创建进程中的重要人物,正如顾文彬所一言:“我与汝皆开创”。顾承天性聪慧,平生笃嗜书画,幼时便“遇有小品,私出所蓄饼饵钱购之”。
  顾承之父顾文彬常年在外做官,过云楼的收藏整理因此多倚重顾承的活动,“是记命意,窃本先子,而与承论订者居多”。
  顾文彬和顾承的关系是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应该说,顾承主持修建了过云楼,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顾承是集大成者。此时,虽然顾家家大业大,但是顾承为了购置书画,花费巨多。顾文彬并没有为此担心过,也从来没有干涉过,他曾经就此事书信顾承说,“汝可放胆购之可也”。在顾承的帮助下,过云楼收藏的字画越来越丰富。除书画外,顾承雅好广泛,“旁及金石,如钟鼎尊彝古钱古印之类,亦皆精究”。而顾承鉴定能力之强正如顾文彬所称:“性爱古董,别有神悟,物之真伪,一见即决,百不失一”。同光年间,顾承在江南收藏圈的名声已堪比吴云、陈寿卿两大藏家,“陈吴南北争雄长,界汝区区作附庸”。
  顾承之子顾鹤逸(1865—1930),名麟士,字鹤逸,自号西津渔父,别署西津、鹤庐、筠邻,一峰亭长,鹤庐主人,室名鹤庐,海野堂,甄印阁。顾鹤逸是清代著名学者,书画家,藏书家,金石学家。著有《过云楼书画记续记》、《鹤庐画赘》、《鹤庐印存》、《因因庵石墨记》(未定稿)。出版画册有《顾鹤逸山水册》、《顾鹤逸山水精品》、《顾西津仿古山水册》、《鹤庐画趣》、《鹤庐集贴》等。
  顾鹤逸继承家业,家学精湛,所作山水多逸气,自成高格,初学“四王”,后宗元明诸大家,作品具有高古、淡雅、秀丽、明快、清新、有云林遗风,老年喜用枯笔皴擦,可与王麓台、王石谷相颉頏,声望极高。
  鹤逸继接任过云楼时仅25岁,经过他不断的努力,到鼎盛期过云楼所藏书画约有两三千件,除书画外,古籍善本,名人札记也在收藏之列。他还喜欢收录金石,碑版,印玺等,其中所藏宋《瘗鹤铭》鹤寿本,著称于世。
  作为当时吴门画派的代表,顾鹤逸在怡园以金石书画自娱,并于光绪十五年发起苏州第一个有组织的美术团体“怡园画社”。
  当时怡园名流云集,群贤毕至,每月必雅集,又称怡园画集。画社宗旨为“研讨六法,切磋艺事”。书画雅集在古代屡见不鲜,但组织往往是松散的,没有固定的成员和活动场所,如此定有章程规约的画社组织在苏州历史上尚属首创。先后参加人员有吴大澂、顾鹤逸、吴昌硕、顾沄、王同愈、费念慈、翁绶琪、杨岘、胡三桥、陆恢、金心兰、倪田、吴穀祥、沙馥、郑文焯、任预等。怡园画会的成立使它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具有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从怡园画社走出的画坛大家比比皆是,如海上派的代表人物吴昌硕,吴昌硕和比自己小21岁的顾鹤逸志同道合,吴昌硕曾一度临摹恽南田的没骨花卉,但是绘画风格不明显。顾鹤逸则劝他改走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以书法篆刻入画,并赠他一幅八大山人的作品。这样的建议与帮助最终使吴昌硕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绘画道路,成就了一代画坛大家。
  顾鹤逸是怡园画社第二任社长,“吴中画苑祭酒”,被推誉为“当代虎头”,张大千称赞他为“当代鉴赏第一人”。在1929年举行的全国美展作品集画册中284位全国知名画家,顾鹤逸名列首位。鹤逸一生不收学生,却有很多受到他的指点和培养的年轻人,其中就有世人所称“三吴一冯”之一的吴子深。苏州美专的创办人,中国油画先驱,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颜文樑,一代鉴定大家王季迁,还有收藏家刘公鲁等。鹤逸主张学艺术还要在品德与胸襟的修养上多下功夫,做到德才兼备。他主张不要以学像自己为满足,要不存偏见,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
  顾鹤逸病逝后,将过云楼藏品分为四份,分别传给四个儿子:顾公可、顾公雄、顾公柔、顾公硕。
  顾公可(1892—1940),名则久,顾鹤逸次子,毕业于东吴大学。年轻时即雅好戏曲,为俞粟庐的入室弟子。擅唱《辞朝》、《见娘》《惊变、埋玉、哭像》、《乔醋》、《看状》等曲。尤对《辞朝》、《见娘》、《惊变、埋玉》独具研究,为其精雕细琢之拿手杰作,被曲界誉为“顾三出”。
  顾公可以唱工著称,度曲时神态闲雅整肃,清俊温存,嗓音清亮,南曲不杂北腔,北曲不犯南字,咬字行腔酷似当年粟庐声口,因此,在苏州曲友中有所谓俞门“一龙”(指顾公可,肖龙)、“两虎”(指俞振飞、俞锡侯,均肖虎)之说。三十年代初,参加苏州禊集曲社,并向沈月泉学习身段台步,时亦粉墨登场。
  顾公雄(1897—1951),名则扬,以字行,顾鹤逸三子,善画山水。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顾公雄在临终前嘱托将家藏书画捐与国家,夫人沈同樾携子女顾笃瑄、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球秉承遗志,分别于1951年,1959年将家藏宋元明清等书画308件,无偿捐献给上海博物馆,所捐书画均为稀见之宝,价值无法估量,可抵上海博物馆当年书画精品的“半壁江山”。自此,过云楼藏画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批书画得到了最好的归宿。顾公雄一片丹心,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文博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1世纪伊始,上海博物馆遴选出80件精品,编辑出版《顾公雄家属捐赠上海博物馆过云楼书画集萃》。
  顾公柔(?—1929),顾鹤逸四子,晚清著名书画家、藏书家、擅长国画。著有《顾公柔日记》,于1923年前后所写,记录了其生活、交友等情况,对于后人了解过云楼的历史情况具有很大的帮助。
  1918年,顾公柔与颜文樑、杨左匋等人发起举办“苏州画赛会”,负责组织国画作品参展,进而成立“苏州美术会”。1922年,为进一步扩大组织,顾公柔等倡议,借顾氏怡园作为苏州美术会会址,聘请顾鹤逸为会长,并主持出版《美术半月刊》杂志。同年9月,顾公柔在颜文樑创办的苏州美术专门学校担任国画教师。顾公柔对苏州现代美术教育有着不可抹灭的贡献。
  顾公柔之子顾笃琨去世前将《七君子图》和《王石谷水竹幽居图卷》两件国家一级文物捐赠给了苏州博物馆。
  顾公硕(1904—1966年),名则奂,顾鹤逸的幼子,过云楼第四代传人。幼承家传,博学好古,精于书画、典籍、园林、昆曲、工艺美术;是苏州最早的摄影家之一。解放后,曾任苏州市文联国画组长、新国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间艺术研究组组长,市文管会专职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苏州市委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苏州市第四、第五届常委,市文联第一至三届执委,苏州市公益美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苏州市博物馆副馆长。
  顾公硕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标准的“文青”,先后用过依仁、老奂、七阳、浅草等笔名,发表文章和摄影作品,他的《浪华旅行团十周年纪念册》重现了80多年前的往事。而浪华旅行团及摄影社成为苏州第一代摄影家的摇篮。他还有代表作《人民解放军进军苏州途中》和《藏书农民运石上山》真实记录了上世纪城乡社会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顾公硕专注于文物调查与征集、古建筑保护、园林整修和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抢救及发展等工作。为传统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1953年12月发动族人将顾氏祖产“怡园”无私地捐献给了国家。1959年在筹备苏州博物馆期间,广泛征集文物,带头捐赠给苏州博物馆124件珍稀文物,并捐出大量珍贵老照片。
  顾公硕之子顾笃璜,1928年出生在苏州,父亲顾公硕,是过云楼顾文彬曾孙;母亲张氏,出自无锡望族。早年求学于上海美专,解放后任苏州第一任文化局副局长,多年来以传承昆曲和创建苏剧为己任,为昆曲的传承与保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常年从事昆剧学术理论研究,著有《昆曲史补论》、《苏剧昆剧沉思录》等。主持编选了《韵学骊珠新编》、《昆剧选浅注》、《昆剧穿戴》,出版了2期《昆剧艺术》杂志。
  顾笃璜1960年尝试排演昆剧现代戏《活捉罗根元》,1966年排演《焦裕禄》,1982年与钱缨等一起重建苏州昆剧传习所,面向全国招生,至1985年先后举办了11期学习班。先后有昆曲专业、业余工作者及其他文艺工作者338人次参加学习。1985年离休之后,正值传统戏曲处于困境期,他不惜变卖房产筹集经费,为延续昆曲艺术事业而艰辛拚搏着。2000年苏州举办了首届昆剧艺术节一举成功,翌年,中国昆曲艺术成功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为昆曲历史上又一次转折点。2002年他被文化部授予“长期潜心昆曲艺术事业的文艺工作者”称号。2004年,由顾笃璜导演的《长生殿》赴台湾、北京、上海等地演出,这是苏州昆曲界百年以来折子最多,篇幅最长的一次本戏演出。在经过风雨后仍然坚持昆曲“原真性”的特色,是顾笃璜艺术生涯几十年来总结的宝贵经验。
  逾半个世纪,顾笃璜的命运和昆剧这门文化遗产紧紧相连,他坦言,“艺术的种类太多了,我只能说也喜欢昆剧,绝不是说我最喜欢昆剧,我更想干的事是绘画,绘画不但是我的爱好,而且单纯得多,独自一人就可以了。保护昆剧文化遗产是出于历史责任感。”昆曲这一高雅艺术正是有了像顾笃璜这样的保护者,才能留传下去,名利地位都会因时间的流失而消亡,唯有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才是永恒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南京图书馆专程赴苏州商议过云楼藏书捐献之事,顾笃璜遂将这批善本古籍共541种3707册(其中宋元刻本所占比例很大)都捐献给了南京图书馆,南图专门辟过云楼藏书室来保存这些善本古籍。江苏省财政拨专款40万视为对顾笃璜先生的捐赠性奖励。
  作为过云楼的传人,顾笃璜先生带着一份对过云楼的深切之情,一直希望能将过云楼的文化得以传承及发展。
  近日在苏州市吴江区委、区政府以及区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能够展现昔日辉煌历史的饕餮盛宴——过云楼艺术馆正在紧密筹划中。建馆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过云楼艺术,去研究和延续这一份历史文化,并像以往过云楼一样,经常开展书画研讨、笔会、古琴、诗赋及昆曲等方面的活动。
  艺术馆选址苏州吴江区,不仅是因为有利的地理优势、日趋发达的经济发展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更重要的是因为这里曾出了一名杰出人物——过云楼顾氏的先祖顾野王。他是吴地历史上有着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
  过云楼艺术馆的建立,也是对先人的一种纪念与缅怀。建成后的过云楼艺术馆,将会有六大功能区域——顾氏过云楼历史专题馆、怡园画社专题馆、近现代书画专题馆、昆曲艺术专题陈列馆、展览馆(用于举办画展及开设培训班)及过云楼衍生产品展示馆。
  除了各展馆的设置,艺术馆会像以往过云楼一样,经常开展书画、古琴及昆曲方面的活动。如定期举办各种国际、国内、省、市各级学术研讨,内容主要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及怡园画社的深度研究,怡园画社在当时的影响及现在书画所受怡园画社的影响,定期举办昆曲普及讲座与演出。
  2015年正值顾鹤逸先生诞辰150周年,为深切缅怀这位过云楼的先人及怡园画社创始人,艺术馆还将举办系列画展及顾氏文化研讨会等专题活动。
  过云楼艺术馆的落成,再次把顾氏百年文化重现在我们眼前,让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文化世家被更多的后人熟悉与纪念,相信它对历史文化的遗存与延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