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谈微课

 qoohappy446 2015-07-20

前情提要

第一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落下帷幕,来自全国30多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500多所院校的3000余名教师参加了比赛,共计提交作品2300余件,最终有189件作品获得决赛大奖。


此次微课大赛的举办在全国高校掀起了微课设计和制作的热潮,微课,这一新兴的现代教学方法,也走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外语课堂,成为新形态课程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我们邀请到大家——参加微课比赛的老师们,还有老师们口中的“大家”董剑桥教授,一起来聊聊关于微课的那些事儿~~


先来听听老师们的声音!


以前做课很头疼课件制作的,现在有好大进步,不用依赖别人了。


参赛才有压力。迫使你去研究,去学习,去改变。


微课只是一个载体,毕竟不能全盘依赖技术,无论你加工技术多棒,都比不过专业广告公司。关键应该是看是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展现教学素质。


学生重视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我的微课作品上传后,学生却对本视频的两个版本(英文版和双语版)给与了充分肯定,因为两个版本能够适合不同层面的学生英语水平,是个性化教学的真正操作。其次,他们对片尾给每位学生一个贴身助教给予了热烈感谢,因为课后他们有问题时真的懒得去网上和老师交流,而下载到手机中的贴身助教却帮了他们大忙。我真没想到学生会对此反响颇深。两个没想到是我制作本微课视频的最大收获,我学会了站在学生角度去做,因为视频就是学生使用的,而不是老师使用的。一切为了学生而已。获奖与否不重要,只想通过本次参赛提高本校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利用本次机会带领全体老师制作出一批微课视频,下学期全面用到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中去。


感觉如果不参加这次比赛,我可能还在一直用ppt上课。我也老觉得自己现在的上课模式就是当年我们高中、大学老师叫我们上课的样子。只有我们老师改变了,学生才会改变。这次比赛看到别的作品,真的蛮厉害的!集思广益,受益颇多。



再来听听大家口中的“大家”董剑桥教授的声音:


先来讲讲实操层面的。在微课制作方面,就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些问题作以回应:

微课一定要做成视频吗?

当然不一定,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但就目前的技术而言,视频(成品文件的格式)还是首选。
从技术上讲,视频的跨平台特性强,小巧便利,什么样的设备基本都能播放,不必考虑它原先的制作运行环境;从模态特性上讲,视频可以包括多媒体图文影像的全部信息而不需考虑信号源文件格式;从制作方式上讲,简便易行,哪怕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制作上传一气呵成,不用电脑也行;从认知方式上讲,视频影像形象、逼真,是人类认知的原生态形式。尤其是可以回放“历史”,如课堂实录式微课的好处之一,就是能让你重回课堂。至于说视频可以自定步调,回看、复看一说,其实与课本没有差别。



课件与微课有什么差别?

微课与微课之间都有差别,课件与微课之间就更有差别了。简单说,课件是微课的要件之一,微课是加上教师讲解的课件。当然,如果你一字不拉地读课件内容,即便录成了视频,它还是课件,顶多是个多媒体课件。关键还在内容设计、教学设计上。至于说何者利于助学、何者利于助教,关键在于内容设计上,而不在作品形态上。微课的指向明确具体,用于学生自主学习,但并非不可用在课堂上;课件用于辅助教学,是其本意,但是如果你的教学设计本来就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想来你的课件也是可以为学生所用的。



设定微课时长10分钟与视觉驻留规律有没有关系?

有这种说法,还流传甚广,甚至出自专家之口或见诸文章,但这种说法不够严谨。这种说法把“视觉暂留现象”和“注意力保持”两个概念混淆了。前者是“光对视网膜所产生的视觉在光停止作用后,仍保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其具体应用是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原因是由视神经的反应速度造成的,其时值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是动画、电影等视觉媒体形成和传播的根据”(摘自百度)。而“注意力”或“注意力保持”(sustained attention)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注意力是可以被设计利用的,它历来就是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都会因学习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兴趣倾向、任务目的、以及注意对象的性状特征等因素而改变。这正是教学内容呈现设计的用武之地。那种认为视频比文本更容易引起注意的说法比较皮相,因为学生不容易长时间专注学习才催生微课的理据也不足取,想当然地把互联网时代的注意力稀缺说成是教学改革的动力更是搞笑。试问,整日沉迷网游的学生何以不缺注意力?再问,最好的多媒体手段莫过于电影,可是那些烂片能让你保持多久的注意力呢?原因何在,大家不妨思考。



此外,想与大家交流的是我们对微课的态度。无论是官方、民间、圈内、圈外,是否应该更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一些,不要将微课概念化、模式化。

1

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出发

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而不是相反,不必拿着理论找方法,同时也不要把经验当教条,校情各各不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微课本就出自一线教师,教学中碰到什么问题、想用微课来干啥,他们可能比专家或先行者更知情、更走心,不妨老师们之间多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

不要怕走入“误区”

由于学科门类、学校层次、教学对象、教学实际、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差异,需求和定位必有差异;加上教师的创意应用和媒体技术的发展,微课的样态和功能都会不断变化生长。所以,我们应该鼓励探索、创新。反之,盲目被动模仿跟风、不应时宜主动探索,也许才会永远也走不出误区。

3

莫要盲从,主动探索

利害当前,中国人善取中庸之道,但思考问题时,中国人易走极端,要么粉丝一群,要么愤青一堆。迷信与不信之间,只有喜欢不喜欢、实用不实用一线之隔。微课改变了知识递授的方式已成共识,但中小学微课可聚焦难点、疑点、考点、知识点,大学微课是否更应关注方法、思路、探究、批判等方面的引导呢?这既是难点,也是高校教师困惑的地方,兴许这就是微课暂时的短板,所以格外需要解放思路、寻求出路。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微课的网文,2012年美国一家叫EDUCAUSE的教育网站发表的题为“Seven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icro-lectures”的文章,非常中肯、平和、客观、实在地描述了大家所关心的微课,不妨一看。

(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全文”链接查看这篇文章。)



来自小编的声音


第一届没来得及参加?没获奖?

没关系!


第二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有关第二届大赛的最新信息,

请持续密切关注我们的微信账号。


小编在这里也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微课(micro-lecture)的微博,

上面有几乎关于微课的一切。

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看看:

http://micro-lectures./ (需要翻墙哦!)



这个夏天,一起加油吧!



特别感谢:

董剑桥教授(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