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舆情反转”多少次才能有真相?

 naiga书馆 2015-07-20

“舆情反转”多少次才能有真相?

独家网 倍倍   2015-07-20 15:54  

“僵尸肉”反转了多次,真相如何至今未知?倒是上周两条新闻的反转值得人们注意。一条是关于“安徽小伙车祸后倒地无人理打120自救”的消息,但不久之后新闻的主角出来澄清当时已经有人报警,自己只是打电话给家人;另一条是说开宝马的妈妈不小心把两三岁的儿子所在车里,不舍得砸玻璃,让孩子被困在车里很久,但事实上是之前妈妈已经尝试过砸玻璃砸不开,反而吓到了孩子,所以才有所犹豫。

新闻反转已经不是新鲜事,不过频繁的爆出这样的事情,媒体的公信力几乎跌倒零点。在这样一场似乎另受众乐在其中的传播“盛宴”中,媒体的公信力正在被逐步消解。与此同时,新闻反转也消耗了受众对社会公共议题的关注与热情,当一件事情被报道出来,公众无所适从,因为也许要不了多久就会是另一番描述。

在某些事件中,新闻媒体常常会对事实真相模糊化处理,让公众一开始就进入到了主观臆测的情景,几乎网络上人人都成了“判官”,人人都是推理高手。而一旦新闻的真相逐渐清晰,往往会与之前的假设大相径庭,这个时候公众重新站队,产生了完全的颠覆。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舍弃的海量信息的阅读,以往的细致、深度阅读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在报道新闻的时候,受众者的第一诉求并不是“深入了解”,而是只要“表面知晓”。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信息的速度、广度,忽略了深度。在媒体行业日益竞争的压力下,独家新闻的重要性已经成为潜意识里的新闻理念。

突发事件发生后,即便没有亲身体验和采访,仅仅是通过网络上某一两个别有用心的人的只言片语,也要抢着发出快讯。受众在这个过程中接收的是事实的诸多碎片,对事件的认知仅是浅尝辄止,有时还会被片面的信息所误导,众多事实被打上“有待确认”的标签,其新闻价值大打折扣。

民间舆论更多愿意去同情弱者,甚至不会去理会弱者本身是否有错误也是反转新闻如此多的原因。新闻本应该是还原真相,报道的过程中也应该抱着中立的态度,但是更多的媒体和记者带入了自己的主观情绪,或者抓住了这个社会上某些弱势群体的现状,将弱者的伤害放大,甚至忽略掉弱者之下还有更弱的人群。如此一来,一旦真相是弱者的错误,那么新闻的逆转就显而易见了。

逆转新闻中,每一事件都体现着在非个人情景中的道德判断。在一些社会矛盾凸显的新闻中,人们总是在事实还未清楚的情况下根据刻板印象和非个人情景的道德标杆去评价别人,无论评价是善是恶,此类评判都超越了事实的根基,感性远远大于理性,这是新闻在逆转之前甚嚣尘上的根源。

如此频繁的舆论反转,让新闻几乎成了一个泡沫,一戳就破,毫无信任感。长此以往,真正的新闻报道出来没人相信,让人相信的新闻又成了假的,对新闻当事人和整个事件起到了反作用。逆转新闻不仅产生了虚假报道而且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和隐私,其泛滥对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风尚都有很大的危害。

首先,新闻媒体要时刻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报道每篇新闻都要做到真实、客观、全面。杜绝态度观点先行、标签化符号化报道和跟风炒作。对待新闻线索,要多方核实,实地采访。身为一个媒体人,应始终把责任意识放在首位,努力提供给网友们完整准确的信息。

其次,一名理性的网友不仅对媒体的信息持开放的态度,而且要能够进行质疑、反思和批判。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公众的表达权如果运用得当是实行权利,运用不当就会成为攻击他人的武器。越是矛盾凸显的新闻,就越要冷静客观,不管最后真相如何,只要保持住底线就不会出现偏差。但是如果一味把媒介平台作为泄愤工具,就会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的人肉工具和推手。

最后,有效地遏制新闻反转剧愈演愈烈的态势,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归新闻人本位,恪守新闻真实底线。不管是媒体还是网友,对待新闻传播都应该有所节制,媒体人对待新闻负责任的态度是无可推卸的,同时网友在转发过程中也充当了新闻推手的角色,所以也必须有对新闻真相负责的态度。理性的受众是推动媒介和社会进步的可贵力量。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