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七岁的宇文恺和他的龙首原

 昵称535749 2015-07-21

2015-07-20 12:01 | 豆瓣: 

从长安城的最开始说起吧,聊聊宇文恺这个人。

宇文恺,鲜卑人。555年出生,612年去世,活了五十七年。他是大贵族、北周宗亲——三岁便赐爵双泉伯,七岁进封安平郡公,邑二千户。出身武将世家——他的父亲宇文贵乃北周大将。宇文贵年少时跟随老师读书,曾放下书叹道:“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也!”宇文恺的哥哥宇文忻也是猛将一枚,他的传纪排在《隋书》诸臣传的第四位,甚至在高颎的前面,足见其地位之高。宇文忻是隋文帝杨坚未称帝前的密友,《隋书》里这样记载他与杨坚的交情,“高祖龙潜时,与忻情好甚协,及为丞相,恩顾弥隆。自是以后,每参帷幄,出入卧内,禅代之际,忻有力焉。后拜右领军大将军,恩顾顾弥重。” 宇文忻曾说:“帝王岂有常乎?相扶即是。”正因为背离自己的宗族、协助杨坚夺权有功,以至于后来杨坚大聚屠杀宇文皇族时,宇文恺得以因为兄长的这层关系而逃过一劫。(“诛宇文氏,恺初亦在杀中,以其与周本别,兄忻有功于国,使人驰赦之,仅而得免。”)

宇文恺从小就不喜舞刀弄剑,却独爱呆在书房里,“博览书记,解属文,多伎艺,号为名父公子”。他走上了与父兄迥异的政治道路—做了一辈子技术官员。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任北周宰相后,年仅二十五岁的宇文恺便已被任命为上开府、匠师中大夫,负责“城郭、宫室据之制及诸器物度量。”(《唐六典》卷二三“将作都水监”)。足以见他当时已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了。进入新朝后,宇文恺先是担任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隋开皇二年(582),隋文帝杨坚决定舍弃汉长安故城另造新都,并于当年六月二十三日营建新都诏书,以宇文恺“有妙思”,任命他为营新都副监,负责营造新都“大兴”。当时高颎虽然是营新都大监,但只负责营建制度和建设计划的制定,至于都城的具体规划布局,都是出自宇文恺的手笔。

那年他不过27岁而已。

在古代规划新都,并没有成型的规划理论供参考,规划者更别提受过完整的建筑和城市规划教育。《匠人营国》短短的篇章并不够,《管子·乘马篇》的思想可用,也仅有一段话而已—“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那么,从理念如何形成蓝图,从蓝图上又怎样变出一个恢弘的新都?

二十七岁的宇文恺走上了龙首原。

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其实相去不远。城郭坐南朝北,渭河从城北流过,东南侧则是龙首原。长乐宫和未央宫位于最南端,几乎占去了城市的大半面积,两者中间用武器库隔开。长乐宫本是秦始皇留下的兴乐宫,刘邦改造一下就自己用了。未央宫的建造则与长乐宫整修同时进行,由萧何负责营建。当刘邦因为未央宫规模太大而假惺惺地发怒时,萧何以“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来规劝,说得刘邦当下妥帖无比。汉长安城十二座城门,八街九陌,宫殿居南,宗庙位于西北,百姓多居于城外的郭中,中轴线则完全不存在,和考工记的营建思想基本是关系不大了。

隋文帝面对的汉长安城经过多年战乱,早已经与废墟无二致。而且城市与宫殿规模狭小,不能满足大一统王朝的需要。不断南移的渭水是潜在的危险,经过八百年岁月而咸卤不能饮用的水源亦不容忽视。因此,将新都选在汉长安城东北方向的龙首原下,一能继续利用长安城的有利位置,二能避开汉长安城的不利因素。

营新都诏书里这样描述未来的都城所在地龙首原,说那里:“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龙首原海拔四百多米,新都城址选在它的南麓。宇文恺往南看去,正是盛夏时节,一片秀丽原野铺陈在他眼前。


二十七岁的宇文恺和他的龙首原

汉长安图以及汉唐长安位置关系图 中国文化大学,《中国历史地图》,1980年。

也许是看到了六条东西横向分布的高坡,宇文恺想起了《周易》。

大兴城地势东南较高,西北较低,高差三十多米。宇文恺将这六条高坡比作乾卦六爻。根据乾卦的解释,以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三爻最为重要。因此在九二处置宫室,以当帝之居;九三处置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乃贵地,不能给寻常人居住,因此设置玄都观、大兴善寺以镇之。(《唐会要》)若非饱读诗书,当想不出这样的规划理念——当年主持汉长安城的阳城延乃是军匠出身,做事但求稳妥务实,汉长安城即是立足现有宫室、结合地形来规划建造。


二十七岁的宇文恺和他的龙首原

图:隋大兴城六爻地形 贺从容《古都西安》

因此便有了宫城与皇城。九二位的宫城是为太极宫,与九三位的皇城一起,落在中轴线上。皇城南面有三门,中间的为朱雀门,朱雀门一直往南则是响当当的朱雀大街。皇城内左宗庙,右社稷,各大中央办公机构集中分布在皇城中。包括:六省——尚书,中书,门下,秘书,殿中,内侍省;九寺——太常,宗正,司农,太府,鸿胪,卫尉,光禄,太仆,大理寺;一台——御史台;四监——少府,将作,国子,都水监;十八卫——左、右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左、右羽林军卫。国子监在皇城之南,左、右金吾卫在皇城之东、西,左、右羽林军在玄武门之北。太子的东宫也设在在皇城内。(《唐六典》)

整体营建的顺序,是“先筑宫城,次筑皇城,次筑外郭城”。外郭城内的坊里则同时分给百姓,由他们自行建筑。大兴城的营建仅花了九个月就基本结束,隋开皇三年三月十八日,隋文帝身着常服走入新都,标志着隋朝正式迁都大兴。


二十七岁的宇文恺和他的龙首原

图:隋大兴城109坊 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

巧思的宇文恺就这样漂亮利落地完成了自己都城规划的首秀。此后他一路顺风顺水,先是疏通渭水,之后官拜莱州刺史,政绩也不错。谁料政治总是比技术来得复杂多变得多。兄长宇文忻曾保他一条命,却也是因为宇文忻被诛杀,宇文恺被朝廷除名,只得赋闲在家。直到朝廷因为鲁班故道的修复工程又唤他主持,他才恢复仕途。再往后,继续主持大工程,诸如修建仁寿宫,并因此官至将作少监;负责修建独孤皇后的陵墓,深得帝心,恢复了他的爵位。隋炀帝即位后,宇文恺又被任命为营东都副监,在杨素手下做事。此时的他,已经不是那个妙手偶得、挥斥方遒的灵秀青年了。他揣测上意,将东都洛阳建得穷极壮丽,哄得杨广大喜,任命他为工部尚书。

公元607年杨广北巡期间,宇文恺还为杨广特意设计了一座观风行殿。观风行殿以木板为内衬,外面覆盖有画有城墙的布匹,周长约三公里。士兵们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搭建出一座完整的城池,并能通过轮轴推动城池缓缓移动。由于士兵们的脚被城墙挡住,在戎狄的酋长看来,简直像是魔法一般,“莫不惊骇”。

然而再多的奇思妙想与如云奖赏,也许能换来一时的安宁,伴随着他这个前朝遗老在新朝如履薄冰、兢兢业业的一生。宇文恺应该永远忘不了二十七岁那年,站在龙首原上目睹的夏日原野。没有大兴,没有长安,没有一百零八坊,没有朱雀门、太极宫。

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夏天,一整片空白静静等待他来成就,一切是充满希望的、浪漫的、夏天。

附:《隋书·卷六十八·列传第三十三》宇文恺传节选

宇文恺,字安乐,杞国公忻之弟也。在周,以功臣子,年三岁,赐爵双泉伯,七岁,进封安平郡公,邑二千户。恺少有器局。家世武将,诸兄并以弓马自达,恺独好学,博览书记,解属文,多伎艺,号为名父公子。初为千牛,累迁御正中大夫、仪同三司。高祖为丞相,加上开府中大夫。及践阼,诛宇文氏,恺初亦在杀中,以其与周本别,兄忻有功于国,使人驰赦之,仅而得免。后拜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庙成,别封甑山县公,邑千户。及迁都,上以恺有巧思,诏领营新都副监。高颎虽总大纲,凡所规画,皆出于恺。后决渭水达河,以通运漕,诏恺总督其事。后拜莱州刺史,甚有能名。兄忻被诛,除名于家,久不得调。会朝廷以鲁班故道久绝不行,令恺修复之。既而上建仁寿宫,访可任者,右仆射杨素言恺有巧思,上然之,于是检校将作大匠。岁余,拜仁寿宫监,授仪同三司,寻为将作少监。文献皇后崩,恺与杨素营山陵事,上善之,复爵安平郡公,邑千户。炀帝即位,迁都洛阳,以恺为营东都副监,寻迁将作大匠。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帝大悦之,进位开府,拜工部尚书。及长城之役,诏恺规度之。时帝北巡,欲夸戎狄,令恺为大帐,其下坐数千人。帝大悦,赐物千段。又造观风行殿,上容侍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推移倏忽,有若神功。戎狄见之,莫不惊骇。帝弥悦焉,前后赏赉,不可胜纪。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