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坚:我要建一座天下最大的都城。李渊:谢谢姨夫,那我就接手了

 兰博2000 2021-01-17

这是头条号“懒龙说”的第104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已经有一个长安城了,为什么要再建一个?汉长安城的辉煌和落幕》的末尾讲到了汉长安城自西汉以后,虽然历朝历代多有定都于此的,但是汉长安城由于其自身规划和环境因素等问题,也逐渐满足不了一个国都的要求了。在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杨坚下旨修建新都城,地点就选择了汉长安城南边的龙首原南麓。

这座新都城,被隋文帝命名为大兴城,而在30多年以后,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将大兴城改成了长安城。在此后的近300年中,这座城市作为世界文化的中心,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而唐长安城的格局规划,基本上都是以隋大兴城为基础的。

今天的话题,我们就来谈谈隋大兴城的建造,看看这座后来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的缘起和初建。

杨坚:我要建一座天下最大的都城。李渊:谢谢姨夫,那我就接手了

一、新都为什么要建在龙首原呢?

在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自立称帝,改国号为隋。在这之前,是长达数百年之久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战乱频频,民不聊生。中国的土地上常常是同时存在着好几个分裂的政权。

再也不能这样活,杨坚立志要结束混乱分裂的局面,重新建立统一的王朝。所以,在他登基之初,就一直把消灭南方的后梁和陈,一统天下,作为自己的目标。为了能够配得上他的宏图壮志,也为了离开已经残破不堪。水皆咸卤的汉长安城。隋文帝决定要新建一座都城。

杨坚:我要建一座天下最大的都城。李渊:谢谢姨夫,那我就接手了

为了能够确保工程能够顺利实施,隋文帝给新都营建工程选择了顶级阵容来保驾护航,由左仆射高颍总领其事任新都大监,京兆尹虞庆则任营新都总监,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任营新都副监,工部尚书贺娄子幹任营新都副监,右卫将军兼将作大刘龙、太府少卿高龙义、太府少卿张獎等充使营建。其中,左仆射高颍更是以宰相之尊担起了总负责人的担子

不过,高颍虽然是宰相,可是真正负责新都城规划建设的人,却并不是他。《隋书》记载:“及迁都,上以恺有巧思,诏领营新都副监。高颎虽总大纲,凡所规画,皆出于恺。”也就是说,真正决定大兴城格局和规划的人,是宇文恺。

杨坚:我要建一座天下最大的都城。李渊:谢谢姨夫,那我就接手了

宇文恺

宇文恺选择在龙首原上建设新都是经过一番实地勘探和考量的。当时,在汉长安城附近分布这六个原,分别是北面的龙首原,东面的铜人原,东南的白鹿原,南面的少陵原,以及西南的神禾原。这些原之间都有河流流过。

那其他那些原不能用来建设新都吗?还真是,这些原各有各的缺点。比如说灞河以东也有个平原,但是靠近骊山,面积比较小。再比如少陵原,地方倒是宽敞,但是地形有点太高了,取水不太方便。只有龙首原南麓与少陵原之间的块平原地形坦荡,又临近水源,是建造新都的绝佳地方。

于是,在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六月,隋文帝杨坚下旨在龙首原开工,新都建造正式开始。诏书中说:“龙首山川原秀丽,舟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从中可以看出,隋文帝杨坚对于这座新都城所寄予的厚望,他希望这座新都城,能够成为大隋朝定鼎中原的象征,千秋伟业的证明。

隋文帝为这座新都城命名大兴,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杨坚曾经被北周封为大兴郡公。《隋书·地理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大兴,开皇三年置,后周于旧都置县曰万年,高祖龙潜,封号大兴,故至是改焉。”意思就是说隋文帝封号大兴郡公,所以把城市名字也叫这个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新都城中的皇宫位置本来是大兴村,所以就用了这个地名。南宋人程大昌所编制的《雍录》中就说到了这个:“或曰宫之太极殿本大兴村,故因用其名也。”总之,大兴这个名字,也寄托了隋文帝对于伟大兴盛的希望,和他的勃勃雄心。杨坚对于大兴这个名字的偏好也显现在了其他地方的命名上,开皇年间奉诏入京翻译佛典经文的费长房记录下如此情形:“因即城曰大兴城,殿曰大兴殿,门曰大兴门,县曰大兴县,园曰大兴园,寺曰大兴善寺。”反正都叫大兴就对了。

二、隋大兴城的特点——六爻和三城

隋大兴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其城市规划也有很多不同于前人的特点。

01 首先是城市规划按照六爻格局营建。

与上一篇文章所讲到的汉长安城“斗城”格局类似,隋大兴城在建造时,也有一定的讲究。只是,隋大兴城与长安城按照天象建城的原则不同,而是采用了《周易》的理论作为城市建造的基本规划原则。

《周易》还能跟城市挂上关系?难道城市规划还有算卦的事?这就要说到龙首原的地形特点了。前面说了,开皇二年,隋文帝选定龙首原南麓作为新都地址。而龙首原也并不是完全的一马平川,也是存在一定的高低起伏的。总体来说大概有六条高坡。

杨坚:我要建一座天下最大的都城。李渊:谢谢姨夫,那我就接手了

龙首原地形图

这六条高坡总体上沿着东北-西南的方向平行分布,在地形上形成了一个六爻,总体上是一个六十四卦中的乾卦。乾卦大概就是这样的。

杨坚:我要建一座天下最大的都城。李渊:谢谢姨夫,那我就接手了

宇文恺在进行大兴城城市规划的时候,也结合龙首原的地形,将都城建筑的规划位置与乾卦的卦辞进行结合。根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记载:“初,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高坡,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下面我们结合隋大兴城地形图来解释一下这段话。

杨坚:我要建一座天下最大的都城。李渊:谢谢姨夫,那我就接手了

隋大兴城地形图

自北向南第一道高坡即初九,也称九一,为龙首原,也跟初九的卦辞“潜龙勿用”相合。第二道高坡即九二,九二的卦辞为“见龙在田”,即真龙出现在土地上,那这个地方只能放皇宫了,“以帝王之居”,放别的也不合适。第三道高坡是九三,九三的卦辞是“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厉”,意思是说要勤奋学习,那这个地方放国家机关就很合适了,让大臣们在这里勤奋工作,正合适嘛。所以,集中了国家行政办公机构的皇城就放在这里了。

九四没什么可说的,第五道高坡也就是九五,一听这词,九五至尊,卦辞是“飞龙在天”,地方太尊贵了,一般人真不合适在这呆着。可是,人不能待着可以让神待着啊,所以宇文恺在这里放了一座道观和一座寺庙,道观叫玄都观,寺庙叫大兴善寺。

宇文恺按照《周易》来进行城市规划,契合了城市风水观念,还利用地形,将皇宫、国家办公机关、寺庙等大型建筑都规划在了城市中的制高点,这样在城市安全和城市管理方面都更加便捷。这样的规划方式,体现出了文化气息和建筑实际的结合。

02 其次是创新性的采用了三城分区方式

除了在地形上跟《周易》相契合之外,隋大兴城在城市分区上也采用了创新性的三城分区方式。

隋大兴城的尺寸按照《隋书》的记载,大概是:“城东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六十七里。”上一篇文章《已经有一个长安城了,为什么要再建一个?汉长安城的辉煌和落幕》,我们讲到汉长安城城市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皇宫区域和居民区域过于分散,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所以在汉以后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城规划主要采用两层城市结构,即皇帝居住的宫城和外郭城。将皇帝所居住的宫城与居民区域加以物理分隔,这样能够更有利于皇帝的安全。而城市进行初步分区后,也便于城市进行管理。

比如西晋时期的洛阳城,就有着典型的两层城市结构,有内部的宫城和外部的外城构成。

杨坚:我要建一座天下最大的都城。李渊:谢谢姨夫,那我就接手了

西晋洛阳城复原图

可是这种分区方式,仍然没有解决行政机关办公区域与居民区域的分隔问题。在古代信息沟通不够流畅,行政机关如果规划的过于分散是非常影响行政效率的。此外,行政机关办公区域与居民区域混居,也大大增加了皇帝管理行政机关的成本,也不利于古代社会管理秩序的建立。

因此,到了宇文恺建造大兴城的时候,他创新性的采用了三城结构,即采用三层城市分区,将皇帝居住区、大臣办公区以及居民居住区进行了物理分区隔离,从而在城市安全和城市管理上,加大了便捷性,提高了效率。

大兴城的三层城防结构由皇帝居住生活的宫城、国家行政机关办公所在的皇城以及最外层的外郭城所构成。按照我们前面提到的六爻,宫城在九二,皇城在九三,剩下外面直到外郭城都是居民居住区域。

杨坚:我要建一座天下最大的都城。李渊:谢谢姨夫,那我就接手了

这样的三城分区方式,体现了“官民不相参”的原则,还形成了与天象暗合的格局。皇帝居住的宫城位于整个大兴城最北端,古人认为皇帝就像一直在天空正北方的北极星,其他星宿围绕北极星旋转,所以在古代北极星也被称作帝星。而宫城位于整个大兴城正北,正是与北极星的众星拱之的地位相匹配的。

以北极星为中心,靠近北极星的周围一圈星星就是紫微垣,紫微垣最靠近北极星,对北极星形成拱卫之势。所以,安置百官办公的皇城,就与紫微垣相匹配了。而其他的星星又围绕着紫微垣,与皇城外到外郭城内的居民居住区相匹配。这种众星捧北斗的三层结构,也反映了大兴城与天象的暗合。

杨坚:我要建一座天下最大的都城。李渊:谢谢姨夫,那我就接手了

三、隋大兴城成为唐长安城

从开皇二年(582年)六月开始建造,到开皇三年(583年)三月,仅仅九个月,宫城部分已经完成,于是隋文帝很快搬进了新宫。但是大兴城整体的修建后续还持续了很多年。隋文帝在这里做了21年皇帝之后,于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七月驾崩。太子杨广继位,就是后来的隋炀帝。

杨坚:我要建一座天下最大的都城。李渊:谢谢姨夫,那我就接手了

隋炀帝对于大兴这个地方并不感冒,更喜欢洛阳。于是在隋炀帝刚刚继位几个月以后,隋炀帝下旨在洛阳修建东都,负责规划建造的,还是这位宇文恺。隋炀帝希望借此,加强隋朝在中原腹地的控制能力。营造工程不到一年,隋炀帝就急急忙忙迁入了东都新宫,而他父亲隋文帝所创建的这个大兴城,隋炀帝更是早就抛在了脑后。

大兴作为隋朝的国都,其行政作用也随着隋炀帝的搬家而迅速减弱。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将群臣留在了大兴城处理政务,这等于是实质上彻底放弃了对大兴城的控制。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率军拿下了大兴城。要说起来,李渊还算是隋文帝杨坚的外甥,他母亲跟隋文帝的皇后是亲姐妹,所以李渊等于是拿下了他姨夫的国都。

杨坚:我要建一座天下最大的都城。李渊:谢谢姨夫,那我就接手了

第二年,公元618年,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改大兴城为长安城。从此,隋大兴城正式在历史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朝气蓬勃,天俾万国的大唐长安。

杨坚:我要建一座天下最大的都城。李渊:谢谢姨夫,那我就接手了

长安地图

李渊为什么把大唐的首都改名为长安呢?我认为有三个原因,首先是从国家政治制度上来看,一个推翻前面的政权而建立的新政权,在各个方面还沿用前朝的称呼,这是不利于新朝廷的统治的,同时也无法彰显新朝廷推翻旧朝廷的道德优势和制度自信。所以,唐代将大兴城改成长安城,也是一种废旧立新,彰显自己权力正统性的政治需求。

其次从个人处事风格上看,李渊父子执政的风格都是偏向简朴低调,对于个人崇拜并不很热衷。而大兴城这个因为隋文帝个人的封号而命名的城市名称,有着明显的个人崇拜式追捧的痕迹。按照李渊父子的处事风格,大兴城这个名字显然不太是他们的菜。所以换成了长安这个没有多少个人崇拜的名称,也是宣示着新政权不同于前朝的统治风格。

再次是从文化连接上看,长安这个名称,无形中跨越了空间和时间,将两座同样历史悠久的古城和两个同样辉煌灿烂的王朝联系在一起。其实,大唐和大汉确实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比如都是承接了一个短促的大一统朝代而建立,比如都在抗击北方游牧民族上取得过辉煌战绩,比如都非常注重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将大唐的国都命名为长安,其实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接续秦汉所创造的伟大帝国传统,而作为地理关系接近的汉长安和唐长安,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前后承接,使得汉唐都城跨越八百年重新在人们的思维中联系在一起。从此,人们将对那个“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伟大时代的梦想,映射在这座新的长安城和这个新的大帝国上。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大唐也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没有辜负长安这座伟大城市的赫赫英名。


隋大兴城的建设,是在充分汲取了汉长安城的规划缺陷后,采用全新的理念完全重新规划的新都城。它寄托了隋文帝的勃勃雄心,也见证了隋朝短促的灭亡。隋大兴城的营建,为后来气势恢宏,巍峨雄伟的盛唐长安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六爻形状的地形格局,以及三城环绕的城市分区,都为后来的城市营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实,在建国初期就新建这么庞大规模的新都城,这是有一定经济和社会的风险的。但是隋文帝敢于这样做的原因,还是他对于自己和自己的国家的自信,他相信自己的王朝,会比从前的历朝历代都更加能够长治久安,更能光耀万年。隋文帝对于这座城市,无疑是寄予了厚望的。

某种程度上,隋文帝的希望并没有破灭,他希望通过这座新都能够成为大隋“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的立足点,成为王朝长远统治天下的核心。虽然隋文帝自己的子孙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但是唐朝继承了这座城市作为都城,同时也实质上继承了隋朝的制度体系和雄心。大唐的历代帝王,就是在这座城市中,统治了中国将近300年。这座虽然并未成为大隋朝定鼎基业的城市,却在大唐的手中,成为了真正光芒万丈的天下腹心。


参考文献

1、《汉唐长安空间与文学关系演变研究》 徐迈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西安地区“都城时代”城市设计历史经验研究》 安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关于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研究综述》 栾晓丽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2期

4、《中国古代汉唐都城形制的演进——由曹魏太极殿谈唐长安城形制的渊源》 钱国祥 中原文物 2016年第4期

5、《隋唐长安城规划与布局研究的新认识》 李令福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6月

6、《隋大兴城的兴建及其对原隰地形的利用》 李令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1月

7、《因袭与创新:隋代都城规划设计考察》 潘明娟 唐史论丛 第二十八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