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每周一和芃澜老师一起破解《黄帝内经》密码的时间又到了。 得之于天的古之圣学,其实并非一承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时期,不断转化着。围绕着天道与人道的纠葛,思想一次又一次被整齐,又一次又一次被解构。不明白这个过程,又怎么能够明白中国思想的命运,以及其产物的迷踪呢? 述者:芃澜 帝王身体的神圣化成为其神圣王权合法性的一部分。 秦始皇威加海内、囊括天下如此巨大的功绩,必须加上自身身体的仙化才能更具备合法性,这一奇怪的命题,今人似乎很难理解。 但这正是春秋战国以来王权倾覆中逐步形成的。 三代以前,五帝时期,帝王即圣人。 三代以后,帝王与圣人分开,成为了“帝王+圣人”。在中国古代,政治模型的产生是与“士阶层”的兴起有关的。 三代以后,原属于帝王集团的“王官之学”转而流入了民间。 所谓“王官之学”就是所谓古代帝王的治国之学,是有着神圣血统的。而所谓“士”,从学术传统上,被定义为“王官之学”的传承者。 而流入民间的“王官之学”,必须重新回到政治权利的核心,而他们回归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是举起“五帝三代”的旗帜。在这种动机之下,“五帝三代”成为了负载在春秋战国直到秦汉上空的思想源泉。 诸子百家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重构那个时代的精神而完成对于现实思想世界的左右。而在实践上,则是通过“帝王+圣人”的形式。圣人就是帝师。在这种意识驱动下,诸子百家以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为广阔的背景展开了思想领域的较量。 从现实出发,他们成就霸主,并为霸主塑造合法的学说。同时霸主也依靠他们提供的学说丰富自身的统治思想资本。由于他们依托的霸主不同,他们的立场也有了区别。儒家祖述周天下;墨家推崇大禹(夏),最先扯起了旗号;老子据说是周秘府的掌管者——周守藏室史;道家祖述于他,而将五帝之首的黄帝与老子联系在一起,则发生在齐。 看过《封神演义》吧。那是以周革商命为背景展开的,辅佐周天子(帝王)的圣人是吕尚,也就是姜子牙(圣人)。周革命成功后,分封天下,姜子牙的封地就是齐。因此,那个时候的齐称为姜齐。
周时代的天下格局并不是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而是依靠分封盟誓组成的城邦结构。在一个又一个城邦之间,还存在着广阔的无法控制的区域,活跃着一些不受规划的“部落”。他们被称为“蛮夷”。周天子通过与各个盟邦之主的盟誓,而成为天下的共主。周的都城则称为“中国”——在假想的天下中,位于中心的位置。周天子稳固天下的方式,是依靠盟誓和军事,因此国家大事,无非祀与戎。祀主要是通过祭祀祖先,与天下结盟。而戎则是依靠军事力量,讨伐违背盟约的不臣之地。姜齐在周时代最被周天子信赖,他被赋予了权力可以用兵去讨伐任何一个不臣之地。 然而历史进入春秋,周的控制力逐步丧失,各个诸侯国的力量日益强盛,整个春秋时期,就是在瓦解周天下的过程中,演进的。终于周不复存在,各国争霸的时代来临了。而各国争霸,无一例外都不得不回答“因何替周”的历史问题。这就使得血统和文化传承都变得格外重要。 姜子牙的第十二代孙吕小白,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也就是齐桓公,和他搭档的圣人是管子。在代表刘向等看法的《汉书·艺文志》里,有题为《管子》的书一共是86篇,今天我们看到的《管子》一共有76篇,未必就是当时的原著,但思想应该是齐国一贯的。在刘向设定的目录中,《管子》是归于道家的。吕小白的老祖宗姜子牙的书,也属于同类,叫做《太公》。 无论是《太公》还是《管子》都讲治国用兵的多,被看作是道家早期的代表。按他们出生的年代,是比老子还要早的人。但这不能代表以他们的名义出的书早过老子。那里面很多思想是老子之后的道家学派的,但以他们的名义写书,正代表了齐地思想的祖述。《艺文志》对这一点说的很清楚,如在《太公》后面明确写着“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但无疑问,齐地推崇道家的思想。老子是道家公认的鼻祖,因此道家的思想在汉代总体也被称为“老”。
吕氏的齐后来被田姓的齐替代了。这正是春秋战国的时期的变局。田姓本来是辅佐吕齐的大臣,其中出名的田成子,采用“大斗出,小斗入”的修养政策,很得民心。终于他的后人干脆取代了吕齐,史称“田齐”。 以姜子牙为名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或者就是田齐取代姜齐而故意标榜的思想。但这仍不足够。在天下之上,还有天道。天的神圣地位由来已久,并是普遍共识。 田齐中有作为的是第三代的齐桓公田午,与吕氏的小白叫一个封号。但也因为有田簒吕齐的历史,天下诸侯嘲弄田齐的人很多。我们熟悉的扁鹊故事里面有一个就是关于齐桓公的。扁鹊说他有病,在腠理,如果不治就会深入,但是他不听,后来果然不治而亡。“讳疾忌医”的故事,应是那个时候对田齐讽刺的遗留。 事实上田午临政,首先面对的就是诸侯对他的讨伐,幸好,田午军事并不弱,终于稳定了局面。吃了这样的亏,田午很是知道了文化的重要性。于是他建立了稷下学宫,开出最好的条件,招纳天下人才。所谓稷下,是指齐国都城城门稷门之下。从此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就在这里上演了,而天下思想皆归于齐,则为齐塑造自己的神圣传统创造了条件。 田午的儿子名叫因齐,就是齐威王。注意他们的称呼,齐桓公只是称公,而齐威王则是称王了。一字之改,代表的是实力,也代表着周王权的彻底瓦解,诸侯开始纷纷称王。 齐威王因齐留给了今天一个很重要的证物——青铜器“陈候因齐敦”。这种敦是一种用来盛装谷物的祭祀礼器。这是齐威王在称王前祭祀历代帝王和祖宗的大典记录用的,上面写着 (陈候因齐敦,即其铭文拓像) 其中“高祖黄帝,迩嗣桓文”,这里的“高祖”与“迩嗣”对举,讲的是自己的传承。“黄帝”与“桓文”对举,桓是齐桓公小白,文是晋文公重耳,春秋时最出名的霸主。这八个字,就是齐威王内心中的法统。高祖黄帝突破了周天下的上限,桓文的拥戴则无疑标榜了一种王霸的新兴价值观。“黄老”也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被联系在了一起。 齐威王以及之后的齐宣王时代,稷下学宫迎来了思想的巅峰时期。《史记·田齐世家》记述 邹衍人称“谈天衍”,可见解决天道轮回和天命人事的问题就是他的学说核心。他借助术数的五行生克,构筑起了天命轮回的政权交替说。 这个学说有什么用?信奉拳头的霸主们或许一开始并不在意,但当他们坐拥天下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秦始皇统一了四海,紧接着他就需要明确自己的法统。秦称水德,而说周是火德,水德替代火德是天经地义的。这用的就是邹衍的学说。但是事实上,秦称自己是水德,尚黑的历史在王天下之前。而上从黄帝,下到秦的历史中,帝王谱系从来是淆乱的。要建立一个整齐的帝王天命轮回说,就必须重新整理历史。 完成这个工作的,是以辅佐秦始皇而自认自己是圣人的吕不韦。他第一次在他组织编撰的著名著作《吕览》中,完成了这一历史谱系的规划:
但秦灭亡了,天命再次转归。起先,汉并没有确认自己是土德,这说明汉的统治思想建设还没有完成。等到了汉武帝,终于完成了。这其中的文化建设,跨越了好几代帝王,他们搜罗天下书籍,汇聚先秦遗留各家学说,结局却是众说纷纭,又成了百家的争鸣的状态。整齐天下学说成为了空前重要的历史任务。 整齐思想要依靠传承了思想的士,但是士也凭借自己的学说,制衡帝王的意志。春秋战国既是争霸的历史,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历史。思想鼓动争霸,思想又借助天道说话,否定王权的合法性。始皇称帝,思想说他是水德,是合法的君主。始皇死去,他们又说他是无道,是失德之人。帝王+圣人,帝王是权力的中心,但帝王的合法性却由圣人借助天道来说了算。 秦始皇骂过一次娘,在侯生和卢生偷跑了以后。他说: “我招揽天下的文学方士甚众,为的是兴太平;答应方士如此众多的条件,为的是求奇药,结果花费巨资不说,还不念我的好处,反而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于是迁怒天下诸生,把里面那些胡说八道的抓了460多人,统统在咸阳坑杀了。 这些人是靠不住的,他们凭什么质疑我的天命! “帝王+圣人”的结构并不和谐,帝王与圣人之间的斗争,从来就没有中断。 这恰好给了方仙道者一个机会。他们的学说里面,帝王可以自己成仙,成真人,成了真人,自己就是天命,何必再受这样那样的解释。 所以,仅仅武功盖世还不够,仅仅善于治理国家还不够,还必须超越普通之人,而成为真人。让自己本身与天道、与天命一体! 天命何在?天命即我。昔秦皇汉武,无不如此认为。
|
|
来自: zhangshengli86 > 《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