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一个学堂和一部书的寻觅
——我收藏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大约是在八、九年前吧,在潘家园第一次看到《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一函八册。但当时的兴趣只在相对的“善本”图书,对这种启蒙读物并没在意。待到去年第二次在我们当地市场上看到时,却只是散册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了,而这时却才发现了它的精美绘图。才想起去寻觅、搜集,然而已经是很艰难了。
对《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的“澄衷”二字,当初也未解其意,窃以为是出自“四书五经”一类的经典名篇,亦或是其它自己并不熟悉的典故。后来费了很大的周折,才明白原来这“澄衷”二字却是取自人名“叶澄衷”先生。

叶澄衷先生小象
叶澄衷(1840-1899)浙江镇海人,是著名的宁波商团的先驱和领袖。叶先生幼时家贫,青少年时却能从油坊学徒、杂货店店员的出身,而靠商贩身份结交了一些外商,后靠经营五金零件起家。青年时的叶先生为人忠厚、勤俭、有诚信、擅革新,奋斗十数年遂富甲一方。继而投资金融业,在上海、杭州、镇海、芜湖、湖州等地开设票号、钱庄,鼎盛时竟达百余家。再后又兴办实业,遂成巨富,涉足社会名流,进而热心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在家乡和上海分别设立慈善救济机构。
1899年叶澄衷先生病重,回顾幼时,常念及少时失学之痛,决定在上海虹口唐山路捐置土地30余亩、现银10万两,兴建中国第一所私立新式学校(洋学堂),冠名为“澄衷学堂”。
学堂正式开学时,叶先生已病故。大清学部以光绪帝御笔匾额“启蒙种德”为追思。
为缅怀叶澄衷先生,“澄衷学堂”第一任校长刘树屏先生,将叶先生嘱托编著的“蒙学堂字课图说”定名为《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刘树屏先生小像

刘树屏(1857-1917),字葆良,江苏武进人,光绪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澄衷学堂”第一任校长,后任安徽芜湖观察使、南洋公学总理、津浦路南段总办等清廷要职。辛亥革命后隐居为前清遗老。擅长诗词、楹联,曾为“澄衷学堂”作联:
昔以孤幼旅寓申江自伤老大无成有类夜行须炳烛
今为童蒙特开讲舍所望髻年志学一般努力惜分阴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为澄衷学堂印书处自行刊印的石印刊本,供幼童发蒙之用,有汉字辞书功能。全书共收录汉字3291字,另附216个同音、同义的异体字(附在3291个正字之内)每字均以反切法标注读音,再详解字义,并列出应用举例,对初学汉字者颇有裨益。此书精彩之处尤其在于书中刊有插图762幅,分布各卷,有地图、人物、花鸟、建筑、器物逐一不等,大小不一,大者半框、小者半框六福。作画署名“苏州吴子城绘图”。编著者刘树屏先生在《凡例》中说:“……非图不显者.均附以图.或摹我国旧图.或据译本西图.求是而已”。由此而知,所谓“苏州吴子城”或并无此人,只是在编书时或临摹已有旧图或外来的西方图画。而假托的“吴子城”,系旧时民间对苏州城中“内城”的习惯称呼而已。
下图采自“孔夫子旧书网” 
以下各图为本人拍摄自藏图书:












笔者认为《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所临摹的旧画多为《点石斋画报》风格。
《点石斋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由上海《申报》附送,每期画页八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创刊,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停刊。参与《点石斋画报》绘画者有吴友如、张志瀛、周权香、顾月洲、周慕乔、田子琳、金桂生、马子明等20余人。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出版后,由于该“图说”不但展示了本土历代所传承的文明,还吸收和传播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遂以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成为当时红极一时的小型百科全书。并成为与清末学部所颁发的,维新派商务印书馆印行的“新学制课本”所抗衡的唯一传统课本。《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自刊印以来至清帝退位的十余年间,曾有多家书商翻版刊印。直至民国初年该书被压缩至一千四百余字,缩编成《国民字课图书》仍有大量印刷发行。

1902年秋,“澄衷学堂”第一任校长刘树屏先生出任安徽芜湖观察使,校长一职由总教习蔡元培先生代理。“澄衷学堂”从兴办至1949年的五十年间,先后培养了数千学子,其中有李四光、胡适、竺可桢、丰子恺、夏衍、袁牧之、李达三、钱君陶等一大批著名人士。
题外话:胡适、竺可桢曾是同班同学,竺可桢少年时身体羸弱,一次胡适在背后与同学说,竺可桢可能活不到20岁,这话却恰巧让竺可桢听到了,极为震惊。从此注意锻炼身体,最终活到84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