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沈颢《秋日山居图》

 艺苑小屋蓉 2015-07-21

明代沈颢《秋日山居图》

沈颢《秋日山居图》,水墨纸本立轴,纵104 cm 、横38cm。款题:“秋日山居图(篆书)。庚申新秋仿洪谷子笔,石天老叟沈颢写。”钤“沈颢之印”白文印。题识中所及“洪谷子”,乃五代北派山水先驱荆浩。荆浩(约850—约923),字浩然,隐于太行山的洪谷,因此自号洪谷子,隐于太行山,朝夕观察山水树石的变化,分析总结了唐人山水画的经验,创立了北方水墨山水画派,著有山水画论《笔法记》。是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相结合,绘秋日之山景,立壑突兀,伟岸雄奇,树木植被,苍茂相替,泉水流淌,下汇成溪。溪畔林下,茅屋两间,一雅士于内或思或吟,恍恍置身于世外。描绘出秋色寥廓而又富含生活气息之境界,既有强烈的震撼力,又耐人细细品味。构图布局尽得其当,彰显深远、奥妙、飘逸和幽瑟。画法则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山与树皆以秃笔细写,笔如篆籀,苍古之甚。全幅以水墨画出,淋漓发挥出水墨画之长处,神韵非凡,风格标新,颇具荆浩“有笔有墨,水晕墨章”之神髓。借用黄公望诗:“天高气萧万峰青,荏苒云烟满户庭,径僻忽惊黄叶下,树荒犹听午鸡鸣。山翁有约淡真诀,野客无心任醉醒。最是一窗秋色好,当年洪谷旧知名。”来诠释此作,当不为过。

此帧左下角分钤“崇祯人宝藏印”和“林赋家藏”两枚朱文印,右下角钤“福庵藏画”朱文印。轴首有容庚题签:“沈颢秋日山居图。容庚题”。前两枚鉴藏印,限于手头资料,无从查证,而后一枚“福庵藏画”则为近代著名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王褆之鉴藏印。王褆(1880-1960),原名寿祺,字维季,号福庵。又号屈瓠、罗刹江民,自称印庸,七十后号持默老人。浙江杭县人,久居上海,斋名为麋研斋。篆刻融皖、浙两派之长,布局喜匀称平稳,气韵淳朴茂密。光绪三十(1904)年,与叶铭、丁仁、吴隐在杭州西湖旁孤山创设西泠印社。容庚,(1894-?),字希白,号颂斋、善斋,室名五千卷金石画室、宝蕴楼。广东东莞人。少时得舅父邓尔雅指教,习书法、篆刻,后师从罗振玉研究古文字。为近代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工书法,尤精金文,苍蔼蕴藉,兼擅篆刻。沈颢《秋日山居图》得两位大家珍藏鉴题,其珍贵程度自不一般。

尤应提及的是,沈颢此帧《秋日山居图》款属“庚申新秋仿洪谷子笔,石天老叟沈颢写”。生于1586年的沈颢在世的第一个庚申年是1620年,时年34岁,正值壮年,不可能以“老叟”自居,再看其落款笔法之纵恣老辣,尤其是篆书“秋日山居图”五字,极为苍古,还有图绘用笔用墨,笔意挺秀,点染清妍,亦全是画史所称晚年之特点。再与前述其传世的50岁时所作《仿荆关山水图轴》,47岁时所作《闭户著书图轴》及54岁时所作《霜天清晓图》相比,更显老辣,苍朴与浑润。而后一个庚申年则是1680年,按此推算,沈颢应是95岁,所以近代学者据其清顺治十八年(1661)题陈元素《墨兰图》时,年已七十六岁,而断其卒年为1661年后,尚欠臻密。正确的卒年应自此后推19年或以上,即1680年后,也就是说,沈颢应是一位95岁以上的长寿老人。

 
明代沈颢《秋日山居图》

沈颢,字朗倩,号石天、朗道人,吴(今江苏苏州)人。补博士弟子员。沈颢生于明历十四年(1586),有关其卒年,诸多工具书均以不确来记之,近有学者据其于清顺治18年(1661)曾题陈元素《墨兰图》(现藏故宫博物院),而推断为其卒年为“1661年后”。然今据沈颢庚申年秋所作《秋日山居图》,其卒年应在1680年后,亦即其卒年应在九十五岁之后(详见后述)。沈颢风仪轩举,博雅多闻。早年薙发为僧,中年还俗。能诗歌,精古文辞及书法真行篆籀,更精绘事,深究画理,其论画源流与董其昌相同,著有名著“画尘”,与董其昌之“画眼”堪称伯仲,难分轩轾。作画主张师自然而法古人,提倡临摹古人不在形似而在神会,“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是其创见。善写山水,笔墨秀润雅逸,立壑奇突,秀骨天发,高格清标。小景淡远清旷,画风近沈周,每自题句,多作韵语。晚年笔意挺秀,点染清妍。沈颢作为明末清初一大家,而未被后人所传承,盖因其画论被董其昌所掩,而画名有被沈周所掩之故。传世作品有天启元年(1621)作《山水十二段图》卷,现藏沈阳故宫博物院;崇祯六年(1636)作《仿荆关山水图》轴、十三年(1640)作《霜天清晓图》藏上海博物馆;《山水册》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著有《画尘》《画传灯》《枕飘》《焚砚》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