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蠡复国战略之经济改革四策

 无涯_鸿 2015-07-22

  背景:公元前494年,勾践听说吴国日夜演练士兵,准备向越国报仇,打算先发制人,再来个檇李大捷。南阳人范蠡力谏: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勾践不听范蠡劝谏,执意出兵。后来越国遭遇会稽山大败。勾践应范蠡请求,答应两年后携带妻子入吴国当三年奴隶,而吴王没有听伍子胥“今不灭越,后必悔之”的进言,罢兵而归。五年后放虎归山。

  战前,因吴越社会风气、国家形势都差不多,但越国军事实力明显较弱;战时,越国被打到投降,又有战争赔款,战后越国必元气大伤。那么如何范蠡如何能帮夫差复国呢?范蠡提出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二十年战略,就越国当时的国贫民穷,又如何能在短短十年间恢复经济并全面超越吴国呢?

  范蠡展现出了他卓越的经济能力,提出了四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改革四策:

  一、形成专业的产业经济分工:就是把全国各种产业如粮食、畜牧、水产、铸剑、练兵等集中起来,建立基地,提高效率。较之管仲与朱元璋的改革,优于是把产业进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保持人工作的积极性,而管仲与朱元璋是把人进行分类,分成工农士商,子子孙孙都只能子承父业,长久下去,人必然丧失工作的积极性。

 

  二、调节粮食生产:在两千多年前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如何能快速提高粮食的产量呢?一般人想来,无非是增加农民、开垦土地。而范蠡却不这么认为,他那时就发现了经济的本质,在市场上有一双无形的手,调整价格与供求的曲线,粮食的价格不是越高越好,太高容易导致通货膨胀,也不是越低越好,太低农民就没有了积极性。一担粮食在30算~80算(算为古代计量单位)之间调控最好,这样既能保证粮食大面积生产,又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那么如何能做到调控粮食价格呢?

  范蠡提出了国储粮政策,如果今年遇到天灾,粮食欠收,粮价必然上涨,那么国家就把储存的粮食放出来,保证市场正常需求量,稳定价格;如果今年粮食大丰收,粮食必然下降,那么国家便出面收走市场上多余的粮食,稳定价格。

 


  三、发现经济周期:范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认真研究经济周期的人,他建了个46丈的观星台,用天象来研究经济周期。如果今年木星在金这个位置,粮食必然大丰收;木星在水位上,粮食收成非常差。通过这些观察,范蠡发现,六年可能会有一次大丰收,再六年可能会出现旱灾,十二年之内会出现一次大灾荒。当发现周期后,便可以解决供求问题了。

 
 

  四、利用供求规律:东西多了自然便宜,东西少了自然贵。商品的价值与供求有关。利用这种供求理论,范蠡提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就是大旱就去造船,大涝就去造车,因为通过前面的经济周期可知大旱之后可能出现大涝,形成“人弃我取,人与我弃”、当别人贪婪时,我就要感到恐惧;别人恐惧时,我就要贪婪的思想。

 
 

  经过十年的经济改革,十年的征战,越国终于灭掉了吴国。当所有人都觉得范蠡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他却事了弗身去,继续三聚三散的传奇故事......

(注:此文章内容与图片是摘录《吴晓波频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观看其视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