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斗

 覡先生藏书馆 2015-07-22
  

               禮斗祈安, 齎醮

 

              

              

 
 
                                                禮斗祈安

     
    五斗星君是道教所敬奉的神祇,世人對星宿崇拜而延生的神祇。與人的生死禍福有關, 道教認為人的生死魂魄來源與歸宿,都在於「斗府」。所以人懷胎: 第一個月稱之「胞」.第二個月稱為「胎」.第三個月稱為「魂」.第四個月稱為「魄」,故有本命元神.魂魄.精神力之說。 都是受斗極陶魂鑄魄之功,人死後亦歸宿於北斗,故人羽化昇真喻稱為「星沉北斗」。相傳北斗星君掌解厄延生,南斗星君掌延壽度人。 人的魂魄來源與歸宿均在於-斗府,斗即是人的本命元辰。每個人的性命五體,因出生之年干支的不同,而分屬於北斗七星君所管轄,稱之為本命星君。若能在本命日齋醮祈福,必受本命星君庇蔭保佑,而能常保天年。 

    民間習俗,每當大型法會,有人會到宮壇寺廟參加拜斗添福添壽。 參加拜斗即是拜自己的本命元辰,可使元辰更加光彩、移凶解禍、消災改厄、祈安賜福、闔家平安。

        

                                      玉皇上帝

                   

                                              斗 姥



「補龍謝土」科儀中,常以白米堆成龍身,稱為「米龍神君」,安置在神壇主座,由道士開光象徵五龍旺土、奠定龍神。在完醮當天子夜,要將白虎煞送出境外,將火煞遠遠送出,福醮儀式才圓滿完整。

 
                  ↑供奉二十八星宿及文武六爺的法壇。

            

     

      

     

      

     

    拜斗又稱“拜星”、“禮斗”,是道教為消災、祈福、延壽舉行的齋醮儀式。因此世人乃以“禮斗”的科儀方式祈求“延壽賜福”。 祈安禮斗法會中,一般廟宇斗燈是由油燈、米斗、斗燈傘以及安奉在斗米上的多種法器,斗燈乃「米斗」盛裝米粒,點燭,斗內斜插兩支木劍,中央置一面圓鏡及剪刀、竹尺、銅秤、英盤、銖錢等,俗稱的「七寶」。並在桌前供牲醴祈福。

 斗光煥采大圓鏡,以返照本命大放光采,除去邪魔;青龍 桃木七星劍,斬除不祥,護其身形;朱雀鳳凰朝儀剪,以斬斷葛藤,去除邪祟;白虎戥點兩生秤,上合天心,下符百姓;玄武天蓬大法尺,取道尺 以量深淺,領神兵鎮威。將米盛斗中,上插各種器物,由點燃油盞長明而成的斗燈,寓借米與燈的功能。米代表宇宙萬星。在祈安法會期間要維持斗中之燈長明不滅;含生生不息,煥采元辰之意。至於圓形的米斗寓有大地載生萬物之意 ,斗中滿滿的白米象徵生命綿綿不絕。而斗燈傘,也稱彩傘或涼傘,象徵蒼天覆育萬物。斗燈及斗中法器均蘊含奧妙的道理,引申在待人處事上,需秤知輕重,度量善惡。

    斗燈於法會結束後,信徒可請回家裡,據說可以驅凶避邪,並使家庭平安、個人元辰光彩。

              

   (一)斗體:圓形的米斗,有大地載生萬物之意
   (二)斗傘:(斗帽)代表眾徵蒼天履育萬物。
   (三)米:象徵天上星辰與生命生生不息,綿綿不斷之意
   (四)尺:代表青龍(屬木位東方)。
   (五)秤:代表白虎(屬金位西方,其秤花如虎尾)。
   (六)剪刀:代表朱雀(屬火位南方,其型狀如鳥嘴)。
   (七)鏡子:代表玄武(屬水位北方,其型狀如龜蛇合體)。
   (八)七星劍:代表(斬除不祥護其身形)。
   (九)斗燈:代表元辰光彩(所求如願)。

    以上之尺、秤、剪刀及鏡子代表天之四靈。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拜斗,其淵源於漢朝,據《北斗星君賜福真經》《南斗君延壽真經》記載: 太上老君於漢桓帝時,先將此二真經,傳授 張府道陵天師。於是 張天師將此二真經教世人誦念,以求消災解厄,增福壽。南、北斗星君都是掌管世人生死壽夭富貴吉凶之主要星神。故古人消災、祈福、治病、延生,常向南北斗星君祈求。

   祈安大法會也就是俗稱的「禮斗」、「拜斗」,淵源於漢朝,始創於張道陵張天師,是一種祈祭北斗星君、南斗星君,以為信眾消災解厄、延生長壽的科儀。由於祈求閤家平安、國泰民安,所以又名之為「祈安大法會」。
 
  《北斗星君賜福真經》載:「嚴置壇場,轉經齋醮,依儀行道,其福無邊。」又《南斗星君延壽真經》載:「能依吾教法,謝已往之非,補將來之短,洗滌眾災,拜迎百福,唯在嚴潔崇敬,罄志投誠,必獲度世之仙道,共日月之同年。」因此,藉由拜斗科儀,改過遷善,懺悔消災,當得 北斗星君賜福、 南斗星君延壽。 

    一般廟宇為廣開方便,普渡濟世,大部份於春、秋兩季,為信眾舉行祈安禮斗法會,即俗稱的拜斗。 除了沿襲古代春、秋兩季祭祀大典的傳統,更深深蘊涵 關聖帝君「讀春秋行大義」的寓意。春季祈安大法會於農曆三月一日至九日舉行,秋季祈安大法會則於農曆九月一日至九日舉行。共九天,有中天梵氣斗姥元君、北斗、南斗等共十三個斗燈首,各有主祀尊神及護佑職掌, 及中斗祈安首、東斗祈安首、西斗祈安首、南斗祈安首及北斗祈安首。

     拜斗期間按拜斗人生辰八字點燈開斗,天壇經文社及女誦經團齋友誦讀經典,替斗主祈求賜福消災、延年益壽;為國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為工商企業祈求萬商興旺。

      

【斗燈名稱】     【主祀尊神】        
   斗姥首斗主  斗光煥彩壽工福海圓明斗姥元君   
   中斗首    三辰拱照中斗大魁保命星君     
   東斗首    紫氣東來東斗主算護命星君     
   西斗首    西庚獻瑞西斗記名護身星君     
   南斗首    南極星輝南斗延壽度人星君     
   北斗首    北極輝煌北斗本命延生星君     
   三清首    元始天尊 靈寶天尊 道德天尊   
   三官首    天官賜福 地官赦罪 水官改厄   
   天師首    嗣漢正一真人(張府天師)     
   文衡首    文衡聖帝             
   文昌首    文昌帝君(梓潼)         
   福德首    福德正神             
   中斗祈安首  祈祐平安 延生降福        
   東斗祈安首  祈祐平安 主算護命        
   南斗祈安首  祈祐植福 延年益壽        
   北斗祈安首  祈祐康泰 賜福消災        

 

齎 醮 







     建醮是民間最盛大,最莊嚴最重要的信仰祭典,一般在寺廟落成時,所舉辦的叫慶成建醮,落成若干年後,再舉辦的收尾慶典叫圓醮。 醮,乃祈神祭鬼,求福的儀式。 《昭明文選》謂:「醮諸神,禮太乙。」,當道教泛神信仰跟隨漢人移墾來台後,由於閩地風俗信鬼好祀,於開拓之際多有因渡海、瘴癘、械斗而死的,為超渡這些無主孤魂,建醮的目的遂兼祈神酬恩與施鬼祭魂。

     道教專屬齋醮儀式,可分為禳災祈福的清醮與超度亡靈的幽醮兩大類。在齋醮進行中,法師通過完成存神存想、踏罡步斗、掐訣念咒等系列特定行為,調動自己元神,降真致聖,進而陳詞進表,請降天恩。

    





   神壇法事 又稱陽醮,為活人所做,其目的是保佑人口平安、消災延壽,祈神速禳禍、五穀豐登、生意興隆等。內容為開經:步虛詞、誦《三茅真經》、《太上清靜經》、《天師寶誥》、《葛仙翁誥》、《許真君誥》、《三清四禦誥》、《三茅誥》等。“懺”:詠香贊、頌聖號、三禮、發願、向來、送懺、詠回、向鶴、回向文。“發符”。

   早朝,請聖:步虛詞、焚香、稱法位、呈文、詠灑淨咒、高功做功、開啟、修齋、請聖、迎鸞接駕、稱職、奏請安位。

   午朝,上表:法鼓三通,樂隊秦樂《花子笑和尚》,高功持圭捏訣開壇,龍虎二班4人分別列壇前左右,各持鑼、釵、鈴、木魚等法器,高功參拜五方(捏訣存思五方五帝尊神)運三諱,步三合(剔三請訣至香案前下跪)、三上香(禦案前默念焚香咒,存禮三寶),焚第一道符(念焚符咒)、再運諱(大茅君盈諱),至此樂曲終,高功匍匐罡壇。司鼓舉各禮師存念如法,高功立於壇前、眾詠和、高功舉衛靈咒、請稱法位、宣疏、頌聖號呈文、宣詞(表白詠誦三茅詞)、司鼓舉華夏頌(高功同時發爐、上本位香)、焚第二道符、發符。焚第三道符、召將、宣送、熏表詠開天符誥、出詞、唱斷罡符、焚表、回壇、唱頌三茅聖號、禮經(按人各恭敬)、發願。至此進表法事結束。

   晚朝, 送神,法事完畢,將所請之神送回原位。





  度亡法事  又稱陰醮幽事。為超度亡靈,撥度苦難所做。包括:放焰口(有鐵罐科、蓬壺科、 斗姥科、仙翁科)、破血湖、跛地獄、過仙橋、施食等。來茅山道院朝山進香的信徒中,還有要求做三茅表的科儀,這是最具有茅山特色的齋醮科儀。它頌揚三茅真君上清派諸宗師的業績,將茅山這座神仙洞府壯麗景致及其雄偉氣勢通過表文展示在人們眼前。

    一般民間所做的醮有祈安醮、慶成醮、王醮、神明誕醮、水醮、火醮、中元醮、收醮、開光醮、海醮、漁醮等等,而醮期也因建醮天數的不同而分成一朝醮、二朝醮、三朝醮、五朝醮、七朝醮等,據說醮期最長的有高達四十九天的四十九朝醮。 整個建醮祭典,通常要備齊解火厄的火醮、解水厄的水醮、解除瘟疫的瘟醮,以及為各地居民祈求平安的安醮、普渡……等程式,每項祭典均敦請道士(或法師)來主持,人數約三至五人為宜,期間以五朝五日醮居多。





                                     ↑羅天大醮

 

 

   道教祭禱儀式。其法為設壇擺供﹐焚香﹑化符﹑唸咒﹑上章﹑誦經﹑讚頌﹐並配以燭燈﹑禹步和音樂等儀註和程式﹐以祭告神靈﹐祈求消災賜福。各種齋儀有其特定對象與目的。如金籙齋救度國王﹐黃籙齋救世祖宗﹐明真齋懺悔九幽﹐三元齋首謝違犯科戒﹐八節齋懺洗宿新之過﹐自然齋為百姓祈福。

    道教的儀軌亦稱科儀,每一個醮典或齋會都包括了若干種科儀及經懺,最常見的科儀如升燈揚幡、玉壇發奏、啟師請神、開光點眼、宿啟、捲簾、分燈、進表、朝斗、朝科及開路、沐浴、破獄、遊詣、祭橋施懽等等不勝枚舉。而醮科亦有清、瘟、水、火、土等的區別,分門別類均有定制,俗稱之三朝醮、五朝醮則係指舉行朝科次數之謂,朝即朝禮之意,科目也很多,但仍以早朝三清、午朝上帝、晚朝青玄為主體,亦有以早朝普化晚朝天師的,係以醮會範圍而異的。 道教以醮會為主要教典,其目的在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因此設醮鹹被視為大事。依據古制建醮設壇尚有「醮分三階,壇分九等」的規定,不可任意僭越; 
  
上階三等為國君所設幡立國門之上; 
上階上等醮稱為普天大醮,壇稱順天國興壇,設三千六百星辰聖位,行科四十九晝夜。 
上階中等醮稱周天大醮,壇稱延祚保生壇,設二千三百星辰聖位,行科三十晝夜。 
上階下等醮為羅天大醮,壇稱祈穀福時壇,設一千二百星辰聖位,行科十二晝夜。 
  
二階三等為文武公卿群僚所設,幡立部門之上; 
二階上等醮稱通天大醮,醮稱黃籙延生壇,設六百四十星辰聖位,行科九晝夜。 
二階中等醮稱祈天大醮,壇稱黃籙慶壇,設四百九十星辰聖位,行科七晝夜。 
二階下等醮稱保禳大醮,壇稱黃籙卻邪壇,稱星辰聖位三百六十,行科五晝夜。 
  
三階三等為卿宦士庶所設; 
三階上等醮稱延壽醮,壇稱贖命壇,設二百四十二星辰聖位,行科三晝夜。 
三階中等醮稱降裕醮,壇稱集福壇,設一百二十四星辰聖位,行科三晝夜。 
三階下等醮稱保護醮,壇稱卻災壇,設八十一星辰聖位,行科一晝夜。由此可知道教建醮制度之嚴謹,及主持高功(大法師)之道行都不可能一蹴而成。 

   另有煉度的齋法分為以下五懽:玉宸懽(度人)、鐵懽(度鬼)、水懽(度水亡)、火懽(度火死)、血懽(度凶喪)。不論齋儀或醮典,以其範圍而配置科儀及經懺,均有定制,大凡建醮修齋,為求完美圓隆,多有開誦「道品經」、「霞品經」及「桂品經」以求其完整,道品為神霄真言,霞品是紫府秘笈而桂品則係文昌規範,而在文書上至為講究,不但有上行下行的分別,還有榜、表、疏、悃、函、牒、剳、引等等種類,都是其他宗教所欠缺的,一時也無法詳盡介紹。

    醮儀的主旋律是朝科,朝科有四,早朝、午朝、晚朝及宿朝,亦即清晨、午間、傍晚及深夜,各有啟請及科儀經懺,一日之內可以完成。這一韻律由一天擴大為多天後,一來節奏轉而舒緩,又則增添經懺以富麗之。道長表示五朝科即四朝科再增加登臺拜表,然而細究南莊醮典,不僅如此。其一,首日儀式開始係以禮斗法會的形式行之,複雜度初步增加。其二,第二至五日分別為早午晚宿四朝,各日上午誦讀四朝科儀之經書,下午則主誦懺文,複雜度再增。其三,各日晚間皆有科儀,首日祝燈延壽,等於是斗燈法會之尾聲;次日解冤釋結;三日蒙山普濟,亦稱小普;四日為禁壇結界;第五日為登臺賑濟,亦即正式的普度。晚間這五日的科儀再度增加醮典的複雜性。

   道士做齋蘸法事,又稱為做道場。歷來法事的名目繁多,禮儀各異,再加上道門內派別不同,南北地區民俗也有差異,所以道教的齋蘸法事沒有統一的模式。在道場上,道土們有說有唱,有音樂,有宗教舞蹈,根據法事需要、經文內容,在殿堂上下做一些簡單的行禮、叩禮、巡迴轉經等動作,猶如演出一場歌舞劇。然而這裏面也有嚴格的道教齋儀規範與制度。

   建醮期間應該全面齋戒,所以又有「封山禁海」的規定,也就是禁止漁獵的意思,至於對神的供品,僅須以四喜五果及四供養、六供養、七供養或十供養,絕不主張殺豬宰羊的,四喜就是「茶、酒、麵、飯」,四供養就是香、花、水、燭,以香代表「無為」,花代表「自然」,水代表「清淨」,燭代表「順化」,以表達「清淨無為自然淨化」的基本教義,七供養即是香、花、燈、荼、果、食、樂,十供養就是香、花、燈、茶、果、荼、食、寶、珠、衣,而不以「血食」敬神的。俗諺以「和尚不拜斗,道士無焰口」為道佛二教在儀式上之基本差異,向為二教教徒所遵守,近年似已漸趨混用。 

   玉皇大帝是道教尊崇的三界最高神尊,其禮醮儀式倍受高道大師重視,規格逐漸成為諸品科儀之最。高功道長要在眾人注目下,登上天界,親奏玉帝,而後進行午供。由於受派系以及地域影響,玉帝朝儀至今已演繹出南宗北派的許多版本。參加法事的道士,必須會吟誦經文,熟悉經文中的咒、贊、偈的唱法,以及律令、禁戒的念白。在正統道教齋蘸法事中,道場法師們巡迴、禮經、拜神。應有一名高功大法師,帶領道徒行禮拜揖,並作讚頌;副職者引導信徒在道場中的進退拜揖。齋醮音樂是體現道教“崇聖敬神”思想,渲染齋醮科儀的宗教音樂。其吸納先秦時期的巫祭音樂,雛形於北魏年間,後在唐玄宗、宋真宗、宋徽宗、明太祖等帝王的親自參與和推崇下,取得較大的發展,至今已形成具有民族特性、曲牌豐富、膾炙人口的道樂體系。齋醮音樂分為陽韻和陰韻。莊重典雅是陽韻,常以贊禮神明為主,優美的旋律可以滌除世人塵慮;陰韻則刻意營造一種傷懷的氛圍,曲調淒涼哀婉,令生者為亡靈戚戚。盛傳於世的《太極韻》以凝重肅穆、超凡絕俗表現,將人帶入一種杳杳虛空境界。輕靈舒緩的《文辭》讓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雲際之間。悠悠哀哀的《幽冥韻》,則反映出太乙救苦天尊的慈悲至愛精神。在《返魂香》裏,一憫三歎的背景音樂,襯托出韻詞之中警醒人生的思想內涵。

    醮壇不僅講究巍峨華麗,無論彩繪、紙紮神像,都是民間藝人最精心的傑作。通常廟宇搭建醮壇分為公壇和私壇,公壇即是廟宇出資搭設者,約有玉皇壇、觀音壇、福德壇、天師壇等;私壇由信徒出錢搭建,計有贊壇、主普壇、主會壇等,分別架設於主廟為中心的東、西、南、北、中各通衢要道附近的廣場上,醮壇名稱由廟方執事人員開會抽籤決定,其中玉皇壇最具規模,常由廟方組籌備委員會商討後決定。 

   醮壇的工程多半四、五層樓,最底部是寬大的基座,設有神龕,安置各壇所供奉的主神以及陪祭神明,神龕內懸掛繪製的神像,俗稱「道場畫」。 第二、三、四層為龍柱、圓柱、八角柱、牆柱等,柱面上飾以蟠龍、飛鳳及其他珍禽異獸,象徵迎祥納福之瑞兆,各柱與柱間有許多間格,由匠師裝設「電動機關」人物,內容取材自詩、詞、曲賦、小說中的歷史名人,充滿「教忠教孝、居仁達義」的勸諫意味。夜晚時分,藉由現代科技及乾冰技術,將這些人物故事映現光幕之中,極盡聲色之娛,也點綴得宛如不夜城之光彩奪目,令人徘徊留連。 

   醮壇最高層的壇頂,華麗豐彩,美輪美奐,屋脊剪黏,交趾陶五彩繽紛,璀璨絢麗。此外,匾額、對聯楹句的題辭,頗具特色,增添人文氣息的綴飾效果。 在主醮壇正中央也設置有噴泉、假山流水、花卉造景藝術,點綴其間。 虎、獅頭,用以驅邪制煞,具消災解厄之表徵,吉慶(以馨牌表示吉慶、財源廣進)、福壽(以蝙輻為福、蟠桃表示壽)、有餘(以鯉魚為代表)、富貴(以牡丹花代表)等,這些彩繪,均經過精心設計及規劃,常引來大眾的目光及讚譽。 

   作醮搭建醮壇,是一項非常專門的行業,醮壇搭建完峻,先由道士沿途敲鑼打鼓,隨後跟隨各壇斗首人員,執香祭拜,到了醮壇,道士用符水清淨五方,再誦經禱祝,恭請主神登壇安座,安座之後,醮壇便是聖潔之地,閒人勿近,並另設專職人員守護及奉香敬果等事宜。 
  
    羅天大醮是道教大型儀禮。 盛極隆厚的羅天大醮,需搭設九壇奉祀天地諸神,上三壇稱普天,由皇帝主祀,祀三千六百神為,中三壇各周天,主公卿貴族祀之,設二千四百神為,下三層為羅天,由人民供祀一千二百神為,醮期長達七七四十九天,並分七次舉行七朝醮典,醮科包括福醮、祈安醮、王醮、水醮、火醮、九皇禮斗醮以及三元醮等。

  羅天大醮不僅祭儀隆重,醮期長,普渡區內更要用五色布遮天,內壇或外場都隆重莊嚴,所耗費的人力、物力也超出一般醮典十倍以上,加上普天又須皇帝主祭,封建社會時代,民間少有能力建此大醮。

   羅天大醮一護國佑民、二延壽度亡,三消災禳禍,四祈福謝恩。另外還有金籙大醮,玉籙大醮、黃籙大醮等大型道教儀式。唐以後,歷朝不少帝王每逢國有大事或大災,均召請道士在宮中或名山宮觀設壇建醮。清代以後這種大型道教齋醮活動就很少見了。 羅天大醮的主要科儀有焚香、開壇、請水、揚幡、宣榜、蕩穢、請聖、攝召、順星、上表、落幡、送聖等等。在誦經禮拜時還伴有優美的道教音樂和動作、隊形變化多樣的禹步及踏罡斗。

    湖南省道教·首屆羅天大醮,於二00八年十月舉辦為期八天的羅天大醮,香港、上海、江西、湖北、湖南和懷化市的經樂團和安徽、江蘇、廣東、福建、北京等22個省市的高道雲集於懷化市玉皇宮.

    欽安殿位於禦花園中部獨立院落內,是北京中軸線上的皇家道觀。欽安殿內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旦於天一門內設斗壇,皇帝在此拈香行禮。每遇年節,欽安殿設道場,道官設醮進表。 欽安殿為重簷盝頂,覆黃琉璃瓦,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室內外樑枋均為龍鳳和璽彩畫。殿座落於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四周圍以穿花龍紋漢白玉石欄板,龍鳳望柱頭相間,為明代遺物,屬宮殿建築石雕裝飾中的精品。其盝頂有與屋簷平行的四條屋脊,屋脊內為筒瓦過壟脊前後坡頂,正中處砌琉璃須彌座安銅胎鎏金寶頂,此種屋頂做法在大型宮殿建築上已較難見到。 欽安殿室內一直未對外開放,室內原始裝修基本完好。建築主體大木樑架等構件用料講究,為優質楠木製作,基本無明顯損壞跡象。此次修繕修復將還原欽安殿在清乾隆朝的歷史原貌。
 
   東漢五斗米道僅有“指教齋”﹑“塗炭齋”等齋儀﹐祈禱者“黃土塗面﹐反縛懸頭”﹐儀式簡單。

   東晉﹑南北朝時﹐經上清派﹑靈寶派道士之推演﹐逐漸形成整套的儀範和程式﹔出現了靈寶六齋﹑九齋﹑十二齋等不同齋儀。六齋﹐即金籙齋﹑黃籙齋﹑明真齋﹑三元齋﹑八節齋﹑自然齋。再加玉籙齋﹑上清齋﹑指教齋﹑塗炭齋﹑二皇子午齋﹑靖齋﹐即為十二齋。

   齋醮儀範程式之編訂﹐以靈寶派道士陸修靜著力最多。在寇謙之﹑陸修靜時﹐即有《華夏讚》﹑《步虛辭》出現。現存陸修靜所撰《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杜光庭《太上黃籙齋儀》中皆有步虛辭多首。

   據《茅山誌》記載﹐他曾著齋戒儀範百餘卷﹐有關金籙﹑玉籙﹑九幽﹑解考﹑塗炭等齋儀以及《昇玄步虛章》等齋醮樂章﹐今皆佚亡。現存《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等。

   杜光庭是齋醮儀範的又一集大成者﹐他收集﹑編纂和刪定陸修靜以來佚亡﹑流傳的各種齋儀﹐並新修《太上靈寶玉匱明真齋懺方儀》等多種。     

   齋醮儀範歷經唐﹑宋﹑元各代﹐隨道教的發展而盛行﹐唐玄宗於開元十年(722)及二十九年﹐詔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一所﹐每年依道法齋醮。

   唐武宗即位(840)﹐召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於三殿修金籙道場。帝幸三殿﹐於九天壇親受法籙。北宋太宗﹑真宗﹑神宗﹑哲宗﹑徽宗各朝﹐宮中設醮﹐史不絕書。真宗於大中祥符二年(1009)﹐令太常禮院詳定天慶道場齋醮儀式﹐頒諸州﹔徽宗於大觀二年(1108)﹐班《金籙靈寶道場儀範》於天下﹐令道士依法奉行。

   金﹑元之際﹐京中宮觀﹑大邑名山(如龍虎山﹑閣皂山﹑茅山等)均有設醮者。不僅正一道道士﹐而全真道之邱處機﹑王處一﹐太一教之蕭志沖﹑蕭居壽等﹐亦皆先後承金﹑元皇帝之旨而主醮事﹐齋醮遂為各派所共習。

   明代以後﹐道教轉衰﹐但齋醮仍流行於民間。

   齋醮儀式中使用了很多讚頌詞章和祭祀音樂。其中包含不少文學和音樂資料。“讚頌”是諛神之辭﹐建醮時﹐道士須旋繞香爐和燭燈﹐邊巡行邊按一定韻調口誦詞章。一般為詩體﹐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或二十二句不等。

   除道士外﹐帝王也有為齋醮作讚頌詞章者﹐宋太宗﹑真宗和徽宗等分別撰寫了《步虛辭》﹑《散花詞》﹑《白鶴讚》﹑《玉清樂》﹑《太清樂》各數十首。《正統道藏》收有真宗御制《玉京集》6卷。宋代所出《玉音法事》﹐除收有真宗﹑徽宗所制之讚頌外﹐還彙集了陸修靜以來的其他詞章﹐並附有曲調符號。近人劉師培評論宋太宗﹑真宗﹑徽宗所制讚頌稱:“雖係道場所諷﹐然詞藻雅麗﹐於宋詩尚稱佳什。”為了詠誦詞章﹐還配製了《步虛聲》之類的曲調。《冊府元龜》卷五十四載﹕唐天寶十載(751)四月﹐玄宗“於內道場親教諸道士步虛聲韻”﹐並詔司馬承禎﹑李含光﹑賀知章分別作《玄真道曲》﹑《大樂天曲》及《紫清上聖道曲》。齋醮道場為此配置使用多種樂器。先僅用鐘﹑磬以節緩急﹐後又引用管﹑弦﹑鑼﹑鼓﹐明代更採用十番鑼鼓。音樂內容相當豐富。

   醮儀, 屬於做法事或稱道場的儀式,是道教的祭祀祈禱活動。齋和醮密切關聯,在宗教活動中,齋以整潔身心口,醮以祭祀祈禱,故又稱齋醮。道教建設壇的儀式程式、宣詞上章的文書表章格式道書都有規定,稱“法事如儀”,簡稱醮儀。

 

        

    道教儀式科演,法事節目包括火醮、媽祖生日醮、以及祈安清醮。

                              



廟宇建醮、禮斗法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