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叔同与李子明

 圆角望 2015-07-22


光绪二十五年(1899),李叔同由天津到上海后不久,购得纪晓岚所藏甘林瓦砚一方。他爱不释手,自费刊印一册《甘林小辑》,以记其事。《小辑》为二十余页石印本,以曹全碑体题签。内容讲汉瓦当文、铜器、古钱、造像等,并有实物照片。年仅二十的李叔同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眼力入藏此物,且手拓原器,遍征题词,足见其收藏品位之高、鉴别能力之强。

李叔同嗜古爱古得益于天津这一文物收藏的热土及金石考古风之濡染。王翁如先生《李叔同少年轶事琐记》说道:“李叔同也喜好古物,常去当时城里(指天津)鼓楼东的古文物收藏家李子明氏处谈论并欣赏,得结识李仲可、王襄诸氏。”讲的便是李叔同少年时代与藏家李子明等人的交往。

李子明何许人也?相关资料很少。幸而当年龚望先生出资刊印津人高凌雯的《刚训斋集》,我们可从中了解李子明的生平及所好。

该书卷四《李子明七十寿序》提到,“岁丁巳仲冬之吉,为吾友李子明七十生辰”。“丁巳”为1917年。以此推断,李子明当生于1848年(按虚岁),即道光二十八年。

子明先生酷好收藏,精于鉴赏。遇到名家书画,就是再穷,哪怕典当衣物,也要设法买到。“其所栖止之处,卷轴鳞比,几案狼藉,琴之史也,砚之谱也,碑之录也,博古之图也,罔不精考周稽鉴别得其是。”据称他藏有名家遗墨一巨册,内有名臣阮芸台、陶云汀,经学家朱竹垞、孙渊如、洪稚存,文学家袁简斋、翁覃溪、法梧门等人的墨宝。李子明说:“此吾曩昔善价市得者,不敢私有,故印而行之。”一些好古之人多登门造访,请他辨别器物真仿,房内常常是高朋满座。

子明先生对天津地方文献和乡人作品尤为钟爱。一天,他在市上得到一诗卷,仔细辨别,竟是康熙年间天津著名诗人、书家张笨山未刊之稿,不禁大喜过望,惊叹“子明之于古人可谓以神契者矣”。沽上园林之胜,首推张氏遂闲堂,其时大江南北文人学者大都馆于其家,相与饮酒赋诗。子明慨慕余风,亦“辟草为圃,结茅茨为屋”,“客退则摩挲玩赏,俛仰古今,情之所至,发为歌啸,斗室以内泊如也”。

当时,除子明先生外,重视收藏、喜欢收藏,并且利用藏品做学问、写文章的人,不在少数。王翁如先生所言李仲可,乃子明先生哲嗣,亦痴迷收藏。王襄、孟广慧、方若等则更是人所共知的古器鉴藏大家。李叔同与子明先生交流互动的细节今已无法说清,可以肯定的是,李爱好古物确实受到他的影响。

津沽玩古考古之风甚盛。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清康乾以来天津就有金石考证的传统,涌现了李大拙、周焯、查礼、金铨等一批古物鉴藏家。嘉道以降,樊彬遍访古碑刻,著有《畿辅碑目》,华长卿等人有多部金石考据之力作。文人收藏作用于地方的学风和文风,李叔同的出现绝非偶然。

从李子明到李叔同,证明了罗文华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的一句话:“文人重收藏是天津的好传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