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惕肉瞤 筋惕肉瞤:是指面部肌肉不自主的抽动的一种病症。 关于本症的病因病机,多认为系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化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养,或脾失运化,湿聚成痰,阻滞阳明经脉而致。亦与风寒稽留,肝肾不足等有关。治疗上多用健脾益气,滋补肝肾,通经活血之法。 针灸治疗本病,在古籍中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提到“承泣主目瞤动与项口相引”。之后,在《针灸资生经》、《普济方》及《针灸大成》等书中都有提及。其中,《针灸资生经》描述甚为形象,指出其临床表现为“目翳,面叶叶动牵口眼”,《普济方》则有多条条目涉及本病的针灸治疗。 本病证与现代西医学之面肌痉挛相当。 【辨证分型】 (一)风寒稽留 多继发于面神经麻痹,初见耳后疼痛,继则口眼歪斜,于口眼歪斜同时,出现眼睑痉挛或口角牵动,面部拘紧或压痛。脉平或沉细,苔薄白。 (二)气血亏虚 面部肌肉跳动或抽搐,伴气短乏力,面色不华,纳呆便溏,头晕自汗,夜寝欠安。脉虚弱,舌质淡而舌体胖大,边有齿印。 (三)肝肾阻虚 面部抽动或跳动,头晕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月经不调,抽动与情绪变化有关。脉弦细而数,舌红少津。 【治疗】 (一)风寒稽留 1.治则:祛除风寒,疏通经络。 2.处方:外关、风池、颧髎、巨髎,完骨。 3.方义:外关为手少阳之络,通于阳维,风池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而完骨为足少阳、太阳之会。三穴相配可疏散少阳、阳明之风寒,颧髎、巨髎,则可疏调局部之气血。风寒祛、筋脉舒,故痉挛可解。 4.治法:外关用行气法,其方法为:首先要求环境安静,温度保持在20~25℃左右,医患双方须保持心境宁静,患者宽衣松带。先28号或30号毫针,于患侧穴区迅速进针,约5分深,针尖略向心方向斜刺,四周探寻至得气感后,轻微快速振颤,催气,使气至面部,并用慢提紧插之法约1分钟,予以留针20分钟,每隔5~10分钟,运针1次,方法相同。颧髎、巨髎二穴用泻法,刺激宜略强,留针,完骨穴和风池穴均取患侧,以左手食指压其穴之下方,右手进针1.5寸至2寸,得气后催气至同侧眼周,再用力推纳之,同时引丹田之气至右手食指,意念贯注于风池穴1分钟。然后出针。 (二)气血虚弱 1.治则:健脾益气,养血止痉。 2.处方:合谷、脾俞、气海、章门、足三里、四白。 3.方义: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取脾俞、章门为之俞募相配,以治其本;气海,为生气之海,补之以赞助元气;合谷、足三里为手、足阳明之原、合穴,取之可补中益气。四白是足阳明经腧穴,又位于病变之局部,能通调经气。上穴合用,使元气精血充盛,自能止痉熄风。 4.治法:合谷穴用行气法,法同上。余穴均用补法。 (三)肝肾阴虚 1.治则:滋补肾阴,平肝熄风。 2.处方:内关、太溪、太冲、颧髎、百会。 3.方义:太溪为足少阳经之原穴,取之滋水益肾,而治其本;太冲,为足厥阴经之原穴,可平肝熄风;百会、内关,意在安神止痉,颧髎系局部取穴。 4.治法:内关用行气法,法同上。太溪用补法,太冲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 【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第六》:巨髎,治口歪。 颧髎,治口歪眼翳动。 承泣,治口眼歪斜,目翳,面叶叶动牵眼。 《普济方·卷四百十九》:治口眼瞤动。穴颧髎。 治偏风口噤……眼瞤动不止,病右治左,左治右。穴地仓,承浆(艾如粗钗脚大。若口转□,灸七壮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