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老师带你免费学中医第一讲下

 梦之舞123 2015-07-23
每一次中医重大理论的突破和技术的革新,都与历史有很大的关系,象《伤寒论》的出现就与当时的大环境,战难、饥荒、气候变冷有很大的关系。而《脾胃论》,作者是金代的李东垣,他那个年代,也是一个非常战乱的年代。那个时候大部分人吃不饱饭,出现这种脾胃受损的情况,然后他根据大环境的治疗经验写出了《脾胃论》。《温病条辨》就离我们比较近,在清代的时候,有非常强的传染性的疾病出现,就如现在的 SARS,统称为温病。讲这一些,我只想告诉大家,中医他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是用一个简单的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我们的祖先用无数人的生命,身体健康,反复的用药临床,再用药再临床,再提升到理论,再去指导临床这样验证出来的。而且象《伤寒论》的处方,《脾胃论》的处方,《温病条辨》的处方,我们现在用仍是可以得到临床的检验的。所以有些人闭着眼说瞎话,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这是非常不正确的。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我们治疗,只能说是尽可能的治疗,还是有很多很多疾病,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毕竟医学还是不够发达。
第三大点,中医是一个伟大的医学。为什么这么说?第一个,中医是人体实验不是动物实验,他这个实验的对象更接近医学针对的这个受体和本源。再一个,他是千年反复的验证、反复的总结出来的。还有一个就是,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中国或者说东亚的人口特别多,这不是平白无故多出来的人口,其实中国古代战难饥荒特别多,而且有很多大型的传染病的流行发生。大家可以看一下资料,东亚的人口和欧洲的人口基数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差不了多少的,但为什么光中国一个国家就这多人呢?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医学做保证,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就包括这个日本的人口、朝鲜的人口、韩国的人口和越南的人口,因为他们以前都是我们大中国文化圈的一个影响区域,他们之前用的主流医学都是中医学,若没有中医学的保证,他们是不可能有现在这个人口规模。大家还可以看一下历史上的资料,在东方和西方都有大型的传染病发生,但是中国从来没有像欧洲那样一死就是几百万上千万的人口。大家千万不要低估中国古人的智慧,我们只有崇拜、学习、继承的份,象《周易》、四书五经,包括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都是和中医融合在一起,现在有哪个人能熟练的写出这样的著作来。
第四大点,中医历史概述。我简单的做了一个总结:先秦时期是一个积理的过程,汉魏时期是一个奠基的过程,隋唐时期是一个复繁的过程,两宋时期是一个梳理的过程,金元时期是争鸣的过程,明清时期是技术更加的精湛,到了近现代的中医还是在发展,中医的整个历史异彩缤纷、不可胜数。
课本上把中医理论体系的确定分了两个期,一个是理论体系的确认期,一个是理论体系的发展期。我们现在来看第一个期,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理论基础,中医的理论基础是《皇帝内经》和《难经》。在《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医经七家中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编》、《黄帝外经》和《黄帝内经》这七本书。在中国汉唐以前,书主要是刻在竹简或者写在布上面的,或是刻在木板上面,以这样的方式流传。这种方式很不容易保存,很多书籍现在就看不到了,目前保存最早的、最古老的中医理论基础的书就是只剩下《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先秦到西汉或西汉以前的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内容非常的丰富。这本书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一个基石。我跟大家简单的举个例子,《黄帝内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就是病机十九条里面的“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身上的疮、身上痒跟心脏病有一定的关系。这么一句话,可能很多人看了会莫名其妙,觉得身上痒、身上长疮跟心脏怎么搭嘎?我在临床上碰到这种顽固的皮肤病,处理后效果不明显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一点。如果摸到病人的脉象,在寸脉的位置比较虚弱,心经的脉摸不到,病人的心脏功能比较虚的时候,我就会加入一些强心的中药。加了这些药以后,再在之前的基础之上用药以后就发现,这个问题确实就变得容易解决很多。所以说《黄帝内经》里面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段落,如果研究透彻,对临床都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他不是空空泛谈,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理论,是根据之前上千年的反复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而且是和中国古代的最优秀的文化、哲学结合在一起,出现的这样一本书,所以我建议大家要认真的去看一下。这是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再一个药物学基础是《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离我们现在时间蛮久的,很多文字看似非常杂乱,但确实表述了很多药物本来的面貌,可以指导临床,这也是《神农本草经》被封为四大经典之一的原因。比如里面有一条记录术,当时没有分是白术还是苍术,说术可以去死肌。可能开始很多人不理解,后来有一位医生就发现,它和肌肉萎缩、神经元疾病都有很大的关系。神经元病最后出现肌肉感知能力非常差甚至没有感知能力,但是用上大剂量的术,就是白术或是苍术,确实是有一定的治疗疗效,这反过来验证了《神农本草经》确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籍,也是中医中药里的一个基础性的著作。
临床上的基础性著作就是《伤寒论》,原名是叫《伤寒杂病论》,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被人为地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黄帝内经》主要是理论为主,其中只有几个处方,《神农本草经》算是一个药物基础,但《伤寒论》是一个真正地从理论到实践的著作。目前很多的医家都认为只有学好了《伤寒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能力的、好的中医,才能够处理各种疑难的问题。所以《伤寒论》是学习中医的人没办法绕过的一本书,是重中之重。回头,如果以后有安排,我们还会来探讨《伤寒论》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中医理论体系确定的一个发展期。在晋朝时候王叔和编写了《脉经》王叔和是宫廷的御医,《脉经》是我们国家的第一部脉学专著。再就是晋朝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这是我们国家现存最早的针灸学的专著。然后就是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这是第一本全面论述中医病因病机的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本病因病机学的专著。接着就是唐代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本书,我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非常的厚,应该说是我们中国第一部的医学百科全书,它既有理论的部分,又有临床的部分,又有具体的药物的功效使用,所以是个非常全面的,包括了理法方药的书,这本书可以代表了整个盛唐时期的医学发展的一个最高的水平。作者孙思邈也非常有意思,他从隋朝一直活到了唐朝,对于他的年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他活了一百零一岁,另一种是说他活了一百四十一岁。不管是活了一百零一还是一百四十一,在他那个年代,这种年龄,不是真正的有非常好的医学知识做保障是不可能达到的。我们再来看一下个,南宋陈无择写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这本书对中医致病的原因做了一个总结。当然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做了一个总结,他将病因归纳为三个大类:在课本上也有打开可以看到,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饮食、虫兽、跌打、中毒、金疮等为不内不外因。这三种致病的原因不管是放在中医学还是西医学上都可以适用,他是一个长久不变的真理。刚才我说了金元是个争鸣的时期,金元时期非常出名的是金元四大家,这四大家课本上有很详细的描述。刘完素,它是寒凉派的代表,张从正是攻邪派,李东垣是补土派,朱丹溪是滋阴派。大家好像是说这四个医生是代表了不同的派别。但是我只想提醒下大家,这四名医生任何一个,他治疗疾病不是说我只用寒凉,我只用攻邪、只用补土或只用滋阴,只是说他的学术观点更偏向某一方面,或者说他在用这种治疗方法更有他的心得体会,所以大家不要说中医一定要分什么流派。应该吸取各家之长补,这样才能够不偏执,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医生。到了明代,一个非常出名的医家出现,他的名字叫张景岳。为什么说他出名,为什么他伟大?因为这个医生有一本书叫《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包括了他的多种著作,因为这个人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医家,他对之前的中医著作进行了一些总结,比如说对《黄帝内经》,因为《黄帝内经》是很多个人写的,不是某一个人完成,就显得有点杂乱,然后张景岳对它分门别类的进行了梳理后出了一本书叫做《类经》。这部书我是非常喜欢的,大家喜欢也可以参考。而且张景岳对疾病的治疗,他的学术观点非常的客观公正,没有受之前如金元四大家这些偏执的观点影响。他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主张补养肾阳与肾阴,反对以寒凉攻伐人体阳气,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在养身康复与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其中他有几个比较出名的处方:左归丸、右归丸、左归饮、右归饮。现在右归丸做成了右归胶囊,是一个温补肾阳非常好的药物。讲到明清时期,没有办法回避的还几个人,一个是明朝的吴又可,他写了第一本瘟疫病的书《瘟疫论》,第一次提出了“戾气”学说,相当于现在的传染病,在他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了不起的。后面的叶天士、薛白、吴鞠通都在他的基础上发展了他的理论,其中清朝的叶天士写了《温热论》,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学说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提出了三焦辩证理论,是中医的又一次的创新和发展。课本上还讲到了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书名叫《医林改错》但是有很多东西改了还是错的。但是他创立的几首活血疗法的处方是非常了不起的,现在活血通络治疗,可以说在每个中医手中都是一个分量不轻的诊疗方式,所以说他对近代的医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明清的医家课本上讲了这些。在民国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医生叫张锡纯。张锡纯的是河北盐山县人,他从清朝到民国,开始是参加过这个科举考试的,因为各种原因后来又改学医,学医的年龄也不轻,但是他后来有非常大的一个成就。特别是他对药物的专研的精神非常值得人敬佩。他使用的大部分中药都是自己亲口尝过去验证书本上的记载,确认这个记载的正确与否,有非常强的为医学献身的精神。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录的许多处方,都在被现在的中医使用,而且经过临床验证确实有效。而且他是第一个把中医作为主导,西作为辅从,就是说引用西医的东西来辅佐中医治疗的第一人。也有人提出说他是中西结合的第一人,但是我并不这么看。他把中医作为主体只是说把西医的部分药物用中医的一些思想去指导它,然后再用于治疗疾病,其实不管是用中医治疗也好,西医治疗也好,只要能够把疾病治好。这就是目的。
现在我讲几个课本上没有提到的医家。这个也是不能回避的,因为他们确实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与非常大的工作,一个是华佗,有一本书叫《中藏经》,有人说是有人冒充华佗的名字写的。但是华佗在民间享有非常高的声誉,可以说是人人皆知,非常可惜的是他没有留下很多的著作,他的思想在学术界并没有很大的影响,但《中藏经》这本书是非常好的书,有能力、有多余时间的朋友还是可以看看。再一个就是宋代的钱乙,他是一个以儿科为主的这么个医生,他写的一本书《小儿药证直诀》,是我们中国第一本以儿科为主的专著。宋代的成无己,他是第一个注解《伤寒论》的人,写了《注解伤寒论》这本书,我们现在用的大部分《伤寒论》的版本都是以这本书为基础的。我们要学习《伤寒论》,这个人也是无法回避的。
湖北蕲春的李时珍,大家可能都知道他是写的《本草纲目》,但是可能大家不知道他的另外一本书《频湖脉学》。《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我就不多说了,但是《频湖脉学》是一本完美的专著,非常适合初学脉诊的人学习,因为它里面的脉诊方法,容易背诵。回头学习脉诊的时候,大家可以买这本书看看,一定要把它背下来。再说一个傅山,他写了一本书《傅青主女科》,傅山又叫傅青主。《傅青主女科》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书籍,对治疗妇科疾病效果非常明显,象我现在,处理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和月经不调几乎都是用他的处方,所以如果是处理妇科疾病这个人也是不能回避的。针灸学方面,明代的杨继洲写了一本《针灸大成》。这本书代表了针灸的最高成就,一直没有人突破它这个成就。所以这本书也是学习针灸的人必须要读的一本经典著作。清代还有一名非常出名的医生叫吴谦,是清朝皇帝的一个御医。他当时是太医院的院长,他和其他的御医合著编写了一本书叫做《医宗金鉴》。据说以前在北方,很多拜师学艺的人都是以这本书为主。这本书确实是写的非常好,他既有理法方药,又有内外妇儿骨科的知识,而且总结的非常好,非常适合初学的人学习。因为他把很多的理论都编成歌诀的形式,背诵下来,朗朗上口,记忆深刻,而且当时是由代表了中国中医最高水平的御医院编写的,所以他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还是非常好的,里面的处方确实是经得起检验的。再讲一下目前非常火的一个温阳学派或者叫扶阳学派。它的理论始祖就是清代的黄元御,他有一本书叫《四圣心源》,里面家里面讲到了扶阳,还有气机升降的知识,如果你对这个温阳学派感兴趣可以先去看看这个人的著作,看他是怎么去考虑阴阳的关系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很多知名的为中医做出了非常大贡献的医家,而且留下了很多的著作。我就不可能一一跟大家讲了,现在给大家补充的都是一些影响比较大的,课本上又没有论述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其他的内容,大家再把课本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好好看一下。今天是第一次在微信平台讲课,讲的不好希望大家能够见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