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入门——第一讲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7-1)

 闪闪星1978 2011-02-19

 

 

 

 

中医入门——第一讲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7-1

 

闪闪星1978的个人图书馆”整理&收藏,http//www.360doc.com/userhome/2206147

 

 

中医入门

第一讲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二讲 中医学发展简况

第三讲 古代著名医家及其学术成就

第四讲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五讲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六讲 阴阳学说与中医学

第七讲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八讲 五行学说与中医学

第九讲 藏象

第十讲 心(附:心包络)

第十一讲 肝

第十二讲 脾

第十三讲 肺

第十四讲 肾(附:命门)

第十五讲 六腑(附:奇恒之腑)

第十六讲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第十七讲 腑与腑、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体系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的发展,学术思想也日趋活跃。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该书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结合当时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哲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科学成果,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如食管与肠的比例是135,现解剖是137,两者基本相近。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认识到血液在脉管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论》),书中内容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难经》是一部可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既解释了《黄帝内经》中较为疑难的问题,并在理论上有新的发展。如书中提出的“独取寸口”这一诊断方法,至今仍为临床所沿用;在治疗上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则,为临床立法制方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书中丰富的理论知识,使其和《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陆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的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后人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的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3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提出了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证型和分经辨证治疗的原则,所以说《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记载了40多种疾病,262首方剂。二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发展了祖国医学理论,如隋代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学说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金元时期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后人称之为“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理论源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书,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研究、补充和发展,至清代日趋完善,叶天士创立于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从而使温病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