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理论基础》学习笔记-绪论2古代四大经典和中医传承发展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6-20 发布于上海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医药实践、古代哲学思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相继问世为标志。

1《黄帝内经》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为记载生命之道的书籍。为医家之宗,医术之母,共162篇。建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医学体系。

* 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

* 内容包括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 为中医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初步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 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 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和血液在脉管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 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如食管与肠的比是1:35,现代解剖是1:37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难经》 汉代,秦越人所著

* 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

* 尤其对脉学有较详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

* 对经络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 为一部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


图片

3《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 张仲景 在《内经》和《难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而著成。即后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在《内经》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原则,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提出了六经的形证和分经辨证治疗的原则。

*《金匮要略》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凡是金刃虫兽所伤。”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

总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论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4《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
1晋王叔和:脉经,中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皇浦谧《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首次提出了交会穴。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2《诸病源候论》 隋代 巢元方 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第一次提出交会穴。

3《脉经》王叔和。我国第一本脉学专著,第一次系统全面的阐述了24种病脉的表现和病证。

4《千金翼方》和《千金备急方》唐代大医孙思邈。
中国第一部中医百科全书。第一次提出阿是穴,强调医德,大医精粹。

5葛洪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6《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代 陈无择 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即外感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虫兽、跌打等损伤为不内外因。

7《小儿药证直诀》 宋代 钱乙 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
河。

8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字守真(刘河间) 寒凉派,认为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火热论”,用药以寒凉为主。他的学术观点给温病学说的形成以启示。

张从正 字子和(张戴人) 攻下派 ,认为“邪去则正安” “攻邪论”,认为病从邪生,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

李杲 字东壁(李东垣) 补土派,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认为脾胃在人体具有重要作用,治疗当以补益脾胃为先。

朱震亨 字彦修(朱丹溪) 滋阴派,认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9命门学说 明代赵献可的《医贯》和张介宾的《景岳全书》认为命门寓阴阳水火,为五脏六腑阴阳的根本,为脏象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

10明代 李中梓 “身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乙癸同源” 主张治疗疾病应当固先后天根本。

11明代 吴又可 在《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其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不是从肌表而入。这对温病(温疫)病因学是个很大的发展。

12温病学说,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温病学理论源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书。

13清代 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4清代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并发展了淤血治病的理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5近代现代,中西汇通学派。
张锡纯,近代中医第一人。朱佩文。北京现代四大名医,施今墨。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