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医药实践、古代哲学思想。 ![]() ![]() ![]() ![]() ![]() ![]() ![]()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相继问世为标志。 1《黄帝内经》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为记载生命之道的书籍。为医家之宗,医术之母,共162篇。建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医学体系。 * 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 * 内容包括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 为中医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初步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 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 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和血液在脉管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 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如食管与肠的比是1:35,现代解剖是1:37 ![]() ![]() ![]() ![]() ![]() ![]() 2《难经》 汉代,秦越人所著 * 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 * 尤其对脉学有较详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 * 对经络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 为一部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 ![]() 3《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 张仲景 在《内经》和《难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而著成。即后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在《内经》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原则,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提出了六经的形证和分经辨证治疗的原则。 *《金匮要略》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凡是金刃虫兽所伤。”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 总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论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 ![]() ![]() ![]() ![]() ![]() ![]() ![]() ![]() ![]() ![]() ![]() ![]() ![]() ![]() ![]() ![]() ![]() ![]() 8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字守真(刘河间) 寒凉派,认为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火热论”,用药以寒凉为主。他的学术观点给温病学说的形成以启示。 张从正 字子和(张戴人) 攻下派 ,认为“邪去则正安” “攻邪论”,认为病从邪生,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 李杲 字东壁(李东垣) 补土派,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认为脾胃在人体具有重要作用,治疗当以补益脾胃为先。 朱震亨 字彦修(朱丹溪) 滋阴派,认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 ![]() ![]() ![]() ![]() ![]() ![]() ![]() ![]() ![]() 9命门学说 明代赵献可的《医贯》和张介宾的《景岳全书》认为命门寓阴阳水火,为五脏六腑阴阳的根本,为脏象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 10明代 李中梓 “身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乙癸同源” 主张治疗疾病应当固先后天根本。 11明代 吴又可 在《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其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不是从肌表而入。这对温病(温疫)病因学是个很大的发展。 12温病学说,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温病学理论源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书。 13清代 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4清代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并发展了淤血治病的理论。 ![]() ![]() ![]() ![]() ![]() ![]() ![]() ![]() ![]() ![]() ![]() |
|
来自: 幽默的数据线 > 《中医基础理论(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