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负鹏载舟 2015-07-23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乔诚_新浪博客---2010-04-12 11:15:50)


东山经

    十一、“又南水行七百里,曰诸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广员百里,多寐鱼。”

  寐鱼:郭璞云:“即鮇鱼,音味。”鮇鱼的别名也叫嘉鱼、拙鱼,用现代的叫法是卷口鱼。李时珍《本草纲目》解说得很清楚:嘉,美也。杜甫诗云鱼知丙穴由来美是矣。河阳呼为鮇鱼,言味美也;蜀人呼为拙鱼,言性钝也。丙穴之说不一。按《文选》注云:丙穴在汉中沔县北,有二所,常以三八月取之。丙,地名也。《水经》注:丙水出丙穴。穴口向丙,故名。嘉鱼常以三月出穴,十月入穴。黄鹤云:蜀中丙穴甚多,不独汉中也。嘉州、雅州、梁山。大邑、顺政诸县,皆有丙穴。嘉鱼常以春末出游,冬月入穴。李时珍是这样描写鮇鱼的形状:“状似鲤,而鳞细如鳟,肉肥而美,大者五六斤。”

  对嘉鱼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有点意思:据说清嘉庆年间,仁宗皇帝吃饭时,当吃到三水进贡的一条鱼时,觉得从未吃过如此嫩滑美味的鱼,就问侍从此鱼何名,但众人均无人能识,仁宗略思片刻,即赐名嘉鱼。由此嘉鱼名声鹊起,有钱人家凡有升迁喜事,席中必有嘉鱼助庆。

   可惜的是没有原插图,找了二张现在的嘉鱼图供参详(图1),而从(图2)中可清楚地看到嘉鱼也有二根须,很像鲤鱼吧。

        图1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图2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十二、“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浦,其兽多麋鹿。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其中多鱣鲔。”(图3)(图4)

        图3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图4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鱣鲔:鱣(音占,zhan)、鲔都是鲟类,只不过是二个品种的鱼,还是有点区别的,先说鱣吧。《尔雅注疏.释鱼》注:“大鱼似鱏而短鼻,口在颔下,体有邪行,甲无鳞,肉黄,大者二三丈,江东呼为黄鱼。”《本草纲目》云:“鱣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无鳞大鱼也。”“其状似鲟,其色灰白,其背有骨甲三行,其鼻长有须,其口近颔下,其尾岐。”据此,《中国古代动物学史》认为是中华鲟。

  我有点不同意见,鱣是鲟一类的鱼是没问题的,可我认为确认是中华鲟不如认为是生长在东北松花江中的达氏鳇更合理点。(图5)理由很简单,因为“鱣,大鱼似鱏而短鼻”,“鱏”就是“鲟”的古体字,《康熙字典》解释“鱏,长鼻鱼也,重千斤。”,而中华鲟恰恰是鲟中吻较长的一种,而达氏鳇是短吻的,其外形与中华鲟非常相似,这符合“鱣似鱏而短鼻”的说法,在地理上是东方,也与东山经相合。也就是说,鱣鱼即是现在说的鳇鱼(虽然也有说中华鲟即鳇鱼,可中华鲟除了吻长外,它是生长在长江中的,有点不合东山经的地理要求。)

          图5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至于鲔(音委,wei)鱼,它也是鲟的一种。《康熙字典》在解释“鱏”时引《玉篇》注:鱏,即“鲔也。”《本草纲目》对鲟的记述:“背如龙,长一二丈。”“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亦鳣属也。”“岫居,长者丈余。其状如鱣,而背上无甲。其色青碧,腹下色白。其鼻长与身等,口在颔下,食而不饮。颊下有青纹,如梅花状。尾岐如丙,肉色纯白,味亚于鱣,鱼骨不脆。”可见这是白鲟了(图6),白鲟是中国特有的大型经济鱼类,被列为珍贵保护动物。

    图6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是鲟鳇不分,这也难怪,这二种鱼长得有点相像,现在可以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它的嘴鼻,长的是鲟,短的是鳇。

    还有一点要特别说明的,黄鳝有时也叫鱣鱼,这是要区分清楚的,不要混同了,不过,这时“鱣”的读音为“善”。而现代鲔鱼也叫金枪鱼、吞拿鱼,是一种鲭科的海洋生物,大部分皆属于鲔属。《山海经》中所说的鲔,在古代就是指鲟鱼,是白鲟的古称,又名象鱼、剑鱼、琴鱼,也不要与金枪鱼混同了。

   十三、“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跂踵之山,广员二百里,无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其名曰深泽,其中多蠵龟。”(图7)

                   图7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蠵龟:蠵(音洗,xi)。郭璞云:“蠵,觜蠵,大龜也,甲有文彩,似瑇瑁而薄。”《本草纲目》注:蠵龟,也称蠵(音兹洗)《藏器》曰:“蠵生海边。”应邵注《汉书》云:“灵蠵,大龟也。雄曰瑇瑁,雌曰蠵。”《玉篇》记述得更清楚:“蠵,似玳瑁而有文。”可以确定,蠵龟很像玳瑁,是海龟的一种,现在主要出产在广东、台湾、福建、山东等沿海一带,蠵龟已是频临灭绝的动物之列,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图8)

       图8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十四、“又南水行九百里,曰踇隅之山,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有兽焉,其状如牛而马尾,名曰精精,其鸣自詨。”(图9)

         图9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精精:《骈雅》曰:“兽似牛而马尾,曰精精。万历二十五年,括苍得异兽,其角双,身作鹿文,马尾牛蹄。”郭璞图赞:“精精如牛,以尾自辨。”这是会么动物呢?《博知文库》认为是黄羊,可我认为不像。黄羊的尾巴和普通的羊差不多
,一点不像马的尾巴,我倒认为很可能是角马(图10)。

               图10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角马的尾巴基本和马一样,而且二只角和牛也一样,很符合经文所述。只可惜的是,角马是生长在非洲的动物,但我又认为,为什么不能认为,角马也是有一个迁徙过程,从而到非洲的呢。

   十五、“又东次四经之首,曰北号之山,临于北海。……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有兽焉,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狚,是食人。”(图11)

           图11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獦狚:杨慎《古音略》云:“有兽赤眉鼠目,名曰獦狙。”(獦狙,有的经文是用“狙”字,但多人校对,认为狙字有误,应为“狚”字。)毛诗曰:“輶车鸾镳,载猃猲”毛苌曰:“猃、猲,皆田犬也。长喙曰猃,短喙曰猲。”《西京赋》有佳句曰:“千乘雷动,万骑龙趋。属车之簉,载猃猲。”作者只用了四句词就活生生地描写出皇帝出行时的壮观,可我却从这里发现了那时就把“猃与猲”带出游行了,这种带着猎狗出行,一定是去打猎了。《本草纲目》记得更有趣:“狗类甚多,其用有三,田犬长喙善猎,吠犬短喙善守,食犬体肥供馔。”此处说的猲,就是短嘴狗,想想也是,我发现目前人们养的宠物狗大多都是短嘴狗(即吠犬),这些个狗见了陌生人时总是乱叫一通,冲不冲上去全看主人的眼色行事,真是狗仗人势之态,活脱脱表现出来。我找了一张川东猎犬作为欣赏吧(图12)。还要说明的是,据《集韻》注:猲,“本作歇。或作獦。”

         图12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话又说回来,猎狗也好,看家狗也好,其实它们都是人们后来把野狗驯化后的产物。我想,《山海经》所说的獦狚,一定不是经人驯化的动物,根据所述的形态来看,獦狚应是豺狼,也称红狼(图13)。

        图13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这种豺你不要看它个子小,连豹子见了它们都害怕呢。它们大多是群体活动,在森林中非常灵活,像火光一样一闪而过。

   十六、“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图14)

             图14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鬿雀:鬿(音祈)。这是被郭璞《图赞》中称为“鬿雀恶鸟。”的家伙显然是一种猛禽,而且还能吃人,所以我只能从鹰、鹞之中去寻找它们的踪迹了。据《中国古代动物学史》认为是胡兀鹫(图15),而对《山海经》中的动物颇有研究的著名教授李海霞认是鵟(图16)。

            图15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图16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李教授认为鵟似母鸡,而且它的别名就叫鸡母鹞,白首,鵟的头部后颈呈白色,胫生毛称为鼠足,爪强劲有力称为虎爪。好像都有点道理,其实李教授说的形态特点,胡兀鹰也同样具有,只是别名没有那样相合罢了。要说外形,我看白头鹰也是很相符的呀(图17)。请看白头鹰双腿被满毛,足爪强劲锐利,头部雪白,凶猛的样子一目了然。

       图17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要从这三种猛禽是确定那个更符合《山海经》中所述的鬿雀,只能从它们的生活地域了。胡兀鹫主产新疆、西藏等地,显然不合“东山经”的地理要求了,白头鹰是北美洲所特有的种类,只有鸡母鹞,就是鵟是生活在我国东北黑龙江一带,可以一直到朝鲜、日本。看来鬿雀就是鵟的可能是大点吧。

   十七、“又南三百里,曰旄山,无草木。苍体之水出焉,而西浪注于展水,其中多鱃鱼,其状如鲤而大首,食者不疣。”(图18) 

    图18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鱃鱼:鱃(音休,xiu)。李海霞教授认为“鱃,犹修长。海鲇身体长条形等。”《中国古代动物学史》也认为“ 鱃鱼即海鲇。”(图19)

      图19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可我不认为是海鲇,理由很简单,海鲇头太小!经文明明说“其状如鲤而首大”而且海鲇还是海鱼,这里说的鱃鱼应是淡水鱼。更不能理解的是,还有人认为鱃鱼是泥鳅(这时“鱃”读音为“秋”。一字有几个读音在古时是不奇怪的,就是现在也有此情况。),连袁珂大师都这么认为,我真的不好理解,泥鳅,细长条子,头小就更不用说了,那里像鲤鱼啊?

  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述:鱃鱼,是鳙鱼的别称。“此鱼中下品,盖鱼之庸,常以供馐食者,故曰鳙、曰鱃。”时珍又说:“处处江湖有之,状似鲢而色黑。其头最大,至有四五十斤者,味亚于鲢。”“鲢之美在腹,鳙之美在头。或以鲢鳙为一物,误矣。首之大小,色之黑白,大不相俟。《山海经》云:鱃鱼似鲤,大首,食之已疣,是也。”而且明确指出,此鱼“暖胃益人。食之已疣和中。”

   可见鱃鱼就是现在说的鳙鱼,也叫花鲢、胖头鱼、大头鱼。(图20)

          图20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说个小花边:鳙的精华在于头,被誉为“棋圣”的聂卫平,嗜食鱼头,一顿可吃5、6个,这既由于味美,也由于他认为鱼头可以补脑。鳙肉性味甘、温,有暖胃益筋骨之功效。用鱼头入药可治风湿头痛,妇女头晕,看来还是有点道理的吧。

   十八、“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詨,见则天下大穰。”(图21)

       图21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当康:《骈雅》云:“当康,牙豚也。”像猪而又有獠牙的动物,只能认为是雄性大野猪了(图22),

         图22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雄性野猪长大了,獠牙外露本是很正常的,就是一头普通野猪么,为什么《山海经》特别为它起个“当康”之名,而《骈雅》也特别加以说明叫牙豚呢?我想,这一定是一种特殊的野猪种类吧,疣猪正合此义,这是张东南亚疣猪图(图23),以供大家参详,看看那对獠牙非常特殊吧,把疣猪称为牙豚非常恰当。

     图23  在真实世界里找寻《山海经》中的动物(九)

  十九、其他:

     在东山经中有些动物的踪迹好象有点道理,但还不能找出很充分的证据来说明,所以我没有采信。比如軨軨,是一种形状象牛而身上又有虎纹的动物 ,就很象是角马的一个品种之一,叫篮角马的。可角马我已在精精一例中采用了,这种角马是牛身马尾,但身上是没有虎纹的 ,所以軨軨就不单独列出了。又比如鱼,此鱼与“西山经”所述鱼(鱼也有叫做鱼的)不同,《博知文库》认为鱼是长于国内南北主要水系中的长吻,但证据不足,又比如薄鱼,《博知文库》也认为是长江中的薄鳅鱼,找不到很充足的理由,只好暂不采用,等以后找到很好的证据时再说吧。

     接下来几篇将说说“中山经”中的动物了,“中山经”比较长,我将分几次登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