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劳心不老

 窦旭民图书馆 2015-07-24

窦 旭 民

 

    古人云:人活七十古来稀。那时将七十岁视作人之高寿,所以显得特别稀贵。而今,八、九十岁的老人已经不足为奇,百岁老人亦经常可以见到。国家实行高龄补贴,从七十岁开始执行。看来,真正意义上的人老是从七十岁起步。

    依照现行国家政策,工作到六十岁即可退休,也就是说花甲之年即进入老年行列,这是过去的观念。然而,不少国家实行的是六十五岁之后方可退休,也意味着延长了五年的人老时间。

    当然,从生理方面来讲,六十多岁之后人体自然会衰老,某些器官逐步老化,这是自然规律,谁也难以违背。按照社会老年学的说法,这种生理年龄就是衡量生命宽度的功能年龄,而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衡量生命深度的年龄叫做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对人来说,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心里态度,对社会、对生活、对事物始终充满信心,面对任何现象,都能保持淡静、乐观的态度,即使自身被各种不幸所困扰,也能以巨大的正能量去排除万难,争取最后胜利。所谓的人老心不老,正是表扬的这种情形。

    在社会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老人身强力壮,神采奕奕,似乎比在岗时还要显得精神一些。中国大地兴起的广场舞,一度竟然使得年轻人难以适从,而那些老太太、老爷爷却从中获得了青春,获得了健康,获得了长寿……。

    事实胜于雄辩。人的精神作用是绝对不可小觑的,它无疑有利于延长人类的生理老化。据资料报道:我国七十岁之后的博士仍在教学岗位上的处处可见,八、九十岁的学者有的还在大学讲台讲课,有的撰写、翻译学术著作,更有一百岁的老人在电话里给学生授课……,真是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老有所进。

    南开大学一百零六岁的杨敬年教授就是一名人老心不老的典范,他在文革中被划为右派,七十岁重返讲台,八十六岁告别讲台,九十岁撰写《人性谈》论著,九十三岁翻译《国富论》一百岁通过电话给学生讲解哲学课。杨老坦诚的告诉人们——“我的年龄是一百多岁,但在旁人看来我的生理年龄只有七十岁,而我的精神年龄却只有三十岁

    在一些社区和乡村中,亦有健在的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都是思想开朗、心胸开阔,而且喜爱劳动。即使体力不足,但仍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驱动轮椅游转的、参与象棋活动的、围在一起打麻将的,还有打乒乓求的、进行体械锻炼的,的确是一副不服老夕阳红表现。

    是啊,只有敢于不服老,才能做到人老心不老;只有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才能心态昂然,身心康泰。让我们向这些老人们致敬,并向他们学习,在进入生理年龄的老年之后,始终保持好奇、进取、豁达、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养浩然之气,长生命之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