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业的整体性消亡和生态媒体的无界绽放 文 | 杨溟 传媒业的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了解其本质对我们以怎样的思路与姿态对待这场危机至关重要。 其实,新媒体和新技术只是加快了危局的到来,却并非这一场场危机的元凶。 在信息短缺的工业化时代,垄断信息采写与发布权的传统媒体占据了强势地位。体制保护和信息单向传播的现实加固了这一行业的威权。无论是广告还是新闻的内容,没有传统媒体的分发传播就只能养在深闺默默无闻。媒体收入模式根本上来源于行业的垄断代理权。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传统行业边界的模糊,这也是工业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因“无界”而跨界,而最先面对跨界竞争的行业就是传媒业——它们的代理权被釜底抽薪。我们看到广告商削减投放率先出逃,内容生产者纷纷在公众平台上放歌,连赖以维系民生的新闻信源也快速萎缩——因为无论传播效率还是匹配的效用,传统媒体的优势都在迅速衰落,这笔代理的生意已经无法再延续下去了。 确实,信息单向传播时代终结于传统媒体专属代理权的消弭。公众平台的开放、社交媒体的繁盛,释放了人性中表达与沟通的能量。而长期以来在制度保护和优越地位下的强势姿态,成为今天新战场上沉重的负累。如果不能放下身段,则无可能真正重视用户体验及需求,亦无可能在用户思维与产品设计上与跨界生长的新兴媒体匹敌。 如俞敏洪在演讲中所说,最危险的敌人,都不在我们的名单上。既指出了传统媒体人在视野、格局、知识结构上的缺陷,也点明了这个时代游戏规则的深刻变化。 因此,面对危机只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效率是不解决根本问题的,“媒体融合”只是手段与结果,并非动机与目标。简单的业务搬家使用了互联网的一些功能,算“ 互联网”,而非“互联网 ”。 从信息经营转变为关系经营是融合媒体时代性质的改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话语体系已经日见分野。从产品设计理念、传播策略、组织架构到商业模式,所谓颠覆皆出于此。在信息短缺时代我们不断摸索内容制作的完美,基于自身的经验与资源优势;而信息泛滥时代则更注重用户体验、习惯、特征和需求的变化,并由此对内容生产、传播、营销、组织管理等进行一系列调整,其实对于“关系”的经营策略也有定量检测的体系支撑。李善友非常敏锐地指出,时代变迁的背后是理论体系的相异。他打的比方是牛顿的工业时代思维和爱因斯坦量子力学为代表的互联网思维。后者基于微观的量子世界,考虑的更多非事物本身而是“关系”。它也必导致传统传媒组织裂变,再行新的聚合,代之以虚拟、协作、离散、聚合无常的状态。 从传统的定义来看,无论报业还是广播电视业,传媒业作为独立业态会整体性消亡。
新的媒体格局在重构中。我们发现越来越说不清哪些是媒体,哪些不是。 这不过是一次利益与资源的洗牌,并不止步于传媒业。 无边界的浪潮使“互联网 ”成为传统行业进行互联网思维转型的口号。事实上,媒介素养已像水和空气一样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各种行业。在人人可以成为自媒体的今天,媒介素养的专业化要求不是低了而是相反。 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媒体不是转型的问题,是必须全面拥抱互联网,否则难以图存。其实无需纠结于“转型”的概念,站在决策层的角度看,有三个方面值得重视。
具体实践中,难点在于如何获取线上和线下的动态数据,如何规划数据库的底层结构。 |
|
来自: 昵称2678716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