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汕民俗网

 广东黄汉光 2015-07-25
  在潮州民间文学宝库中,潮谚一枝独秀,放射着夺目的异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时刻都离不开它。人们用谚语这种简洁形象的口头创作表达思想,用谚语这一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教育后代,培养他们的高尚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明辩是非分清善恶。
    谚语是民间文学中别具一格的体裁,是劳动人民用精练的语句总结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认识作用和哲理性的民间传言。在我国,谚语源远流长,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先秦的许多著作,便已引用了古代的民间谚语,如《左传》、《孟子》就有不少提到“夏谚”和“周谚”之处。
    潮谚和其他的潮州民间文学品种一样,内容丰富多采,具有鲜明的特点,是潮州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潮州方言的精华。
                                                  一
    潮州民间谚语是潮州人民世世代代共同创作出来的,题材十分广泛。观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农谚。
    农谚是劳动人民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包括耕作技术、气象时令、畜牧渔猎等方面的内容。
    潮州一向农业发达,农谚的流传自然也十分广泛。例如,“有惰人,无惰田”,“人误田,田误人”,“人面难求,田面易求”,“饲猪家伙浮(家业发展),饲鸟家伙了”;“家有竹鸡啼,白蚁变做泥”等等。
    气象与农事关系密切,因而就有“月光露水重”;“雨歇斗(中午停歇),落到哭”;“早雨早睛?晏雨漏夜”,“六月雨水如冰霜”,“初三流,十八水”等气象、潮汐方面的谚语流传。
    农谚是群众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反映了自然科学规律和生产规律,文学性与科学性并存,对生产斗争具有指导意义。
    (二)总结生活经验的谚语。
    潮谚中,总结生活经验的谚语比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数量多。潮州人民通过谚语反映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观念,也通过谚语总结各种各样的生活知识和经验。
    反映处世态度的,如“老实终须在”;“公钱唔惜己钱无”,“天睛着积落雨米”;“焰火好看无久长”;“神仙打鼓有时错”;“夫妻无隔夜冤仇”;“相亲相爱,挽草做羹也是菜”等等。
    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如“平安当大赚”;“肚皮红(饱),肩头硬”;“灯芯担久重如铁”,“三成人,四成打扮”;“出门无六月天”;“行猛路唔如搭着渡”;“宽时物,紧时用”;“外甥多似舅”;“清明食叶,端午食药”(清明节以某些树的嫩叶入(米志)做粿,端午应给小孩吃使君子等驱虫药)等等。
    生活经验方面的谚语,像教科书一样,在洹州民间一代一代往下传,在培养人民优秀品德和传播生活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反映社会生活现象的谚语。  
    在潮州民间,流传着大量的反映形形色色社会现象的谚语。这些谚语,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风貌,反映人民群众对社会上的人和事的鲜明立场和明确态度。
     过去,劳动人民长期处在封建统治的桎梏之下,潮州虽属鱼米之乡,但也一样是生民涂炭,人民群众用生活的谚语来反映悲惨的生活,发泄心中的不平。例如,“老爹生痜(疖子)如生瘿,敲仔(穷汉)生瘿当唔曾(没有)”;“日出鸡卵影,雨落摆钵仔”(形容房屋破漏);“一粒米三滴汗,一下锄头三脬涎”(吐三口唾沫);“好人给狗咬,好心给雷扣”;“皇帝放个屁,百姓做到畏”;“天生人唔平,有人无齿有人重牙”;“铜钱出苦坑”;“留命食秋茄,留目看世上”;“出世遇着饥荒年”……
    在旧社会里,人民憎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因而也十分痛恨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官以及他们的狗腿子,潮谚中有不少是揭露他们的丑恶咀脸的。例如,“食蛇配虎血”;“竹竿骑横好过市”;“强盗做成买官做”;“认贼做生父”;“见着唐人(口旦)番话,见着番仔咀刘划(说不出话)”等等。
    对于人民内部的缺点错误,群众也运用谚语,加以批评,如“打父叫人行孝”;“狐狸勿笑猫,胶仓(屁股)平样皱”;“三斤猪头靠个咀”;“大井(地方名)蚶开咀就臭”等等。
    在潮谚中,还有一些是反映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的,比如“一农败百商”,“一样米粟饲百样人”,“有时星光,有时月光”,“人行有脚迹,鸟飞有落毛”,“二刀相斫一刀缺”;“上山求名,落水求命”;“油麻无枝鸟唔歇”,“相骂无好咀,相打无好槌”,“加仔(子女多)饿死父”等等。
    解放后,由于社会生活的改变,新的潮谚也不断涌现。使潮谚内容更加丰富。例如,“生活好比食甘蔗,一节更比一节甜”;“船仔难挡千里浪,灯仔难照满堂红”;“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等谚语反映了群众生活和思想的变化。“姿娘电毛而(乱)在头”等谚语表达了群众对特定时期出现的不良现象所持的批评态度。
                                                      二
    谚语是一种传言。所谓传言,就是辗转流传的话。谚语之所以能在民间辗转流传而不衰,除了其内容方面的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具有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性,即它是“用美的言辞以表现”(郭绍虞语)。由于潮州方言具有特别强的表现力,词语丰富生动,加上潮州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使潮谚的艺术性十分高超。
    潮谚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的艺术特点:
    (一)精练。
    潮谚往往以一句或两句话就生动地说明一个问题,反映一种现象、阐明一种哲理,有的甚至只有四、五个字,就把意思表达无遗,而且收到十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如“斤鸡两鳖”四个字,就总结了满一斤的鸡和够一两的鳖最嫩最好吃这样的生活经验。“死猪(不畏)汤”四个字,描绘了社会上那种像死猪一样不怕开水烫的无赖之徒的咀脸。“卖缶食缺”四个字,用卖瓷器的人往往自己使用残缺的碗碟这种现象,反映旧时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苦。“掠柑堵柿”四个字,则以拿柑子顶替柿子作为比喻,说明一些人在处理问题时常常运用偷梁换柱的手段。寥寥四字,内涵甚多,其精炼程度是十分惊人的。再如“老丑(口旦)白(实)话”;“笑破无笑补”;“葫芦大在后”;“水涸鱼相挤”;“过去无店铺”;“脚手配嘴舌”;“脚皮欠路债”;“贼去关后门”;“牛仔唔识虎”;“心疑生暗鬼”;“孤鸟入人群”;“钝刀出利手”等潮谚,每句都只有五个字,也很完整生动地表达思想、讲清道理、反映现实、感染别人,真可谓是片言明百理,高尔基在谈到谚语时曾经说过,“一个作家必须知道这种材料,它能教他学会象把手指握成拳头一样去压缩语言”。从潮谚中,我们完全体会到高尔基的话是千真万确的。
    (二)形象。
    潮谚的另一个艺术特点是它的形象性。由于它具有形象性,因而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备受欢迎,广为传播。比如说,用“龟勿笑鳖无毛”这一谚语,向人们说明这样的一种哲理:自己有短处,就不能笑话他人的同一短处。仅用片语,而道理甚明。而且,没有说教,用龟鳖这样具体形象的东西打比方,使人感到生动,道理因而也就更易于接受了。
    潮谚的形象性,主要是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表现的。—方面就潮谚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逐一加以说明。
    1.明喻。如“地豆是花娘,愈食嘴愈烧”;“雇贼掌厝,雇猫掌橱”等。比喻形象贴切,朴素自然。
    2.暗喻。如“老丛石榴花更红”;“灯火歇熄一阵光”;“乌狗偷食,白狗受罪”;“虱母跌落涂,无食兼勒路”;“(扌克)有猪屎(口旦)有话”;“目前点火目前光”等。本体没有出现,但道理不说自明,十分含蓄,余味无穷。
    3.双关。如“愈跷愈溜锤”,表面说的是称东西时,秤杆跷得越高,秤砣就越要滑下来,实际上说的是人越穷,就越遭灾。(潮语称穷为“跷”。)又如“油底冬瓜,又圆又滑”,言物而又双关指人,非常形象。
    4.对偶。如“鸡啼五更,狗吠半夜”;“只顾嘴边肥,不管身上衣”;“爱就是(艹老),勿就是草”;“有嘴(口旦)别人,无嘴(口旦)胶己”(自己)等。在这些谚语中,“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刘知几《史通叙事》中语),以句调的反复、事物的映衬,取得生动自然的效果。
    5.排比。如“食哩秦琼倒铜旗,做哩公主病相思”;“读书畏考,乞食畏狗,作田畏拷草”“十五唔如十六圆,十六月娘爱缺墘”;“五月食笋食屐桃,八月食笋食竹竿”。
    6.层递。如“百赊不如五十现,五十不如廿五便(现成),廿五不如十二五落腰兜”。意思由浅入深,由轻到重,层次清楚,逐渐递进,使语气一再得到强调。
    7.夸张。如“放屎扶东司墙”。入之胆小,当然不至于小到拉屎都要扶住“东司”(厕所)的墙壁。用夸张手法。显得生动形象。
    8。对比。如“前门夏秀才,后门夏雨来。”以前门后门两种不同态度作为对比,抨击表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处世态度,十分深刻。
    9.用典。如“不听蒯通之言,死在吕后之手”;“程咬金三下斧头花”典出历史故事。“破鼓好救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典出神话传说。“十八柴人打到全”典出有关少林寺的传说;“老妈宫棕球食定正知”;“庵埠老爷大细目”;“外砂灯笼向王(音形,为出洋相之意);”“今年番瞢唔比旧年芋”,典出地方风物和民间故事、传说。
    (三)和谐。
    音调和谐,形式整齐的又一突出艺术特点。琅琅上口,给人以美感,是潮谚的又一突出艺术特点。
    潮谚多为单句和双句,也有少数多句。不论单句、双句还是多句,同样具有形式美。其中,双句潮谚尤为突出。例如,“路唔平,众人抨”;“人情做,物件在”;“到许时,行许棋”;“布惜白,仔惜枒(乖)”;“臭头鸡,众人吧(啄)”;“有钱无块(没处)使,买龟放落海”等双句潮谚,每句三字或五字,整齐和谐,富于表现力。
    双句潮谚通常是押韵的,如“有心打石石成砖,无心打石石胶郎(完整)”;“墨斗刣开乌乃乃,猪肚翻开净是屎”;“唏胡(土制哨子)吹响唔成箫,狐狸打扮还是猫”;“夜来落雨日来晴,地豆哙干草哙青”等。
    还有些潮谚,虽然句式不整齐,但也由于音节和谐,加上押韵,照样具有音乐美,易于记诵。例如“数桃数李,勿数油甘似果子”;“咀甜甜,背后带支弯钩镰”;“一物合一药,胶蚤(跳蚤)无涎掠唔着”;”哙算(不会)除,插(量)米换番薯。”等等。
                                                 三
    潮州民间除了流传着丰富的谚语之外,还有丰富的歇后语。歇后语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形式的民间谚语(广义的谚语包括歇后语在内)。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面是假托语,是比喻;后面是目的语,是说明。使用时往往省去后面的目的语,“歇后语”由此得名。
    潮州歇后语内容也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现象的,如“竹夹麻骨——剥皮”;“山顶伯爷——无理人事”;“青盲(盲人>放粉鸟——无望”;“哑人压死仔——有苦难言”;“龙眼核擦胶仓(屁股)——在人本事”等。批评某些人的毛病的,如“东司头(厕所)照小影——臭相”;“石榴皮浸鱼露——咸涩”;“五彩猫——哙叫(不会)咬”;“蛤蟆垫床脚——假硬”;“六月大菜——假有心”;“店铺木虱——食客”等。这些歇后语语意深刻、讽刺尖锐,表现了人民群众的鲜明爱憎和健康感情。
    从形式上看,潮州歇后语有喻意和谐音两种。上举例子,全属喻意。以谐音表意的也很别致,如“青盲(盲人)摸钱——抑财(恶才)”;“六月莞荽——假芹(勤)”;“粉鸟叫——咕呼(久有)”;“柴皮抽(刨花)——曲(刻)薄”等等。
    潮谚像千万颗晶莹的宝石一样,在潮州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不只是人民生活的教科书,而且也是潮州各种文艺品种的重要养科。潮剧演员在舞台上说出一句恰当的潮谚,往往换得全场观众的哄堂大笑。《金花牧羊》一剧由于潮谚使用得好,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就是一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潮谚将会不断产生,潮谚将会在潮州人民的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你是本文的第3084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民间文学浅论》
作 者: 林有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