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不少官吏为政清廉,两袖清风,视不义之财为粪土,对送礼行贿更是深恶痛绝。其中不少人曾赋诗倡廉拒贿,至今读起来犹余味悠长,发人深思。 宋代著名的清官包拯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当时称为“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他60岁寿辰时,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不料,第一个送来寿礼的竟是皇帝。皇宫派来送礼的太监听包拯的家人说寿礼一概不收,便索来红纸一张,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礼不通。”包拯看后,也挥笔回道:“铁面无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来者为包拯的人格所感动,就带着礼回宫去了。 北宋时,一位地方官以为当朝宰相王安石善于诗文,自然喜爱“文房四宝”。为了投其所好,便送来一方砚石,并当面夸耀道:“此砚'呵之可得水!’”王安石笑吟吟地拒绝接受:“纵得一担水,又能值几何!”羞得那人无言以答,只好收起宝砚起身告辞而去。 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既是一位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宣德年间他曾任河南巡抚,当时送礼纳贿之风盛行。他入京时,有人好心劝他送土特产品给权贵,他举起两袖笑道:“我带有两袖清风。”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入京诗》:“绢帕蘑菇并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诗的意思是:绢帕、蘑菇、线香等,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子。 明代况钟,于宣德五年由京官外放苏州知府。他到任后严惩贪诈的属吏,平反冤狱,兴修学府,关心民间疾苦;抑制豪强,使织造采办的宦官和卫所将卒有所收敛;曾与巡抚周忱奏请减免江南重负,减轻百姓负担,被苏州人称为“况青天”。正统五年,他任满赴京考绩时写诗道:“检点行囊一担轻,京华望去几多轻。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简易轻便的行囊,清正廉洁的思想,超然物外的思绪,大义凛然的正气,跃然纸上。 清朝康熙年间,有“天下第一清官”之称的张伯行,以政绩斐然升任福建巡抚,总揽一省吏治、军事、刑狱,可谓位高而权重。上任伊始,僚属椽吏、亲宾姻客、门生故旧多有携礼来拜者,以示庆贺。张伯行不改常规,或婉言辞谢,或直言回绝。为了杜绝纷至沓来的送礼人,他写了《禁止馈送檄》一文,张贴于府门外:“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送礼者看了此文,咸携礼而归。 清雍正年间的叶存仁为官几十年,廉洁自律。期满离任时,僚属们派船给他送行话别,但却迟迟不让船起锚。直到明月东升,僚属们才派出一叶小舟为他送来礼物,因为怕人知道,故意选在夜里送来。叶存仁随即吟诗一首拒礼:“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清同治年间的侯鸣珂,中第后在陕西为官多年。他清廉从政,公私分明,拒绝贿赂,人人赞颂。同治六年九月,车家河保正杨建武在发放赈银时,以其兄、弟、妹三户受灾严重为由,贪污800两纹银,被人告发。侯鸣珂在察访期间,杨建武托人偷将5两麝香装在他的行囊里,并附一信。侯鸣珂发现后,即令人将信重抄在一张大纸上,并将5两麝香用纸包好,上写:“贿物麝香5两”,让杨建武一手举着抄好的信,一手举着麝香,在车家河、厅城、石嘴子游街3日,第4日即将杨建武判处死刑。在刑场上,侯鸣珂作诗一首,对杨建武的贪污、行贿行为表示了极大愤怒:“斯人为官无所求,誓为百姓解苦愁。社鼠贪污又行贿,不斩贼子决不休!” 清代著名爱国志士林则徐曾以两广巡抚挂帅处理鸦片难题。林则徐素知南方贪污、行贿之风盛行,上任伊始,便在衙堂和客室各挂一副对联,一为:“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二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两对联一出,准备行贿“走后门”者,纷纷龟缩,贪风大敛,民心大振,终于取得了禁烟运动的胜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