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菊蓉 《无声告白》责编 编辑出版一本万众瞩目的小说,期间的压力难以形容。《无声告白》获得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后,便有多家国内出版社垂青这部热门小说。从阅读样书、签下选题,到翻译、编辑、制作封面、打磨文案乃至打样、印刷的每一步,对我来说,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磨练。 如何让一本红遍欧美的小说,在阅读体验、外貌及呈现方式均不折损的前提下与中国的读者见面,是我这大半年来的最艰巨的工作。 《无声告白》获得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后,仅过一周,我便收到了版权代理人光磊推荐这本书的书讯。“同在一个屋檐下,你对我的了解有多深?”光磊撰写的书讯十分精彩,收到书讯的当日,我便开始读样书,寻思着一定要拿下这样一本不容错过的好小说。 竞价的过程很激烈。许多出版社报了价,不少出版社更是报出了五位数的高价。我们是在多轮竞价过后,靠着详备的选题计划以及五位数的高价预付金,拿下了《无声告白》的版权。 得知签到这本书后,所有与编辑出版相关的进度表迅速建立了起来。我立即找到了合作密切的译者孙璐,约请她来翻译这本小说。孙璐是位名不见经传却非常靠谱的译者,她的文笔好,译稿的质量也高,交稿还非常准时。无论是翻译稿子还是编辑稿子,我们经常会就书里的一些细节进行讨论。那些读者们完全不会留心的细节——地点、人物的名字,复句中的几个副词——我们常常是反复讨论才敲定的。伍绮诗的细腻文风,在孙璐的译文中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一开始,我是被伍绮诗的文笔所打动的。她遣词造句十分内敛温婉,字里行间涌现出的情绪,有种女性独有的克制却饱含深情的复杂态度。故事关于半个世纪前生活在美国的华裔混血家庭,关于为人父母、为人子女,关于女性实现自我的困境,也关于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们所必经的冲动、迷茫与剧烈的情感碰撞。 要将这么多的元素糅杂在一本书里,还要写得好看、好读,充满诚意与同情,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然而伍绮诗做到了。可是,要如何用一句话,将这本创作耗时六年、讲述了这么多内容的书,推荐给所有对此陌生的读者呢——只有靠不断推翻重来,不断打磨,来寻找到真正能与读者产生共鸣的主题,找到真正能触动人心的词句,来将这本光芒万丈的小说,与每一个未来的读者联系在一起。 从超过50个句子里,筛选出近10句。这是一个厘清思路的过程,也是一个将“这本书很好看”转化为“这本书哪里好看”的过程。 文案要忠于故事,但也要与故事区别开来。《无声告白》其实是个充满了误解、秘密的悲伤的故事,但同时也是一个满是期待、爱和谅解的故事。如果我单纯呈现书里的悲观情绪,或者牵强地用治愈系的词句来概括,都将是极为片面的。 于是,继续修改,继续推翻重来。
最后呈现在封面和腰封上的这句“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就是在反复打磨了2个月后才定下来的。 为什么是“期待”,是“找到真正的自己”呢?《无声告白》里的人们,无论是父母詹姆斯、玛丽琳,还是身为子女的内斯、莉迪亚和汉娜,他们又有没有摆脱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呢? 伍绮诗在塑造这些人物时,并没有单纯地赋予他们某种极端得命运。她同情这些人,希望通过这些任务,来传达那些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感受过的期待与迷茫,愤怒与向往。在《无声告白》的结尾,他们依然伴随着莉迪亚死去的谜团继续生活,并且将终生背负这个沉重的谜团,尝试着与彼此、也与自己达成和解。 我在写下这句文案的时候,也正是试图重现这种“与困境达成和解”的情绪。我们的一生,总是会伴随着各种各样来自他人的期待,但如何在这些期待之下不至于迷失自我,终将是我们毕生的课题。这句话是压藏在每个人心底的一句“无声告白”,我相信,许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这句时不时从心底浮现出来的话,总能让我们更好地审视生活,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停下脚步,想一想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所追寻的。 希望每一位有机会读到《无声告白》的读者,都能以这个故事为契机,有勇气开始寻找真正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