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子不语》所载駮与异兽比较

 负鹏载舟 2015-07-25


     《山海经》《子不语》所载駮与异兽比较

                      作者:赵自强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好!你们作好了接受新思想、新科学、新真理的思想准备吗?写这种开创性、革命性的超前论文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勇气,同样,读这种论文也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勇气。不然的话,人们就会用传统理论批判它是胡说八道,并把它当成垃圾而不顾。下面是我研究了22年的大历史学成果!博主恭侯你们阅读、讨论、支持和批评!

    在现代人编写的《动物学》中,如果要说世界上最凶猛的食肉动物,那肯定是狮子和虎豹。但是,我从古人的世界观里却看到例外。例如,我从《山海经》等历史文献中看到古代有一种比狮子、虎豹更凶猛的食肉动物,它的名字叫:“马龙”;也有些与《周易》有关的文献称它为:“龙马”,或另取一名,称其为:“駮”。

    然而,这个称为“駮”的动物,古人为什么要在“交”字傍边再加一个“马”字旁呢?我们从古人造字的意义上来看,这个偏旁足以说明这种叫“駮”的动物,一定有某一特点象马一样。因而我就想啊,这个“駮”究竟有什么地方象马呢?是它的形状呢?还是它的面目呢?还是它的食性呢?

    其实都不是这些。那么它究竟是什么特点象马呢?我为此查找了很多史料,终于从一些被人忽视的资料中发现,原来这种“駮”在陆地上奔跑的速度象马一样飞快,故而得名为“駮”。

    我从一些古典文献中看到,这种叫“马龙”的动物,不仅使古人害怕,甚至连我们知道的世间最凶猛的狮子、虎豹也怕它。因为狮子、虎豹只要听到“马龙”使劲一吼,它就会吓得胆战心惊,屁滚尿流,并且让它乖乖的当点心吃了。你看看,这种叫“马龙”的动物,算不算天下第一猛兽呢!

 

    而关于这一事实,《山海经·西山经》云:

        中曲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雄黄、白玉及金。有兽焉,

    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其名曰:

    “駮”,是食虎豹,可以御兵(1)。

    《北山经》又云:

        带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

    有错,其名曰:“矔疏”,可以辟火(2)。

    又云:

        敦头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

    邛泽。其中多“脖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3)。

    《海外北经》云:

        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騊駼”。有兽焉,其名

    曰:“駮”,状如白马,锯齿,食虎豹(4)。

 

我们在前面的第三部,第一章《“山海经”所载众山即埃及金字塔考》中已专题研究过《山海经》记载的“山”。因此知道这四则史料记载的“中曲山”、“敦头山”、“带山”都是中国上古古帝在埃及建筑的象“山”一样高大的帝陵;而这些帝陵,其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一座座的埃及金字塔。而文献记载的“駮”、“矔疏”、“脖马”,就是古帝豢养在埃及金字塔护陵河中的“駮龙”。

    相反,这也就是说,“駮”、“矔疏”、“脖马”是一物三名。它的生物学特征是:身体形状大致有些象马,白色的身驱,黑色的尾巴;还长有一只象羚羊的角,角上面还有起伏的环节——错;其爪象钩状的虎爪,牙齿参差不齐象锯齿一样尖锐,吼叫之声震耳如鼓,有时它也会发出呼哧的声音;并且它还生有坚硬的鳞甲,可以抵御兵器和烈火的进攻,自然,它也就不惧怕虎豹的尖牙利爪了。正因为“駮”有这些特点,所以它是天生的“食虎豹”的猛兽。

    但是,我读了《山海经》、《易经》好多年之后,还经常为之苦思冥想,即这种叫“駮”的敢吃虎豹的动物,究竟是神话?还是真实的动物呢?如果它是真实的动物,它又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为什么在《动物学》中寻找不到一点证据呢

    我带着这种怀疑思想,沉浸在我的研究中长达二三十年,好多年也没有一点突破,这样就逼得我不得不把它放下来去研究其它课题。

    但随着我对《山海经》研究的逐渐深入,特别是我发现许许多多埃及文物证明了这部文献是纪实性的信史,甚至《山海经》记载的“蛟”都被埃及文物《纳尔迈调色板》上雕刻的图像映证了,这就使我重新相信古人记载的“駮”,应当不是神话,而是一种真实动物!于是我又带着这个问题反复思考了好多年,可以说,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意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事情就是这样的艰难和凑巧。

    有一天,我在书店里无意中翻到了一本清人袁枚写的《子不语》,从中发现了一篇记载“异兽”食虎豹的资料。这真叫我大喜所望。我将它与《山海经》记载的“駮”对照比较之后,发现两书记载的事实,不仅相似,而且可以相互印证。因此,《山海经》记载的事实也就不虚了。你不信的话,也可以读一读!

 

    据《子不语·土窟异兽》云:

        闽商陈某,与诸客泛海,遇飓风,飘至一山脚下。见山崖

    平坦可步,相率樵采。初进,路甚仄,行一二里,即觉开旷。

    时天色将暮,闻海风萧飒,林鸟啾啁,不敢深入,乃归。次日

    风更甚,舟不行。舟中人悔昨未穷其境,约再往,拉陈与偕,

    迹前径。行八九里,有一溪,水色澄绿。旁有土山,不甚高,

    穴中似有物喘息,众惧窜走。陈恃胆力,上大树隐身觇之。食

    顷,其物出穴外,大倍水牛,而形似象,顶生一角,晶莹犀

    利,盘踞石上长啸,声裂竹木。陈惊惧几坠,但见虎豹猿鹿,

    各以其属至,俯伏其下,不止千计。其物择肥者践之,用舌舔

    其腹,吸其血,百兽皆股栗不敢动。食三四兽,复曳尾入穴。

    客乃下,寻旧径归。与众言所见,终未知山与兽何名也。(5)

 

 读了这篇史料之后,我曾反复的思考着研究着,这只叫“异兽”的怪物,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动物呢?从它“大倍水牛,而形似象,顶生一角,晶莹犀利”等记载来看,该物颇似“犀牛”。但从该物“盘踞石上长啸,声裂竹木。……虎豹猿鹿,各以其属至,俯伏其下,不止千计。其物择肥者践之,用舌舔其腹,吸其血,百兽皆股栗不敢动。食三四兽,复曳尾入穴”等记载来看,该物又不是犀牛。因为犀牛是草食动物,它是不吃荦的,并且犀牛还是一种胆小怕事的动物,它从不敢主动的去进攻狮虎,更別说吃虎豹的肉,吸虎豹的血。

    我为了彻底弄清“駮”和“异兽”的关系,于是将《子不语》记载“异兽”的内容和《山海经》记载“駮龙”的内容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这种简明而直观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我们清楚而客观的看到“异兽”和“駮龙”有如下五处相同或相似之处:

 

   

          駮与异兽的生物学特征比较表

书名

《山海经》

《新齐谐·土窟异兽》

动物名称

异兽

藏身处

金字塔护陵湖中

海边山溪土穴中

体形

状如马

大倍水牛、形似象

一角

顶生一角

叫声

音如鼓

长啸、声裂竹木

食物一

食虎豹

食虎豹猿鹿

食物二

吸人血(蛟)

舌吸其血

 

我在该表中将异兽作了六个方面的生物学特征上的对照比较,除此之外,它们其实还有一个相似的生物学特点,那就是《北山经》记载的:“蛟,其音如呼,《子不语》记载的中似有物喘息”。我们从而发现,它们其实有七个基本相似的特点。

      虽然《山海经》没有明确的记载駮龙有吸血的爱好,但这一点,我们从不少有关龙的史料中可以看到。例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云:“蛟如马蟥,涎沫腥粘,掉尾缠人,而噬其血”(6)。彭乘《墨客挥犀》云:“蛟先以涎绕人,既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血尽乃止”(7)。陆粲《庚巳篇》云:“龙好饮生血,每刲割羊豕,则取血啖之”(8)。

    从而不难看出:《山海经》记载的“駮龙”和《子不语》所载海岛“异兽”,它们很可能是同类动物。但发现这点之后,我的研究工作又很久难于前进。后来读了美国古生物学家霍克写的《地球的演变与古生物系统关系》一书的部分译文之后,我的思想终于产生了一个真正的大飞跃。而这是因为《山海经》——《新齐谐·子不语》——《地球的演变与古生物系统关系》,这三本书记载的动物:駮龙——异兽——活恐龙,它们其实就是古生物学家一直认为在6500萬年前的白垩纪“彻底绝灭了的肉食性恐龙——霸王龙”的刁遗!

    从这一研究中我还发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用其它名称来称呼“駮”的史料还有不少,我在这里就顺便再举几例。

 

    例如,《太平御览》第892卷引《尔雅》曰:

        “驳如马,倨牙,食虎豹”。

    《说苑》曰:

        “晋平公出畋,见乳虎,乳虎伏而不动。顾谓师旷曰:

    ‘吾闻之,霸王之主出,则猛兽伏而不敢起。今者寡人出见乳

    虎伏而不动,此其猛兽乎?’师旷曰:‘鹊食猬,猥猬食骏

    驭,骏馭食豹,豹食駁,駁食虎。’夫駁之狀,有似駁馬。今

    者君之出,必驂駁馬而出畋乎?”公曰:‘然’。

    《周書》曰:

        “义渠以茲白。茲白者,白马倨齿,食虎豹。”

    《孙氏瑞应图》曰:

        “龍馬者,仁马,河水之精也。高八尺五寸,長颈,骼上

    有翼,旁垂毛,鸣声九音,有明王则见。”

    《三國典略》曰:

        “龍馬者,河之精也。代马,阴之精也。”

    《汉唐地理书钞》辑《遁甲开山图》曰:

        “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

    《水经注·河水》云:

        “伏羲受龙马图于河,八卦是也。”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389云:

        “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其图之数,一六居上,

   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

 

我们从这些史料中看到,随着日换星移,时过境迁,中国古代的汉语名称也逐渐的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山海经》称之为:“駮”,为“矔疏”,为“脖马”的动物,在后来的古人那里则称之为:“驳”,为“茲白”,为“龍馬”,为“神馬”等等。尽管它们的名字已经不同了,但实际上,它们却还是同一种动物。因为它们的名字不论怎样变换,但其特征却还是《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載的:“状如白马,锯齿,食虎豹”。根据这些史料,我们可以断定古人称为“驳”,称为“茲白”,称为“龍馬”,称为“神馬”的动物都是指“駮”!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古人称“駮龙”为“窫窳”。但由于这方面的史料较多,所以我就把它作了一个专题来研究,这里就不赘述了。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已经非常幸运的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科学的最高机密和学术成果!我希望你们比我们更上一层楼,比我们这一代人更聪明!更有创造精神和开拓勇气!这样中国科学才能发展,民族才能昌盛,社会才能进步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