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书法美学讲义(十二)

 烟水散人 2015-07-25
书法美学讲义(十二)

第二节:结体、章法的美 

一、“违”与“和”    

你听过美妙的音乐吗?要把这种动听的音乐写在文学作品里,可真不容易。最成功的莫如自居易《琵琶行》中那段精彩的描写,它是这样开始的:
    大弦嘈嘈如急语,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已初步写出了粗和细、重和轻、急和缓不同声音的“错杂”弹奏。接着,琵琶女奏出的声音,时而象花底的莺语,时而象冰下的流泉,时而无声,时而有声,……这些声音,或流滑,或滞涩;或畅通,或阻塞;或强烈,或微弱;或高亢,或低沉;或刚健,或柔和;或昂扬,或抑郁……这些丰富多彩的音响、节奏、旋律、音色,有机地交错结合,它们既多样,又统一;既相反,又相成;既对立,又和谐,交响在一起,构成琵琶独奏的音乐美,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前文说过,黑格尔认为音乐对感性材料应进行更高度的艺术调配,也就是更需要艺术的形式美,那末,这形式美的规律是什么呢?我们说,最主要的就是多样统一的规律。《琵琶行》的音乐已证明了这一点。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也曾指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①尔后,西方有一派美学家对多样统一这条规律不断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和音乐特别需要对声音进行多样统一的艺术调配一样,书法的结体、章法也特别需要对线条进行多样统一的艺术调配。中国书法美学对多样统一规律的概括,有着自己的、不同于西方的特色。孙过庭在《书谱》中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著名的论点:
    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这段话特别是最后两句,用十分精炼的语言,既具体而又概括地说明了书法形式美乃至一切艺术形式美的主要规律,它要求做到“违”与“和”的统一。
     在书法艺术中,什么是“违”?就是错杂、多样、变化、参差、殊异,就是组成一个艺术整体的各个部分乃至各个细部都要有各自独特的个性。意大利的圣·托马斯说过:“多样性为美所必具”。撇除其唯心主义的神学外衣,这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对结体的美来说,“违”,就是要在一个字里,“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很多点画并列在一起,要多样而不雷同,丰富而不单一,要互为差异,各自矛盾,参差不齐,而又共处于同一结字之中。  柳公权的楷书结体,是很重视点画的多样性的。在《玄秘塔碑》中, “数画并施”的,如“达”字的四横,就形状各异。第一横和第二横短长、肥瘦、仰复几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他两横,也较瘦劲,但又长短不一。这四横和下面粗壮的“平捺”又互为映衬。这都是为了故意造成参差不齐。再如“寿”字的横画更多,但没有一笔是相同的。“众点齐列”的,如“为”字,第一“点”和下面齐列的四“点”,都是大小不一,藏露不一,方向不二,体态不一,显得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美。一个“浮”字,六点分成两组,每组的三点,体势都迥然各异,而两组相比,也截然不同。除了点、横以外,其他相同或相似笔画的并列,也都要注意表现出多样性来。赵孟颊的《胆巴碑》是很注意并列笔画的艺术调配的。如“州”字,三个直向笔画,或长或短,或曲或直,或回锋收笔,或露锋收笔,最后的一竖还带出一钩,就显得更不一样了。再加上形态不同的三个“点”的配合,整齐中显出极不整齐来,这正是艺术形式美的要求。《芥子园画传》谈树的“三株画法”说:“虽属雁行,最忌根顶俱齐,状如束薪。必须左右互让,穿插自然。”一个“州”字,如果写得不好,很容象根顶俱齐的一捆干柴。但在赵孟颊笔下,并列的三个竖向笔画,顶不齐根也不齐,显得生动多姿,向背有情。另一个“多。字,也别具匠心。唐太宗《笔法诀》有所谓“多法”:“多’字四撇,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这是注意到四撇的不同处理,使之长短伸缩有所不同,但规定得太死,易成模式。赵孟频则进一步突破了这个框框,别出心裁地把前三撇一笔连写,因此,第一、二撇原应收笔处竞变成了两个转折,这两个转折又有伸缩之别。第三、四撇的收笔,也有不同,第三撇回锋以含其气味,第四撇出锋以耀其精神。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一个“多”字就写得非常新颖别致。
     纯粹的、不穿插其他笔厕的“数画并施”,莫过于“三”字了。从图例67来看,并列横画的“其形各异”,在偏于整齐的篆书系统中是不被注意的,
如《大盂鼎铭文》中纯粹四横并列,却并不让它们“各异”。直至汉代隶书,如作为标准字体的《熹平石经》,“三”字三横有不加区别的,也有使之区别的,这在更早的汉简中也是如此。但在一些著名的汉碑中,就表现出对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的自觉的追求。如图例68《华山碑》、《曹全碑》中的“三”字、“主”字,都表现出参差不齐的形态美。两个“主”字,更使人赏心悦目,它并不因其横画多而写得呆板一律。这也显示出隶书结体艺术的臻于成熟。东汉一些名碑,正是凝集了隶书结体多样统一规律的成功经验。
    在魏碑楷书中,结体也表现出对这一形式美规律比较成熟的把握。总的来说,魏碑是偏于整齐一路的,但结体也不忽视多样性。如《杨大眼造象记》中的“三”字,每横都不一样,看来比较舒服。
不过,当你的眼光落在“主”字上,相形之下,就会感到不舒服。这是因为三横雷同,过于一律,故而不美。《离钩书诀》说:“板律则气韵不动。”笔画呆板一律必然缺乏生动的气韵。如果你再把眼光移到“年”字上,也许会象季札观乐一样,大呼“美哉”。这又是因为并列的四个横画,长短相错,藏露相杂,有抑有扬,有轻有重,犹如琵琶演奏,“嘈嘈切切错杂弹”。参差不齐的四横,又以偏于右面的一竖贯串起来,使之更富有旋律性。一个“年”字,取得了音乐般的美,而一个“主”字,就象唱歌,“声无抑扬,谓之‘念曲’”(《梦溪笔谈》)。二者对比是多么鲜明!但总的说来,北碑结体是注意多样性的美的。
《书法美学讲义(十二)(国画网)》由【水墨长安书画网】整理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