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兵器:秦军装备落伍的表现?

 孤祣 2015-07-25
从考古开始在公元前230年到221年,这十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十年,这十年秦王嬴政所统治的秦国,一一消灭了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强大的秦军最先开刀的是中原小国韩国(前230年),下来是赵国(前228年),后面依次是魏国(前225年)燕国(前224)、楚国(前223)、齐国(前221),最终七雄只剩一暴了。

在战国后期,铁的使用相当普遍,铁兵器也相当普遍,在河南省的西平县,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炼铁的遗迹,两千多年前,这一带是韩国的冶铁中心,铁器的生产在当时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在河北易县出土了一把燕国铁剑,锋刃部分已经达到今天高碳钢的硬度,在战国时期,青铜开始渐渐的退出历史,无论是兵器生产,还是农业生产,铁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今天我们对秦朝许多事情,都是一无所知的,因为它短命,并且毁灭的具有报复性,被项羽这等疯子毁灭的所剩无几,所以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实在太少了,可以用少之又少来形容,对于秦朝我们无外乎就是了解个长城、焚书坑儒、秦始皇、临潼秦始皇陵、陈胜、吴广、文字度量衡等的统一吧,1974年以后兵马俑才进入了大家的视野,正是这个姗姗来迟的兵马俑,为我们了解秦朝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虽是陶俑,但是陶俑有声,是他们告诉了我们历史的真相。

历史的疑惑

在铁开启新时代的时候,同时期的秦人似乎没有跟上时代,在陕西兵马俑,出土的四万多件兵器中几乎全由青铜铸成,秦人真的落后了吗?秦军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吗?秦灭六国是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吗?秦人仅仅是靠野蛮统一了天下吗?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在秦灭燕的前一年,有一个叫荆轲的燕国使者,来到了秦国,他带着燕国最肥沃之地----亢督,来献给秦王嬴政,献图是假,刺杀秦王嬴政是真,在荆轲打开地图到最后的时刻,一把徐夫人的毒匕首露了出来,荆轲抓住匕首猛刺向秦王嬴政,秦王躲过去了,荆轲仅割下了秦王的衣服一角,于是秦王赶紧起来绕着大殿的柱子跑了起来,荆轲持匕首在后面紧跟着,秦王奔跑时三次拔剑,竟然不能够拔出,司马迁的解释是:秦王嬴政的佩剑太长了,着急之中不能立即拔出。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它无法做长的原因就是青铜材料韧性太差,容易折断,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剑,制作精美,但也只有55.6cm。青铜剑普遍宽而短,60cm似乎是它的极限所属了,而这种长度的佩剑随手就可以抽出,秦王嬴政怎么会因为佩剑太长而拔不出来呢?对于司马迁的这个解释细心的重依据的历史学家对此很是困惑。

197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兵马俑坑内,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于以往所出土的青铜剑,它的长度超过了91cm,这令考古学家很是吃惊,秦人怎么能造出如此这般长度的青铜剑,这简直就是做梦。返回司马迁的记载,当年秦王嬴政可能就是佩的这种加长的青铜剑。在刺客的追赶中要拔出近一米的长剑的确不是一件易事,最后还是在边上一位御医的提醒下,秦王嬴政握住晃动不已的剑鞘,从背上拔出了寒光闪闪的宝剑,下来只一击就砍翻了荆轲,荆轲只能孤注一掷的把毒匕首,掷向秦王嬴政,匕首打在了宫殿的柱子上,溅出了火花,随后就一声脆响掉在了地上,荆轲与秦舞阳随后就被赶上来的卫士所砍碎了!

考古学家对于秦人加长的青铜剑很是疑惑,为什么秦人的长剑是青铜的,而不是铁的呢?

寒光秦剑

19世纪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认为:在顿兵器格斗中,刺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

古罗马军团在血战中,总结出一条宝贵的经验:以相同的力量刺比砍更致命,刺死砍伤!因此罗马军团的长矛阵很是出名,很是血腥!

在战争中,比对手的剑长出30cm的秦剑,很显然更容易刺到敌人,这是秦剑加长的一个原因,但仍就没有解决专家对于为什么不用铁剑的疑问,还有秦人用何种方法使加长的青铜剑不易折断呢?

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在两者的比例配置上的不同,决定了青铜材料的硬度与韧性,锡少了青铜会太软,锡多了青铜会太硬,很难把握,专家对于秦剑做的化学定量显示,秦剑的锡与铜比例配置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它的硬度与韧性结合的恰到好处,但是专家们更着迷的是秦剑的外形,秦俑学研究会会长袁仲一教授对秦剑作了研究后说:“秦剑是阶段性的,宽、窄、宽、窄、束腰,前面是剑尖,厚薄性是由厚、薄、加厚、薄,到剑尖,呈阶段性递减!”

这种设计是秦剑的受力部分得到加强,并保持一定的弹性,同时剑身又不会过于沉重,因此也就会出现,几百斤中的秦俑倒向秦剑,但是秦剑在被窝成45°时竟都不断的奇迹。

封建时代的科技,就跟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都是建立在对经验的总结改进上的,秦人能作出宽窄厚薄都变化的青铜剑,那肯定是出于对实战经验的总结了,实际上这种设计正是从战场得来的灵感,秦剑这种阶段性的变化,使秦剑在刺向敌人以后就不容易折断,反而带有了一定的弹性,秦剑是青铜剑铸造的顶峰,是完美结合的产物。攻击性也因此大大增加,秦王对荆轲一击便倒地的事实也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了。

大秦劲弩

秦军在消灭了中原六国之后,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就成了秦军唯一的对手了,在秦与六国的战争中,匈奴骑兵曾趁机南下侵占了河内大面积的土地,大肆的掠夺人口财物,现在如何对付彪悍的匈奴骑兵,就被提上了议程,匈奴骑兵,来也快去也快,如风如云,行踪不定,传统的步兵根本不能对抗匈奴骑兵。

从兵马俑出土的兵器来看,很有可能是一种叫弩的远程攻击兵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弩类似于弓箭,根据兵马俑坑中弩朽烂的模样所复原的秦弩,有着惊人的力量,秦弩要用脚蹬上弦,射程要远远大于弓箭,专家估计秦弩的射程至少有300米,有效杀伤力在150米内比近代的火枪还要厉害,比现在的手枪等轻型武器还有杀伤力,秦不统一天下,还会是谁呢?

兵马俑坑中的秦弩虽然早就已经朽烂了,但是青铜的部件却留了下来,这就是秦弩发射的扳机,它设计的非常精巧实用,整个扳机由三部分组成,显得很复杂,有些超越了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恰恰这也是秦人智慧的所在,这种智慧所造出来的秦弩,就跟现在的左轮手轻一样,每发一次后,上一次膛也会把扳机自动回位,这种设计只要手指稍稍用力,就可以实现平稳击发,如果过于简单,那么手指就要费好大的力,才会把钩牙上的弩弦推出去,击发时就会抖动,从而影响效果,今天的射击,呼吸调整不好都会影响成绩,更不用说是弩的抖动了,另外,扳机上的望山,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瞄准器了,它也可以大大提高目标的命中率,秦弩的射程、平稳、瞄准器相结合,使秦军不消多久就把匈奴骑兵赶回了大漠中,从而移民九原开荒屯边,修筑长城!

三棱箭头

在兵马俑坑中,出土最多的兵器是青铜箭头,箭的木质部分已经朽烂在黄土之中,留下了这些与众不同的奇怪的青铜箭头,考古工作者没有在坑中发现弓的遗迹,因此专家结合已经出土的陶俑造型,认定这些箭头是为弩所配备的,在战国时代,箭头的种类繁多,最常见的就是带有倒刺的与血槽的,兵马俑坑中都是三棱锥形的,为什么秦军的箭头要选择三棱锥形的箭头呢?专家认为:三棱锥形的箭头具有三面的棱角,在击中目标之后,这三个棱的切割力就会同时发挥作用,穿透铠甲盾牌等防护装备直达人体,另外,三棱锥形的的箭头,在空气中飞进时,对不稳定的流动空气力的影响也有很好的削减,不容易被吹偏,这一点要比有倒刺的带一件头具有更高的命中率,由于秦军兵器有技术含量高的传统,所以专家对小小的箭头也谨慎异常,丝毫不敢马虎大意,专家对这些小小的箭头用现在的手段进行了检验,当数据摆在桌面上时,又是令现代人大吃一惊,检验了九百多个数据,发现这些箭头的三个棱几乎是等长的,最小误差仅仅只有0.02mm。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棱的轮廓线,跟今天子弹的外形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子弹的外形设计是为了减少空气的阻力,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秦军的这种箭头的也是为了减少空气的阻力而设计的。

我们可以想象,给秦弩配上这样的箭,会带来多大的杀伤力呢?匈奴的骑兵还未到跟前,秦军密如针芒的弩箭早就将他们与战马都射倒在地了,任凭他们有皮革制成的护甲!这样的军队,这样的武器,一个游牧民族怎能与之相抗衡呢?在那个时代,秦弩就是科技含量最高的武器了,就像后来西方的远程大炮一样,敌人怎能不败?这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

冷兵器时代,对于一个游牧民族,最具杀伤力的就是弩了,在兵书经典《武经讲义》中说,弩是对付游牧部落袭击最有效的武器!而秦弩扳机的设计,对于匈奴人来说是太复杂了,他们很难装配或者仿造!

公元前214年,秦军只用了仅仅一年的时间,就把30万匈奴骑兵完全击溃了!河内的土地不但回归,并且带来了新郡——九原。

军工标准化

秦军还装备者一种叫铍的兵器,其也是青铜的,它起源于短剑,但它是长兵器,它在类似剑把部位配上长把就成了长兵器,使用方法是——刺,它的形式曾经是五花八门,但在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铍,却让专家有了新的更大的发现,尽管出土的铍制造日期相差十多年,但是它们的尺寸却完全一致,而同时出土的非同年生产的戈也是尺寸一致,在湖北鄂州出土了一把秦剑,可能是秦统一全国后,秦人带到鄂州的,它的尺寸竟然跟远在千里以外陕西兵马俑出土的秦剑一模一样,这跟湖北出土的众多的长短不一的楚剑相差很大,在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四万多只三棱锥形的青铜箭头,它们的尺寸也甚是微小,专家们在众多的箭头中拿了一些做了研究,发现他们的金属配比也是极其一致,这也说明了不论是在长平之战中,还是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还是在北方草原,还是在南方百越之地,秦军射向敌人的箭头都具有同样的杀伤力,这不由得让人想到,秦军兵器作坊在按照某一部门制定的武器标准在制作着兵器,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秦人就远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他们在进行着世界上最早的标准化生产,他们超越了时代2000多年,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前提,这使分工明确效率大大提高,不同厂家生产的相同产品都可以装配、使用!

在农业文明刚有成就的秦代,就有了现代才有的标准化生产,并且用于军事上,那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呢?应该是这样的,在战场上秦军可以把损坏了的,制造一样的弩机部件,随便找一个好的换在弩上,那么弩就又可以正常使用了!

兵马俑坑中发现地青铜镦、殳都是惊人的相同,专家们推测标准化生产最重要的地方不在这些简单的兵器之上,而在构造更复杂的器物之上,这样才有必要实行标准化,事实在兵马俑坑中得到验证了,有两件按照1:2的比例制成的铜车马,他们之间的部件可以实现互换。

庞大军工厂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秦军的人数超过了一百万,也就是说五个秦人中就有一个是士兵,他们装备先进、兵种繁多,在差不多时代的欧洲亚历山大的军队也就五万左右,最为强盛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四五十万人,为一支一百万人的军队提供兵器,并且是一样大小与质量的兵器,这是一个可怕的任务,在战国后期几十年渐趋统一的时代,秦军的兵器作坊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地方了,秦人工匠必须开足马力、日以继夜的生产,问题是他们怎么能够既保证数量又保证质量呢?

在戈的圆弧处,专家发现那里的打磨痕迹不是手工磨出来的,因为没有交错的磨痕,而是类似于今天砂轮机的磨痕,2200多年前就有了砂轮机了吗?这还有待于考古的发现。虽未发现砂轮机,但是考古界普遍认为,在秦汉时代已经有某种简单的打磨机械了。

至今秦地仍是中国最大的军工基地,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兵器是陕西生产的,这跟她位于中国的中心有很大的关系,另外她的地理上很独特,关中有巍莽的秦岭但不影响她的交通,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公路铁路,通向全国!西安的科技力量也是数一数二的,卫星测控中心、陕飞、西飞、北京时间授时中心等等,这些独特部门的设立足见其国防安全地位之高!

物勒工名

在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兵器上都有文字,这些文字跟现代的汉字都差不多,出现次数最多的文字就是“相邦吕不韦”,吕不韦大家都知道,他是秦始皇以及秦始皇父亲时代的相国,他曾编纂过《吕氏春秋》一书,这本书是秦国留下来重要的资料,他的名字怎么会出现在兵器上呢?是他造的吗?他当过负责造兵器的官吏吗?

在《吕氏春秋》上曾有这样的文字“物勒工名”意思就是,在自己所造的器物上刻上工匠的名字,原来作为相国的吕不韦,除了协助秦王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还要负责军工业,他是秦国军工最高的管理者,他的下面是叫做寺工的各兵工厂厂长,寺工下是类似今天车间主任的丞,丞下面就是各个工匠工了。

在考古专家的手里,兵器上简单的几个字,就完全的了解了秦国军工生产的流程。从相邦、到寺工、丞、工,这四级展现给我们秦国兵器生产到出厂所要经过的流程,层层负责,完全使用实名制。从而保证了兵器的质量,秦国的法律相当严酷,通过物勒工名,就可以考其诚,以兴其罪,以究其情。

在秦国的兵工厂,工一般都是终身制,专家在兵器的铭文中发现,一个叫窎(diào)的,一连出现了16年之久,可能还要长,为了一家老小,窎每天都在没日没夜的在作兵器,由此可见当时秦人的生活很是单调、清苦,完全被法律所制式化了,也看出秦人为了统一中国所作出的奉献有多大!

我们至今似乎仍可以看见,数以万计的秦国工匠,在用自己粗糙不已的双手制作着兵器,当世界绝大多数地方仍旧蛮荒之时,秦人用自己独特的思想与启迪,开创了世界上那个时代最为强大的兵器制造业,这是秦人又一个世界第一!

由上所述,我们看到了秦军的武器是当时最先进的,最有科技含量的,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是用青铜铸就的,但是他们若把青铜的换成铁的岂不是更具杀伤力吗?就连韩、赵、燕等国都使用了铁兵器,秦国是贫铁国吗?秦国的铁都到那里去了?其实秦国的铁去了更重要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