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扶林《红楼梦》:这么快就成经典了

 云在青天ysz 2015-07-26

  曾经的电视剧《红楼梦》是一个被说了20年的话题,如今这个话题还在继续讨论。王扶林用了“经典论”的方式来拍摄名著,只是他也没有料到——《红楼梦》,这么快成为一个经典。

  王扶林 我国第一代电视艺术家,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片人、导演。1931年2月生于江苏省镇江市。1958年,导演了电视报道剧《党救了他》,此后他执导了电视剧及综合文

艺晚会90余部(集)。因拍摄《红楼婪》,获“全国十佳电视导演”称号。

  文/陈艳涛 图/刘爱国(除署名外)

  是一部《红楼梦》,二十几年前投拍时,它让很多人退避三舍,敬而远之。20年后,新版红楼的选秀有全球规模,进行得热闹红火。19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导演王扶林,曾经历过种种冷遇和磨难,也收获无数赞誉和推崇,时隔20年,静观如今的红楼选秀,他感慨地说:“这就是中国电视剧的一个发展轨道。由最初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的几万人报名选秀。这在2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但,20年前拍《红楼梦》时,他也有幸见证了许多今天的人无法想象的人和事。

  比如那个豪华庞大的顾问团。王朝闻、王昆仑、曹禺、沈从文、杨宪益、朱家潘、蒋和森、启功、吴世昌、周汝昌、钟惦斐……大师云集,空前,也绝后。《红楼梦》拍摄了4年,播出时,已有若干人的名字划上了黑框。这些大师没有任何报酬,却热情地贡献了他们的学识和意见。

  比如作曲王立平,已成名的他,对当年寂寂无名的王扶林说:我愿意把全部的精力和最黄金的创作年华奉献给《红楼梦》。而后,他穷尽几年时间和精力,写出经典的《红楼》诸曲。

  比如那些从全国各地选来的年轻演员们,在漫长的时间里,熏染着与《红楼梦》有关的一切,渐渐地,他们,和一个遥远时代里的男男女女融为一体,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们中的很多人,在精神世界里,仍然走不出大观园。

  面对面

  第一个影视城

  《新周刊》:每个行业的开拓者,都会遇见今天的人无法想见的困难。作为中国第一代电视剧导演,你当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王扶林:《红楼梦》要拍宁荣街,要拍大观园。当时国务院有规定,按照财务的规定,不能建亭台楼阁,不能动钢筋水泥。可是《红楼梦》要建宁荣街,怎么可能不动钢筋水泥呢?但财务司就是不批。我们就联系了一个企业家,就是黄宗江的弟弟黄宗汉。他当时是一个电视机厂的厂长,他的管理机制在那个年代是非常超前的。

  还有荣国府,是在赵云的故乡——河北正定县建的。那时是一个很落后的县,这个戏一拍完,正定县就翻身了。它的市容、商业,整个的经济都带动了起来。大观园在北京也给宣武区带去了非常大的经济效益。我们当时遇到的都是现在的影视剧组根本不会遇见的情况。现在一个剧组需要1亿元的经费,他们肯定第一想到的是找企业家投资。不存在树立项目、不存在领导批准等等问题。

  所以这些问题在80年代初期,《红楼梦》是首当其冲的。《红楼梦》拍完以后,有人意识到,要用戏来带动影视城的建设。在《三国演义》的时候这个思路就很明确了,用戏来带动建设影视城。拍完了戏留下了一批建筑。

  《新周刊》:听说当时很多人并不愿意来《红楼梦》剧组?

  王扶林:当时拍《红楼梦》请这个不来,请那个不来。理由一,中央电视台和你王导演要拍《红楼梦》,能拍得出来吗?这样的经典谁能碰?所以他们不来。理由二,你到底要拍几年能完?当时说的是拍两年,实际上拍了4年才完。这么长的时间耽误在这一部电视剧里,我还不如多拍几部别的戏。再说这部电视剧的结果成败也很难说。比如摄像。当时我们找了很多个摄像师,都不来。后来我就想到我们电视剧团有一个摄像师,他是广播学院表演系毕业的,也懂得表演。之前他也为电视剧团拍了一些电视剧,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我去找他的时候,他说您别找我,我现在要忙着把家安下来,我都快30了,对象还在湖北,我要是跟着您一去拍几年,我的婚姻大事都耽误了。我说这样,你来摄像,我把你的女朋友调到剧组来当场记。因为她也是湖北儿童话剧团的一个学员。但是我当时还给他说了一个条件,只有当《红楼梦》拍完了才能结婚。他就终于答应了。后来调进来的这个场记,就是演探春的东方闻樱。

  《新周刊》: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关注这部戏的拍摄,你当时的压力也很大吧?

  王扶林:压力太大了。当时很多人都质疑我是否能拍好《红楼梦》,我自己也质疑自己。我没干过古典戏,电视台也没拍过古典戏,也没太研读过名著,我们能不能找一个名家来合作?于是就找了越剧电影《红楼梦》的导演岑范,我们把他当作专家来接待。但是他走的时候没有表态,意思就是觉得我们根本不行,他不敢接手。后来我们又找了电影厂的导演,让他们来指导把关。当时请的是成荫,但是没多久他就病故了。现在我们的专家顾问里面依然有他的名字。

  那怎么办呢?那么就我了。我当时确实一方面感受到领导的信任与尊重,另外一方面也是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有别的办法,我只有自己刻苦。我提了一个条件,给我一年读书。于是我租了外面的一个办公室,去外面读书,研究材料,一年当中看了很多很多。

  我研究了一年最多只是懂了一点的皮毛。后来讨论剧本的时候,写剧本的三个都是红学家,一说起来,这个人跟她是什么关系,这个里面有什么潜在的含义。举个例子,我们都管那条街叫荣宁街,红学家说不对,应该叫宁荣街,因为宁是兄长,荣是弟弟。后来我们在正定县写牌楼的时候,幸好发现得早,把这个改过来了。所以一开始讨论这三个红学家剧本的时候,我基本插不上嘴。

  《新周刊》:那时候你们有一个庞大的顾问团?

  王扶林:这个庞大的顾问团是给我们撑腰啊。因为太多人觉得我们不行,看不上我们啊。所以弄这么一个顾问团托着,告诉大家我们不是胡来的。这些顾问大部分也都真的出了主意。而且经常来剧组。不像现在很多所谓顾问,都是挂名的。道具是不是这个朝代的?拜月有什么规矩?都找他们问,他们也很热情。这些顾问大部分都是直接或多或少地对于电视剧《红楼梦》起过影响的。而且那个时候他们是没有报酬的,最多是吃一个工作餐就完了。因为那个时候制片主任也没有权利去报销。

  当年那一场“海选”

  《新周刊》:一千个人心里会有一千个贾宝玉,一千个林黛玉,但是最后你们选的角色被大部分人所接受,你当时是怎样的标准呢?

  王扶林:选演员的时候,我就叫他们既是在选林黛玉,又不是在选林黛玉,只是在选一个能在贾府里活动的角色就好了。分为几个基本类型:小姐、媳妇、婆子、丫鬟,丫鬟里面分为大丫鬟、小丫鬟、贴身丫鬟,当然你一开始能选出来林黛玉更好,但是这几乎不太可能,因为你还不知道林黛玉到底是个怎么回事呢。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自己对林黛玉也不甚了了。我们也是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认为林黛玉是一个娇滴滴,整天悲天悯人的形象。我说这样不行,我要求所有人立刻开始读书。把所有认为可以演角色的人集中起来,办一个学习班,在这个学习班里我和他们一起生活,一起读书。我既认识书里的林黛玉,也要认识现实里的林黛玉,了解每个人的习性和特长,表演上的潜力。

  经过耳鬓厮磨的40天,大家应该是比较了解了。你没读过《红楼梦》我就现在给你读,你读不懂也没关系,我也很多地方不懂。我让专家辅导你。当然你也别想着哪个顶尖你演哪个。你要演一个你合适的。我在旁边帮你看。你认为你行你就演给我看。我认为你不是林黛玉你是晴雯,那么我就告诉你你不适合做林黛玉,你适合的是演晴雯。然后你去作准备,再来一遍,就这样选了三个晴雯出来。这样选出来的,比看一眼就说“你是林黛玉,你是贾宝玉”要细致多了。

  《新周刊》:在培训期间,你慢慢看出了和确定了每个演员的角色?

  王扶林:我看出了他们每个人到底是适合哪个角色,以及表演上的潜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适合表演的。我选的时候就告诉这些副导演们,要看重的是她们表演的潜力而不是她们现在的经验。或者她是戏曲演员,她身上有戏曲的程式化的东西,这些我都不怕。但是你要有一个演员的潜质,我才能对你进行培训啊。经过这样的选拔之后,角色和演员就好像谈恋爱一样。陈晓旭和林黛玉谈恋爱,她们合适就在一起继续下去了。不合适就只有分开。这是《红楼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现在管这个叫海选。

  《红楼梦》当时也小小地登了一个广告,希望宝玉来报名,那是因为宝玉确实是找不着了。当时登的也非常的谨慎,在一个小报上登了一个小小的广告,这样就找到了。其他演员都是副导演去各个地方的戏剧团体和单位找到的。

  《新周刊》:《红楼梦》当时的歌曲和演唱,直到今天仍然非常的经典,当时在确定作曲的时候有过什么争议吗?

  王扶林:王立平当时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曲家。他跟我说:“我知道你们不能完全相信我是否可以写好,但是我愿意把我创作的黄金年代放在《红楼梦》上。我先为你们写一个《红楼梦》的主题曲,你们请顾问团的专家听一下,如果可以我就继续地写下去,如果不可以我立刻就走人。”我说这个可以接受。当时的文艺部主任听说了这个消息以后,就给台长写了一封信。说王是一个写流行音乐的作曲家,怎么可能会写好一个古典名著的主题曲呢?台长当时就把这封信拿给我看了。我说我选他有几个理由:第一,他有基本功底。他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第二,他的音乐深受青年人的喜爱。我说这个理由非常重要。因为一部作品如果得不到青年人的喜爱的话,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我们的古典名著的音乐也可以流行的话,有什么不好?第三,他愿意他把全部的精力和他最黄金的创作年华奉献给《红楼梦》,就以这样的决心我就觉得他肯定可以写好。台长听了跟我说,这封信你就不用管了。

  当时一个演员都没有定,就先把作曲的给定了。这也是少有的。但是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如果这个主题曲拿准了《红楼梦》的时代精髓。所以学习班我们一开办,就给大家放了《红楼梦》的主题音乐,让大家进入到这个红楼梦的气氛里去。

  经典名著的经典改编论

  《新周刊》:1987年《红楼梦》开始在央视正式播出的时候,当时社会上有什么样的反应?

  王扶林:播完了之后,评论是毁誉参半,歌颂的有,比如说周汝昌先生就给我们提了字,说是“首尾全龙第一部”。就是说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像京剧和越剧等等都是截取的几个片断。这个电视连续剧,是首尾全龙的。但是他也没说好还是不好,就说这个是首尾全龙。冯其墉的评价是“红楼梦长”。就是说这个戏比较长,影响也会很长。也有人说我们拍得很不容易,很多红学家都写了文章。观众看得很多,但是也有批评的,指出不足的。所以我的总结是毁誉参半。

  到什么时候情况好了呢?到电影出来的时候,8集的电影出来以后,《红楼梦》电视剧的影响反而越来越大,一直到现在。现在的定论是把《红楼梦》定义为经典。对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对《红楼梦》的评价,我觉得作为电视剧的水平来说,它只是及格。作为小说来说它是经典。我拍别的戏就不可能有这个结果。但拍《红楼梦》就有,因为它本身就是经典,人们关注它,你说小说经典可以,但是说这个电视剧经典,说过了,不实事求是。

  现在拍?现在有现在的优越条件,当时有当时的优越条件。时代背景都不一样。这个戏要按照现在的三天一集的速度想拍成经典,恐怕就是急功近利了。

  《新周刊》:《红楼梦》拍到后四十回故事的时候,没有完全按照高鄂的续写来拍,你们当时是不是参照了红学家的一些看法?

  王扶林:拍摄《红楼梦》,我希望是完全按照小说里来。书里该是怎样我就怎样去拍。所以我说拍《红楼梦》你别说你这个导演怎么能耐,你想发挥一下,一发挥你就是错,你就是老老实实地把小说用电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好的。就这样你还不一定能表现得出来。你别想再出什么花样了,你根本出不过曹雪芹的。作为一个导演他总是想出新的,想表现出一个导演他独特的东西,表现出他独特的风格什么的。但是《红楼梦》不行,《红楼梦》你只有老老实实地体现每个字。

  《新周刊》:拍完电视剧《红楼梦》,这些演员后来好像很少有人红起来,有人认为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你们当时选角色的时候,太注重古典的特质,比如身高和长相的考虑。你怎么看?

  王扶林:比如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他拍完了《红楼梦》就自觉改行了。他考了深圳大学的影视专业。为什么呢?因为我对他说,你适合演贾宝玉这个角色,就说明在今天这个时代,你不适合演别的角色。你的外形、长相和气质,都是娃娃脸,还有体形比较矮,都不太适合在文艺界里发展,最多演几个小角色,你改行就是对了。当然他改行没有和我说,但是我觉得他改行改对了。他现在在四川电视台很了不得啊,得了很多的奖。陈晓旭,我说你要是什么角色都能演的话,你就不是林黛玉了。因为林黛玉这个角色太特殊了,你在80年代、90年代找一个林黛玉这样的形象,太难了。陈晓旭当时演林黛玉的时候连40公斤都不到,就算一个女孩子再怎么瘦,连40公斤都不到,这么瘦弱太难找了。那么她还能演别的角色吗?所以我是这么认为的:你要是太适合演《红楼梦》的角色的话,演其他的,你就够呛了。后来陈晓旭出去做生意,还没有谈,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谈判的对手都知道是林黛玉来了,心里不由的都要让她三分了。选演员是《红楼梦》最大的特色。当然我可以选高大的、成熟的演员,有可能也比他们演得更好,但那样的话你怎么表现情绵绵静日玉生香,把两个人在床上互相咯吱表现得那么稚气可爱,一点不会让人产生肉麻、下流的想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